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六层构造柱-圈梁体系外墙用多孔砖、内墙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足尺房屋抗震试验的设计,介绍了模型楼的试验结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了此类房屋的抗震能力。最后,本文对此类房屋的工程实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1/4比例的9层组合砌体房屋模型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此类结构的有关抗震性能指标,在此基础上,对试验模型和原型房屋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探讨了此类房屋的动力反应特性,对组合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并对应采取的抗震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一种集承重与保温于一体的新型混凝土砌块房屋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文中采用具有负刚度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用Newmark数值积分法,选用代表I-Ⅳ类场地的10地震记录,分别对两栋典型的新型砌块房屋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在抗震设防“三水准”情况下房屋的抗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新型砌块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7、8度地震区分别建造7层和6层的这种房屋可满足抗震设防三水准要求。文中还介绍了一个足尺新型砌块房屋模型的模拟振动台试验,用本文给出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计算,且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做了比较,验证了本文选取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计算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对新疆喀什地区出现的新型石木结构房屋进行了1/4比例模型的地震反应试验的设计.概述了模型振动台试验方法,了解了此类结构的破坏形态,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对结构进行了初步抗震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结构能够满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北京地区农村砖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能力,本文选取了一种典型的砖木结构房屋作为研究对象,该类房屋以砖垛作为前檐支撑柱,屋架采用木构件,围护结构采用砖墙砌筑.振动台试验模型采用2/3缩尺设计,并按照北京地区8度抗震设防的要求,分别进行了小震(0.072g)、中震(0.2g)和大震(0.4g)条件下的振动台试验.通过分析试验后的结构破坏现象和相关参数,得出了试验模型的抗震性能.基于试验的破坏现象提出了北京地区农村此类建筑相应的抗震加固原则.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煤矿采空区新建房屋的设计和施工,对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为采空区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广泛采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研究了抗震技术措施,意在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首先针对我国中西部广大农村民居常用的木构架房屋,进行了震害和构造特点分析,说明其抗震性能;其次对南疆地区村镇民居木板夹心结构房屋的抗震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其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最后,对木构架房屋抗震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有效抗震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房屋抗震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常熟市、扬州市、姜堰市部分村镇的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房屋建设进行调查和分析,阐述了江苏省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房屋抗震性能的新型结构类型、斜坡屋面结构、内部结构等典型问题,探讨了改善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房屋抗震性能的政策保证、技术支持、资金来源以及其他方面的途径和建议,对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防震减灾及抗震实用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为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建设中改善房屋抗震性能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山西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程的目标任务,为摸清农村民房的抗震性能,开展抗震设防工作,对忻州市代县地区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展开实地调研初判。选取代县地区64个行政村,共计23 342栋农村房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木结构、砖混结构等房屋不同的建筑结构特点分析其存在的抗震薄弱环节,同时分析不同地形下不同结构房屋的比例及抗震性能。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代县地区农村房屋抗震性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组合墙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个组合墙模型房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组合墙结构体系房屋的动力性能和抗震能力,比较了底一层和底两层框架组合墙房屋和普通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八层组合墙房屋的抗震能力远远超过设计能力,可用于八度地区,底框架组合墙房屋的抗震性能优于普通组合墙房屋,底两层框架组合墙房屋也优于底一层框架组合墙房屋。  相似文献   

11.
保山隆阳5.0级地震永昌城区房屋震害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保山隆阳5.0级地震中,保山市永昌城区14个街区、占房屋建筑总面积的47%的房屋震害进行了调查,获得了调查区各类房屋震害统计资料。将这些资料与城区工程地质条件、抗震防灾规划等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震害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桩基础是松软深厚地基上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其长度直接影响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尽管桩基础有较广的应用范围,但桩长与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还颇为少见。根据上海某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结构数据建立软土地基上桩基础高层建筑平面动力有限元计算模型,以横观各向同性材料模拟软土地基,弹性阻尼人工边界模拟地基半无限体,薄膜单元模拟桩土间接触滑移性能,并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采用上海地铁某车站地震监测数据作为地震波输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各种桩长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讨论在该模型条件下桩长选择对上部结构以及桩基础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Microzonation of Bucharest: State-of-the-Ar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The 1940 (Mw=7.7) and 1977 (Mw=7.4) Vrancea earthquakes (Romania) inflicted heavy damage and casualties in Bucharest and the statistics indicate a recurrence interval of 25 years for Mw 7.0 events.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seismic microzonation represent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detailed urban planning that establishes an appropriate level of preparedness to the earthquake threa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in studies concerning the seismicity of the Vrancea region, the site conditions of the cit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uilding stock, and the codes of practice that regulate the antiseismic design. The first-order microzonation of Bucharest was performed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database of structural and geotechnical parameters. New insights originating from direct instrumental obser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 effects as well as realistic numerical modeling that update and improve the input data necessary for a detailed microzoning map of the city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抗震销在上海莘庄立交工程的设计中,由于构造的特殊性,其力学特性难以用常规方法表达。基于位移和多级设防的抗震思想,以莘庄立交工程中的一异型板桥为例,首次以两个包含极端边界条件的结构分析模型考虑抗震销这一特殊构造措施对结构的影响,并按照实际结构构造充分考虑材料非线性及连接构件的非线性等因素,分别以弹塑性纤维梁柱单元、空间滑动支座单元和接触单元模拟桥墩屈服、支座滑动、相邻结构之间碰撞,建立了空间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模型,并进行了设计和罕遇地震水平两个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性能评估,并根据分析结果的对比,提出强化抗震销刚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study, genetic algorithms are applied to design controllers for the wind‐excited vibration reduction of a 76‐story tall building in the second‐generation benchmark problem. Design criteria and constraints including the comfort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occupants and the control robustness are directly incorporated in the 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fitness and penalty function of the genetic algorithm‐based control design. The method is efficient in obtaining optimal design with multiple constraint conditions. Two controllers are designed with realistic constraints and different robustness criteria.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LQG optimal control results. Copyright © 200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结构进行分析,对此工程的结构方案进行了优化,讨论了大底盘双塔弱连体结构抗震设计中的若干问题。采用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计算了连体滑动支座的滑移控制量并根据滑移量设计了适合本工程的滑动支座。采用SATWE及ETABS软件进行计算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此工程各项指标良好,结构抗震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7.
强震环境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模型设计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避难建筑通常采用置换混凝土方法抗震,建筑对高强度地震的抗震性能差。因此提出高强度地震下带钢避难建筑抗震设计方法,采用复杂网络带钢避难建筑加固模型对加固前建筑的混泥土强度与荷载能力进行计算,增大框架柱截面,提升带钢避难建筑荷载。采用复合墙体受力加固模型提升建筑墙体抗震性。对加固后建筑模型的坍塌风险评估时,采用带钢避难建筑坍塌的全概率衡量加固后建筑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抗坍塌安全性。设计使用年限内加固后的带钢避难建筑的强震CRC超出概率是P(IMCRC),确保其在高强度地震下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实验结果说明,所提方法下的带钢避难建筑在遇到强震情况时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在大气边界层风洞进行了"珠江城"商务写字楼大比例尺(1:150)模型风洞试验,通过对风洞试验数据分析,获得了基础等效静风荷载及结构顶部风致加速度响应。并将其结果与其它较小比例尺的两个风洞试验结果相对比,分析了模型几何缩尺比、周边建筑及平均风剖面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获得的结果可以为此结构设计提供风荷载,同时也为其他建筑的抗风设计和风洞实验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变电站地面景观建筑防震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满足不同建筑功能的抗震要求,提出基于变电站地面建筑防震设计方法。将剪力墙与框架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框架剪力墙建筑结构的优缺点,给出变电站地面建筑防震设计原理和防震控制指标,根据各项指标分析框架剪力墙在防震设计中的要点,以达到变电站地面景观建筑的刚度要求,实现防震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基于变电站地面建筑防震设计方法可有效提高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开销。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the multi‐intensity seismic response of code‐designed conventional and base‐isolated steel frame buildings is evaluated using nonlinear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hazard and structural response analysis for three‐story braced‐frame building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for both buildings are created and seismic response is assessed for three scenario earthquakes. The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sign objectives are me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solated building is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building in the design event. For the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 isolation leads to reductions in story drifts and floor accelerations relative to the conventional building. However, the extremely high displacement demands of the isolation system could not be accommodated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and creative approach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control displacements in the MCE.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