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类星体观测资料:(1)类星体第二总表,(2)赤纬-40°天区类星体,(3)室女座星系团区类星体。分析的内容包括:类星体红移和星等的大尺度分布,类星体在局部天区内的空间分布,类星体与场星系以及与星系团中亮星系的成协性。 得到的初步结果是:(1)类星体就整体来说其红移和星等在各种尺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2)在局部天区内这种不均匀性表现得更为显著;(3)类星体与场星系的普遍成协性不明显;(4)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普遍成协的可能性是统计显著的;(5)类星体在演化上应该具有不同的起源。就其本质来说很可能是宇宙论性和非宇宙论性两者兼之。  相似文献   

2.
使用了目前最大的棒旋星系样本之一,着重于研究旋涡星系中央的比恒星形成率(sSFR)和棒结构的关系。我们用1g sSFR=-11 a~(-1)作为星系宁静态和活跃态的分界,统计对比了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中央的sSFR,发现相对于非棒旋星系,棒旋星系处于中央宁静态的比重更大,而在中央活跃态其恒星形成活动更剧烈。为消除星系样本恒星质量差异对星系中央sSFR统计结果的影响,获得控制样本,使棒旋星系和非棒旋星系具有相同的恒星质量分布。随后发现这两类星系在中央宁静态中的统计差异消失,而在中央活跃态棒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依旧相对剧烈,尤其体现在长棒星系中。这说明棒结构对旋涡星系中央的恒星形成起到促进作用,且作用效果与棒的长短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2015年以来,人们已经探测到93例恒星级双黑洞并合引力波事件,测量了双黑洞质量、自旋和距离等参数,并获得了其统计分布。不同双黑洞起源机制产生的双黑洞性质分布,特别是自旋分布,会显著不同,其可用来限制双黑洞起源。简单回顾了双星演化和动力学相互作用等双黑洞形成机制及自旋来源;综述了利用自旋限制双黑洞起源的一般方法和常见模型,以及利用LIGO/Virgo引力波数据取得的相关进展,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具幂津谱分布的非热电子在多重偶极子磁场中产生回旋同步辐射是晚型恒星宁静微波辐射的一个可能机制。文中假设有10—20个磁偶极子随机地分布在恒星光球之下,非热电子与背景热电子数密度之比<10~(-3),并且在非热电子分布中引入了与其寿命有联系的因子。由此计算并分析了回旋同步辐射谱和偏振性质,并获得了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5.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αsx)分布与“直线”连接紫外1050A和软X射线0.5keV的幂指数(αuv-sz)分布,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分布是类似的。因此,在1050A至0.5keV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A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  相似文献   

6.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 SX)分布与 “直线”连接紫外1050和软X射线0.5 keV的幂指数(UV-SX)分布. 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者分布是类似的. 因此,在1050至0.5 keV 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 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遍存在软X过剩,大蓝包峰值仍可能 在1050附近. 但是,软X射线谱指数 SX与1050到0.5 keV间“直线”连接的幂指数 UV-SX没有相关性,说明还存在一种不明的、但在远紫外(FUV)和极紫外(EUV)谱中 起作用的因素,它既能保证 UV-SX与 SX的分布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又使二者不具备一一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中小红移不同光度AGN的大蓝包位置进行了统计检验.主要统计方法是对比软X射线波段谱指数(asx)分布与“直线”连接紫外1050■和软X射线0.5keV的幂指数(αuv-sx)分布.经过平均值统计和K-S检验,表明二者分布是类似的.因此,在1050■至O.5keV中可能是幂律谱,统计预言大蓝包峰值在1050■附近.这个统计结果在软X选低光度AGN样本(WF93)上亦能得到.这表明WF93样品尽管普遍存在软X过剩,大蓝包峰值仍可能在1050■附近.但是,软X射线谱指数。αsx与1050■到0.5keV间“直线”连接的幂指数αuv-sx没有相关性,说明还存在一种不明的、但在远紫外(FUV)和极紫外(EUV)谱中起作用的因素,它既能保证。。αuv-sx与αsx的分布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又使二者不具备—一对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几个大样本VLBI观测的致密核(core) 进行了统计研究,包括核的谱指数, 核的角大小随VLBI观测频率的变化,核角大小与致密喷流角大小的关系以及核角大小随红移的变化,并在非均匀喷流模型下估算了喷流中磁场和相对论性电子密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CVs),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 Her型CVs:GRU 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 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MCVs)与非磁激变变星(NMCVS)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周期小于周期分布空缺段的激变变星,重新进行了周期分布统计,使用了比Warner等人更多,更新的资料,统计中发现一个AMHer型CVs:GRUV1偏离了Warner等人的统计结果,我们给出了CVS新的周期分布图和相应于此分布的随机概率。虽然结果与Warner等人的不同,但周期分布同磁场仍呈现一定的相关性,磁激变变星与非磁激变变星同样显示出成团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伽玛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观测伽玛暴预警和暂现源实验卫星(Compton Gamma-Ray Observatory/Bursts and Transient Source Experiment,BATSE)、高能暂现源探测卫星(High Energy Transient Explorer,HETE)和Fermi提供了大量的伽玛暴样本,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用统计的方法寻找其中蕴含的伽玛暴辐射物理信息是必要的。伽玛暴能谱νFν的峰值能量Ep是伽玛暴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并且每个暴的峰值能量不同。研究比较不同仪器观测的伽玛暴νFν谱的峰值能量Ep分布,发现伽玛暴的峰值能量Ep分布很宽,不同仪器的Ep分布相似,BATSE样本Ep分布的峰值比HETE-2和Fermi样本的Ep峰值要大一些,这可能是由于选取的BATSE样本都是亮暴造成的。3种仪器观测的Log N-Log Ep分布也没有显著差异。即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讲,3种暴的Ep分布没有本质不同,不同仪器观测到的伽玛暴的辐射物理信息应该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三维非广延分布函数及流体动力学方程组出发,研究了非广延分布等离子体中电子的非广延性对离子声孤波结构和性质的影响.通过理论解析获得Sagdeev赝势方程,从该方程出发研究了不同q所对应离子声孤波的振幅、宽度及电子数密度的空间分布.数值结果表明:离子声孤波存在的可允许范围由参量q决定,并且电子的非广延效应对离子声孤波的空间特性及电子密度分布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明 《天文学报》2011,52(2):93-104
为了研究不同宇宙学模型下弱引力透镜效应的性质,利用N-体模拟产生的数据,通过光线追踪技术,生成二维的κ样本.对应于不同的暗能量状态方程参数的模型,即w=-0.8,w=-1.0,w=-1.2,生成了3组样本.对于这些模型所生成的样本视场均为3°×3°,并假设所有作为背景源的星系都分布在z=1处的平面上.对这些κ场的样本均进行了尖峰统计和尺度-尺度相关的统计.对尖峰的统计结果显示,包含噪声的κ场中尖峰分布在不同模型下的差别还是存在的.噪声改变了中等幅值和小幅值的尖峰分布,而对高幅值的尖峰分布影响不大.同时降噪后κ场中高幅值尖峰分布的结果表明,降噪后不同模型间高幅值尖峰分布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对于尺度-尺度相关统计,分析了不同模型的尺度-尺度相关系数的累积概率分布函数,w=-1.2的模型与w=-0.8和w=-1.0的模型的差别能达到20%和30%.因此尺度-尺度相关的统计结合尖峰数目的统计,可以做为确定暗能量状态参数的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家骥 《天文学报》1996,37(4):352-360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并用更完善的模型作成员概率的最大似然估计,对昴星园天区耀星的成员性进行了新的细致的讨论,指出Mirzoyan等根据Jones的自行成员概率估计得出的非成员耀星呈现团心集中强烈趋势的现象,是由于Jones对成员概率的普遍低估以及对外围恒星成员概率的一定程度高估加上在中心附近观测误差和错误显著增加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说明Okuda用以确定地方非极项的方法是不佳的。这方法既不能正确地求出地方项,也不能提高极坐标的精度。最后对Okuda方法的统计性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类星体空间成团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光学巡天样品和类星体星表被认真地进行了空间分布特性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统计置信度水平上,类星体至少在低红移(Z<2)和小尺度(<10Mpc)上是成团分布的。并有证据表明类星体成团特性有随着红移演化的趋向,也可能与类星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脉冲星参数统计是脉冲星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利用最新整理的脉冲星观测数据,对2 500多颗脉冲星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在空间上脉冲星集中在银道面附近,脉冲星数目分布的极大值位于距离银心约7.27 kpc处,这可能是星际色散和散射造成的观测效应。另外给出了自转周期、表面磁场、特征年龄和自转能损失率随着远离银道面的变化规律。随着远离银道面,常规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特征年龄不断增大,表面磁场和自转能损失率不断减小。常规脉冲星的射电光度随特征年龄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这表明射电辐射机制在不同年龄段有所不同。常规脉冲星自转能损失率随特征年龄的增大呈对数快速下降。这些结果是脉冲星分布演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中,定位精度是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准确的定位误差模型有利于理解系统的工作模式,同时也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提供指导。当卫星的测距误差满足相互独立和方差均一的条件时,定位误差等于测距误差标准差与几何精度因子的乘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不同卫星信号的传播路径不同,测距误差的统计特征难以相同,尤其当卫星信号受到多径干扰与电离层闪烁影响时,不同卫星间的测距误差有显著的差异。介绍了一种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建立的非均一测距误差的定位误差理论模型,利用北京站与香港站的实测数据,对受到多径效应与电离层闪烁影响的定位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统计特性与非均一方差的定位误差模型给出的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密近双星自转的测量和研究(Ⅱ)自转同步性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继续研究(1)中的密近双层系统。中收集了不同作给出的、或由此而推出的各子星的基本物理参量,加权平均后作为计算自转参数和统计工作的依据。计算了同步自转速度(Vsini)syn,对于非圆形轨道在近星点时的即时同步自转速度Ve,以及反映自转同步性的参量(F-1)。统计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系统的自转接近同步,但对分离系统,(F-1)分布范围很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成团随红移的变化。利用Hewitt-Burbidge类星体星表和寻找类星体对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成团主要是由于小红移类星体的贡献,大红移类星体没有成团分布的证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红移类星体在成团分布上的区别并不是由于样品的绝对光度不同而引起的选择效应,而是反映了类星体团随宇宙时间变化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