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断层地震孕震的椭圆形区域及其前兆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吉主  唐春安 《地震》1996,16(4):355-362
首先运用岩石介质的损伤本构关系式和断层地震的简单力学模型,讨论了断层和围岩介质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失稳过程,通过差分计算,得到了与地震变形和声发射等有关的前兆序列曲线,然后根据实际断层带滑移与错动的分布规律,通过计算机模拟出断层地震的椭圆形孕震区并此解释了P波初动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孕震前兆场图象演化的整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
1989年大同地震的前兆特征及孕震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1976年和林格尔6.3级地震之后,晋冀蒙交界地区M_L≥4地震有一个由西向东总体迁移的过程,小震活动自1985年以后形成空区,1987年以后形成条带。最早的前兆异常开始于1985年前后,并分布在空区内。以一批断层位移异常为标志的中期异常开始于1987年5、6月份,还有少数地下水位及地电阻率异常,全部分布在空区外围。短期异常开始于1989年3月,以地下水动态、水化、地磁异常为最多,兼有测震、地形变异常,其中地磁异常主要分布在空区的内部及其边缘地区,其它异常沿山西构造带和燕山构造带延伸较远。本文根据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带演化的阶段性推测了大同地震的孕育过程。  相似文献   

4.
华北强震地形变及重力前兆特征与孕震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兆宏  范燕 《中国地震》1999,15(1):46-53
通过分析华北地区强震地形变及重务前兆特征,发现震前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与构造密切相关的动力不过程;在震中区介质状态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组合-硬化模式:调整单元的运动,牵动较大范围构造运动的加及断层两侧深层介质密度变化;应力集中单元由于能量的不断积累,介质出现硬化过程。上述机理形成了前兆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民 《地震》1993,(2):72-73,76
地震前兆的探测研究是地震预报的基础,也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成因理论的最基本的实际科学资料.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地震前兆的探索已走过将近30年路程,归纳起来有下述基本特点. 1.地震前兆的多学科综合探索和观测、研究、预报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矿震及其前兆初探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车用太  宁挺文 《中国地震》1993,9(4):334-340
本文通过对山东霜矿的矿震(冲击地压)发生条件、时空分布与某些征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利用矿震及其前兆观测探索天然地震前兆与预报方法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塞迪.  A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53-257
首先介绍了使用的地震活动动态参数,其中3个参数(频度N、重复率曲线斜率γ、假想应变)与构造应力水平有关,2个参数(系数μ、逆断层地震数与地震总数之比N逆/N总)与作用力特征有关,2个参数(Vp/Vs、波速比异常数与总数之比N异/N总)与介质状态有关,一个参数(莫里希特指数Iδ)与地震活动的空间结构有关。随后将地震带划分成小区,分析了上述参数的时间序列特征,指出前兆呈现的时间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提出了强震孕育的4个基本阶段:背景阶段、雪崩阶段、平静阶段和破裂阶段。简要分析了上述参数在各阶段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震磁前兆观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志佳 《地震》1990,(5):64-68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唐山地震(1976,M=7.8)等地震的震磁前兆观测研究结果、地下核爆炸前后的地磁变化状况、密云水库的构造磁实验,以及震磁前兆与地震的统计关系,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中讨论了归一化、无量纲的参量S,它可以较好地描述震磁前兆信息量。分析研究了1993年11月18日宝坻M=4.5的地震前后地磁变化所对应的信息量S,结果表明,S可以较好地反映震磁前兆现象。因此,以震磁前兆信息量进行地震预测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研究1地震前兆综合追踪预报方法的提出地震三要素的预报是一个难题,关于时间的预报更难。近几年来推出的实用化攻关及多种研究成果,使预报规范化了,但预报的准确率仍然很低,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进行多种学科和多种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关于地...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纵向非均匀、饱含液体多孔介质孕震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解法。为了考虑非弹性效应,对该方程组采用增量形式求解。提供了当存在垂直力源和纵向非均匀时,定量分析研究垂直剖面上的地震孕育过程及其前兆变化机制的方法和软件。选用了一个饱含液体的双层地壳模型,运用所研制的软件计算分析了介质孔隙度、渗透率等地壳水动力学性质对前兆场的影响。研究发现,孕震介质孔隙度的大小对前兆场的分布可以产生显著影响。孔隙度较大时,非弹性体积膨胀(前兆)的出现和变化一开始仅局限于断层附近区域,同时非弹性膨胀(前兆)持续的时间(前兆持时)占总孕震时间的比率较大;孔隙度较小时,非弹性体积膨胀除在紧靠断层的区域内孕震早期会出现非弹性膨胀(前兆)外,在离断层较远的区域内早期也会出现前兆异常。介质渗透率对前兆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其它条件完全相同,仅介质渗透率不同时,较低的渗透率会推迟前兆异常的发生,同时使前兆异常首先在断层附近出现,然后向外扩展,并且使孕震过程变长;而当渗透率较高时,前兆异常一开始便会展布在断层周围及其远离断层的较大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水汞的远震和近震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杰英 《地震研究》1999,22(1):64-70
本通过对云南西部7个水汞观测站,1990年 ̄1996年9月省内及邻区26次M≥5.0级地震的水汞资料进行异常时空强及其形态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云南水汞在远震和近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用这些前兆异常特征对1996年9月后1年内各观测站的水汞异常与所发生的地震进行检验,结果很好。此项研究,有助于对未来发震区的判定。  相似文献   

16.
杨继登 《地震研究》1996,19(1):21-33
本论述了普洱6.3级地震在环境因子、地震学和定点前兆等方面的中期前兆异常特征。从中可看出,普洱6.3级地震的发生决非偶然,它是多种物理场的汇集所在,是区域应力场在该地区进一步集中的表现结果。云南省1993年度趋势报告中,该区被圈定为省内第一个强震危险监视区。  相似文献   

17.
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各手段的前兆异常标志,从而组合各类前兆标志体系是“八五”地震短临预报攻关研究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形变,应变手段的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形变应变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并总结出了各种异常的判别标志,为利用系统优化理论和专家系统理论进一步研究形变应前兆系统和地震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提高中短期地震预报的水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成组地震以及地震静应力触发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如何应用震后静应力变化研究成组地震前兆;如何区分地震组的前兆和组中单个地震的前兆。  相似文献   

1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式  杜方 《四川地震》2002,(4):7-13
对昆仑口西8.1级地震发生前后四川地区地震前兆监测台网的测值曲线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发现存在有明显的孕震效应和震时效应,异常效应的幅度很大,容易鉴别,这对人类认识特大地震的影响场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震例》前兆资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张肇诚  郑大林 《地震》1990,(5):9-24
《中国震例》一书的60次震例共有前兆异常927项次,分归11类观测手段和75种异常项目。文章介绍了震例和前兆的基本情况,给出了对地震异常数量、不同地区定点观测项目的异常百分比及按观测手段和异常项目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的主要结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几条基本的综合特征:地震前兆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异常持续时间的长期性与阶段性;前兆分布范围的广泛性与非均匀性;地震异常的统计量与震级间存在正变关系;地震前兆的高度复杂性。文章指出了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与日、美、苏的地震前兆作了分析对比,并建议推进对我国大陆地震前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