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沙群岛潮间带的后鳃类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过去仅有零星报道,计有:张玺、齐钟彦和张玺与本文作者记载的19种。为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潮间带栖息的后鳃类,给我国沿海软体动物区系和潮间带生物生态的研究提供资料,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1958年三次在西沙群岛潮间带调查所获得的标本进行了整理、鉴定,共42种,分隶于14科,25属。其中有2新种,19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42种中,属环热带种的2种:黑指纹海兔,斧壳海兔;属西太平洋热带种的10种:凹穴踊螺、枣螺、东方枣螺、卵圆月华螺、美丽全缘侧鳃、条凸卷足海牛、素色舌尾海牛、天青叶海牛、无饰燕尾海牛、多肉翼簔海牛;属印度-太平洋热带种的20种:四带枣螺、柱形阿里螺、阿地螺、隐肺螺、截尾海兔、燕尾海牛、眼斑多叶鳃、缘六鳃、波叶海牛、斑刺海牛、被球片海牛、革质扁海牛、粟斑扁海牛、薄片扁海牛、革皮星背海牛、黑枝鳃海牛、叶海牛、丘凸叶海牛、华贵叶海牛、鸡冠卷足海牛;属我国沿海地方种的4种:西沙凹缘侧鳃、红斑舌尾海牛、西沙舌尾海牛、西沙瘤背海牛。在这些种类中,31种是中国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可见,我国西沙群岛的后鳃类为热带、亚热带区系,与日本南部沿海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这些种类中分布到海南岛的有19种,向北分布到台湾沿岸的仅有4种。可见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极相似。  相似文献   

2.
海牛的烦恼     
在海洋世界里,海牛是一种庞大而儒雅的动物。海牛几乎没有什么防御能力,行动比较迟缓,疾驶的快艇很容易将其撞死,另外还面临着人类日甚一日的捕杀。在伯利兹,它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导游观察着伯利兹南方宽阔海域幽暗的水下,一船游客静静地坐着,盼望着能看上一眼传奇故事中的海牛。忽然他们看到远处水面上有个物  相似文献   

3.
大海牛     
<正>由于大海牛不畏惧人类,加上活动范围接近岸边,行动又慢,因此相当容易捕捉。斯特拉描述它们"从来不叫,即使受伤也如此"。当有同伴受伤时,其他的大海牛会试图加以援救,根据猎人的说法,它们会尝试想拔出受伤同伴身上的鱼叉。  相似文献   

4.
叶海牛科(Phyllidiidae)是中国南海最常见的裸鳃类动物之一,但由于受关注度较低,中国有关该科分类学的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补充国内叶海牛科的物种记录,本文通过形态学观察的方法,从2019—2021年采集自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23个叶海牛科标本中,鉴定出3属9种,包括1个新记录种——巴克尔乔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backeljaui Dominguez, Quintas&Troncoso, 2007)。本文对该新记录种、月蓝叶海牛(Phyllidia picta Pruvot-Fol, 1957)、席琳类叶海牛(Phyllidiopsis shireenae Brunckhorst, 1990)和迷宫小叶海牛(Phyllidiella meandrina Pruvot-Fol, 1957)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中文新描述,支持将国内叶海牛科划分为叶海牛属(Phyllidia)、类叶海牛属(Phyllidiopsis)和小叶海牛属(Phyllidiella)3个属的观点。通过比较,对国内叶海牛科研究中存在的物种鉴定错误和同物异名问题分别进行了更正和处理,并修订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浙江近海的裸鳃类,过去仅有张玺、齐钟彦(1961)、林光宇(1965,1975,1981,1985)洪君超、尤仲杰(1965,1983)等先后零星报道12种,但尚未进行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硏究所历年来在浙江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标本和浙江水产学院1961-1985年在浙江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共鉴定出90种后鰓类。本文报道其中的裸鳃类共32种,分别隶属于14科,17属,其中有1新种,6种在我国为首次记录。 在这些种中,1种是环赤道分布种:海神鳃 Gulaucus (Gulaucus) marinus ;2种分布于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雪白心海牛 Noumea nivalis,围鳃海牛 Joriana tomentosa;有9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双色裸海牛 Gymnodoris bicolor,多枝鬈发海牛Caloplocamus ramosus,草莓叉棘海牛 Rostanga arbutus,网纹舌尾海牛 Glossodoris tinctoria,黑枝鳃海牛 Dendrodoris nigra,溅斑舌尾海牛 Glossodoris aspersa,芽枝鳃海牛Dendrodoris denisoni,红枝鳃海牛 Dendrodoris rubra,白斑马蹄鳃 Sakuraeolis enosimensis;其余是西、南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种和少数温带种。浙江沿海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共有种有20种之多,可见两地区系之相似。这些种能向北越过长江分布至黄海、渤海的有9种,向南分布到南海的有13种,其区系性质应为热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海叶海牛属(后鳃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海牛属(Phyllidia Cuvier,1796)是叶海牛科(Phyllidiidae)的模式属,是暖水性较强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分布在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已报道的种类较多,但在我国对这属动物只有张玺、齐钟彦和作者先后报道产于西沙群岛和海南岛的4种:叶海牛[Phyllidia(Phyllidia)varicosa Lamarck,1801]天青叶海牛(P.(P.)coelestis Bergh,1908]丘凸叶海牛[P.(Phyllidiella)Pustulosa Cuvier,1804]和华贵叶海牛[P.(P.)nobilis(Be-rgh,1809)。]  相似文献   

7.
很难想象大象的亲戚会生活在海中,海牛目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的3种海牛,与儒艮科的儒艮。儒艮科的另一物种大海牛曾存活至近代,但已在18世纪时被猎捕至灭绝。  相似文献   

8.
孙栋 《海洋世界》2019,(5):6-11
“沿着整个(白令)岛的海岸,特别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茂盛的海藻。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大海牛,最大的大海牛体长7~9米,重量超过8000磅。  相似文献   

9.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南海海洋研究所曾对我国南海诸岛丰富的动植物区系进行过多次调查,本文作者对采到的后鳃类软体动物曾发表了几篇论文,共报道104种、2亚种,分隶于22科,50属。近年来这两个研究所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又陆续进行了调查采集,获得了一些新资料。经作者研究又发现了29种、2亚种,分隶于17科,24属,其中有16种、2亚种首次发现于我国沿海。 在本文报道的种类中,1种是环热带分布:尾棘无壳恻鳃;9种是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热带种:亲缘蛹螺、线红纹螺、宽条饰纹螺、耳口露齿螺、短丽罗螺、大叶海天牛、海洋凹缘侧鳃、网窝枝鳃海牛、整齐盘海牛;其余21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其中有11种为中国-日本特有种:细孔捻螺、波纹月华螺、瓷丽罗螺、小囊螺、碗梨螺、长枝鳃海牛、褐斑扁海牛、相模舌尾海牛、琉球裸海牛、日本巨幕、白斑宽足海牛。 迄今,南海诸岛后鳃类总计有133种、4亚种。有14种向北可分布到东海台湾沿岸,而进入黄海到达青岛沿岸的只有5种;50种是印度-西太平洋的热带种,67种是西太平洋的热带种。在我国和日本南部沿海共有的65种中,有34种是中国-日本特有种。可见我国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后鳃类软体动物区系的组成是以热带种为主,它和日本南部沿海的区系相近似,其分布北界大都在台湾东南沿岸。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海共有枝鳃亚目、蓑海牛亚目软体动物40种,隶属于16科30属,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有些种类向北可以分布到达黄、渤海,部分种类仅分布于黄、渤海。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2006—2018年间在西沙群岛、海南岛采集的裸鳃类样品进行研究,共鉴定出叶海牛科种类10种,包括4个南海新记录种(PhyllidiellacooraburramaBrunckhorst,1993;Phyllidiella lizae Brunckhorst, 1993; Phyllidiopsis striata Bergh, 1888; Phyllidiopsis krempfi Pruvot-Fol, 1957)。文中对南海新纪录种进行了重新描述。通过对比嗅角颜色、口触角形状等形态差异,本研究支持将我国叶海牛科(Phyllidiidae)进一步划分为3个属(Phyllidia、Phyllidiella、Phyllidiopsis)。  相似文献   

13.
吴溪 《海洋世界》2008,(9):55-58
10米长,495千克重——2007年2月,巨型乌贼再次浮出水面。人类对巨型乌贼仍然知之甚少。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巨型乌贼“块头很大,看似凶猛”,其实却是“行动缓慢,性格温顺”。  相似文献   

14.
对一头雌性南象海豹的喉做了解剖和测量。喉骨架由11块软骨构成:一块会厌软骨,一对杓状软骨,一块甲状软骨,一块环状软骨和三对小角状软骨,这些软骨与韧带纤维膜、肌肉组成了喉。喉室内有声带,这与鲸类,海牛类的喉室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海洋中的哺乳动物,除鲸目(含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仅部分具有牙齿外,其它种类,包括海牛目、鳍脚目和食肉目中的海獭,都具有牙齿。因为牙齿重量轻、体积小、性质稳定、便于携带和保管,更重要的是它们包含许多特有的信息,是身躯的其它组织不具备的。为此,  相似文献   

16.
美人鱼外传     
1.儒艮是哺乳纲海牛目的海洋动物。它不是鱼,长得十分丑陋。2.儒艮身体膘肥肉胖,头和脖子分不清,小小的眼睛,嵌在圆盘般的大鼻子上方,大而方的嘴,整个头部被口鼻占据。3.它一般栖息在低纬度地区的河口和浅海湾内,以海藻和水生植物为食。4.每年只产一仔,母兽哺乳时,将头和两乳露出水面,两前肢抱着幼仔喂奶,远远看去,很像一个妇人给孩子吃奶,从而被人们渲染成海中的“美人鱼”。说起来也奇怪,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这类传说。我国广西、台湾沿海中也有分布。美人鱼外传@段明辉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10,(10):9-9
《阿凡达》迷们也许将在不远的未来再次幸运地为潘多拉星球的海洋所震撼。 在戴蒙狄斯设立“X大奖”之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奖项都是颁发给已经取得的成就,而X大奖却与众不同,它会设立一个人类从未实现过的目标,第一个实现该目标的个人和团队即捧走大奖奖金1000万美元。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海岸约有一万头“大白鲨”。平均每年有6名冲浪人遭到这种巨型食肉类动物的杀害。最近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又有两名年轻人在24小时之内连续受害,再次突显出鲨鱼对人类的威胁。近年来澳大利亚有人大肆捕猎大白鲨,使这种动物濒临绝种。澳政府非常强烈地呼吁,宣布大鲨鱼是受保护的高级动物。由此可见,既保护游人又保护鲨鱼,始终是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的沿海区域是一处杰出的世界海洋遗产,这里有北半球最大的堡礁系统、海上环礁、几百个沙洲、红树林、沿海湖和河流入海河口。该系统的7个站点能够完整地展示堡礁一些生存受威胁物种的发展和进化,包括一些海龟、海牛和鳄鱼等。伯利兹大堡礁保护区,北起墨西哥边境,南靠危地马拉国土海域。伯利兹海底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人类社会已经迈入海洋世纪,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时代强音——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已形成时代潮流。历史赋予中华民族再次成为“海洋强国”的机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南海是我国管辖范围最广的海域,我国南方沿海以她旖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物产资源.特定的区位优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湛江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立足于广东省和南海区域,为南方沿海海洋经济建设服务。为适应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