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震代表团赴日本观摩大规模防灾演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9月1日,日本各地都举行大规模防灾演练。80年前的这一天,日本关东大地震造成东京及其附近10万-14万人死亡。1979年,日本政府将此日定为“全国防灾纪念日”。由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刘怡率领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7人,赴日本观摩了在琦玉县人间市举行的“第24届八都市联合防灾训练”。琦玉县的演练是这个防灾纪念日中日本全国各地演练的主会场,琦玉县等八都市以及中央防灾会议共同参与。小泉首相率有关内阁大臣参加演练。约3小时的集中演练以及小泉首相等有关官员的讲话,给代表团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2.
一些日本民防专家手里拿着极小的黑色盒子会聚在气候控制室里。在形势图前和计算机嗡嗡声中,他们向首相建议发布进入全面警戒状态的警报。灾害什么时候到来现在已经成为日本科学家们激烈争论的主题,他们正忙于把全国的尖端技术应用到地震预报这个仍然难以捉摸的任务中去。但是总的来说,他们认为东京已经进入了危险阶段,从现在到2000年期间的某个时候很可能发生一次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郯城大地震的新资料1668年(清康熙七年),山东郯城、富县间发生8.5级大地震,就史料记载,都城宫县灾害最重,谷县“男女老幼死者共二万余人”,地面建筑物“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其破坏情状只凭文字记载,实物已难寻觅。令人欣幸的是最近在富县城南...  相似文献   

4.
地震与历史     
未来的东海地震正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这是因为“假如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发生东海地震的话,那么它带来的灾害确实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大地震因其震级、发生地点和时间,往往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带来很大影响。这样的例子有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对欧美思想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成为昭和初期不景气的原因)。这里介绍一个或许改  相似文献   

5.
1983年4月30日,日本总理府公布了对以震灾为主的各种灾害进行民意测验和舆论调查的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地震是可怕的,但多缺乏准备。由调查结果来看,日本是遭受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很大的“灾害列岛”,但是,一方面为此担心,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挺保险,因而很乐观,对地震灾害没有思想准备的人达70%。即使是在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很大的东海地区和关东地区,在平时就考虑到避难等问题的人,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调查于1982年11月上旬进行,对象为三千名二十岁以上的人,调查结果回收率为81%。灾害和安全感由“灾害”一词可联想到  相似文献   

6.
人们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要发生东海地震和第二个关东大地震。在这样的大地震发生时,为了把灾害控制到最小限度和顺利进行早期恢复工作,保障灾害时的通讯联络是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公共通讯、防灾无线电通讯和广播为对象,对大地震时的情报需要、情报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以前的“答复”中已经指出了Mulargia等所犯的一系列错误。Mulargia等的“再反驳”承认Mulargia等确实因“代码中小缺陷”而犯小一些小错误,这样他们不但在其预报表中漏掉了两个“大地震”,而且把两个不够格的“大地震”划为成功“预报”。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17日下午5时04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发生了6.9级大地震,除死伤多人外,还发生了港湾桥等桥梁及高速公路塌陷、建筑物遭损坏等严重灾害。市内停电,电话不通,机场关闭,城市机能处于瘫痪状态。作为“地震大国”的日本对此次地震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除建设省已对派遣调查团的问题作了研究外,东京都也急忙以灾害对策部为中心再次对地震对策进行检查。据专家分析,这是“沿西海岸一带的圣安德烈斯断层活动的结果。”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抗震工程学研究室主任大谷圭一认为:“如果对这些情报进行  相似文献   

9.
前言 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是发生在华北平原上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经济繁荣而富饶美丽的冀南大地上的第一次大地震。它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给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近代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它使数以千计的居民村镇,倾刻之间就变成了废墟,人员死亡竟高达8064人之多,它以给地震灾区带来巨大的创伤而成为新中国诞生以来举世瞩目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大地震。它使亚洲近邻,世界友邦的领袖、书记、主席、总统、首相等从3月10日到16日纷纷向灾区人民发来了由衷的同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期研究发现的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时间偏移”现象和昆仑山大地震“震前扰动”信号的“频率偏移”现象,并对“震前扰动”与“台风影响”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不同意《地震前兆还是其它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将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台风并完全排除其与地...  相似文献   

11.
闫玉奎 《地球》2011,(4):166-170
近年来,中国地质灾害频发,从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特大灾害,曾几度让国人深陷悲痛之中。其他国家同样不断受到地质灾害的侵扰。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和海啸;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发生6.3级大地震;2010年10月25日,  相似文献   

12.
王建燕 《地球》2011,(4):74-77
北京时伺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大地震发生。最初,日本气象厅将此次地震震级定为7.9级,两天后,又把本次地震震级修正为9.0级。近期电视新闻频道一直在播放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灾害,以及核泄露等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灾难袭来,地动山摇,房毁人亡,一片狼藉……  相似文献   

13.
肖承邺 《山西地震》1995,(3):159-162
根据大量历史记载探讨了1695年临汾大地震次生灾害的教训,以地震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大震救灾的经验,用震源力学观点研究了大地震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一些地质学家们说,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预测和防备诸如滑坡、洪水、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情报,则每年可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科学家们说,虽然尚没有很可靠的方法准确预报诸如大地震之类的灾害,但在大大减轻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他们说,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一大大落后的认识行动是人们的愿望和力所能及的。在最近召开的纪念美国地质学会成立一百周年的大会上,地质学家们说,目前已能非常准确地预测火山喷发和较大的滑坡,但却常常被忽视。最近,联合国大会宣布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目的在于大大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霍尔泽(Thomas Holzer)说:“在了解灾害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他又补充说,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却在增加,这是因为新的认识尚未得到利用,并且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使居住在易遭灾害地区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德克尔(Robert Decker)  相似文献   

15.
张甲瑞 《山西地震》2012,(4):20-21,36
文章通过收集日本3月11日大地震的资料,分析汇总其灾害情况、复兴重建情况以及次生灾害福岛核辐射为日本社会和公众带来的灾难及影响,为日后此类重大地震事件的灾害评估及重建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1.地磁强度减少,突发现象也时有发生当“某月某日,东京将遭受大地震的袭击”的谈论广为流传时,有时会接到探询的电话。但遗憾的是,以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本不可能作出“某月某日将发生大地震”等的预报。若是有指明日期的预报,恐怕就可以把它看成是毫无根据的胡说。但是,事实上,即使“那一天”未能确定,大地震袭击东京的日子也在时时逼近。同样,发生东海地震的那一天也为期不远了。在此,笔者打算依据观测事实谈谈伊豆半岛、东海地区以及东京都正下方“现在有些什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以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众多的板内地震、多发的破坏性地震著称.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北京东约160km处的唐山7.8级大地震是历史上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灾害之一.唐山断裂带是唐山大地震的主控断裂,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NNE向的走滑断裂组成,由于在构造表现和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基本上可划分为南、北两段.  相似文献   

18.
地震次生灾害一般指地震强烈震动后,以震动的直接或间接破坏后果为导因而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灾害。在地震灾害中,次生灾害是极其普遍的、严重的。目前,地震的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毒气、细菌和放射性污染,“盲目避震”造成的摔、挤、踩等伤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水灾,海啸等。随着城市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次生灾害可能出现,如高层建筑的“玻璃雨”灾害,信息储存系统的“记忆毁灭”灾害等。本文在总结我国一些地震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考国外一些地震资料,按城市地震次生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地震水灾和地震海啸灾害四个部分,概括分析了各种次生灾害的成因及特点,阐述了震前预防、震时紧急处理、震后救治的各项对策。  相似文献   

19.
据1989年1月10日获悉,作为人们担心在首都圈发生直下型大地震(“南关东大地震”)的防灾对策,日本国土厅正为将东京的23区等指定为“地震防灾对策推进地区(暂名)”进行讨论研究。为此,他们打算在1月底听取由日本中央防灾会议指定加强地震防灾对策地区专门委员会研究讨论的有关预测地震  相似文献   

20.
许忠淮 《地震》2019,39(2):11-18
1973年美国肖尔兹(Scholz C H)等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一文,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地震预测研究的实践并未证实该论文的科学性。 2010年肖尔兹又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预测之谜”的论文, 指出“现在还不能预报”地震, 他本人已否定了以前提出的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结果。 本文分析了肖尔兹等人以前提出的“物理基础”在科学上不能成立的原因。 地震预测研究的重点是大地震的预测, 本文指出, 大地震与小地震的不同之处在于: 大地震的初始破裂发生后会有一个长时间的断层动态破裂过程, 该过程使大地震的尺度很大。 大地震预测的最难之处就在于动态破裂过程开始后, 我们无法预测破裂会扩展到多大才会停止, 无法预测地震的大小。 在由破裂动态扩展形成的大尺度的断层面上, 在初始破裂发生前, 那里的应力并没有达到当地的静态破裂强度(或静摩擦限), 因而那里不会出现由小岩样实验结果所预言的“前兆”。 鉴于以前关于地震预测物理基础的研究结果不再适用了, 我们需要研究新的大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点初步思考, 主要依据大地形变测量、 地震活动及地质断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勘查近期活动断蹭的闭锁段, 这是个值得重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