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定义了街道网选取所需的相关参数,训练并获取计算街道相对重要性的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利用该模型进行渐进式街道选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息损失的街道渐进式选取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街道网的量测信息、拓扑信息和专题信息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损失的街道选取方法.按照该方法对GB 12343-90中的一幅街区式居民地地图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动态和渐进地进行街道选取.  相似文献   

3.
不规则居住区的形状特征比较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其主要形状特征是由较长的街道线和较大街道网眼决定的。因此,保持居住区的形状特征,即可能保留较长的街道线和较大街道网眼。街道选取决策模型设计中,对于组成大街道网眼的短小街道,为了提高其贡献度,设计了"周长属性",即统计短小街道组成的街道网眼的周长,从而达到正确反映其贡献度的目的。经实验验证,该模型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有街道不规则居住区的形状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平面欧几里得图和抽象胞腔复形理论,提出了街道网矢量数据的渐进式表达模型.引用抽象算子和还原算子定义了街道删除算子和街道还原算子,基于这些算子建立的街道网矢量数据的渐进式表达模型具有隐式的拓扑关系一致性.该模型表明,不同表达间的变化量的累积是有顺序的,生成这些变化量的变化算子的执行也是有顺序的.在渐进式表达模型的框架下,提出了基于有序综合树结构的街道网渐进式综合算法,将地图综合知识融入特定的数据结构,实现了街道网智能化综合.  相似文献   

5.
街道选取是城市大比例尺地图综合的重要研究内容。提出了基于熵的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街道选取。首先,对离散街道弧段通过Stroke构建方法进行连接处理,将弧段连接成的Stroke作为选取单元;其次,根据街区概括的一般原则,选定若干评价指标,定量评价Stroke重要性资格;最后,利用方根模型计算街道选取数量,完成街道定额选取,最终实现街区形状概括。该方法把属性和几何方法的结合,将几何因素的考量内化于属性,可避免赋权的主观性,提高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实验验证了本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众源开放街道地图(OpenStreetMap,OSM)作为志愿者地理信息的典型代表,其数据质量制约了城市主干道提取。为此,引入约束Delaunay三角网,运用类似Voronoi图的空间等剖分几何构造表达道路线密度,通过线密度变化与三角形边长表征主干道形态特征,并集成两个指标构建主干道识别模型;类比林火蔓延扩展过程,提出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OSM主干道多边形提取方法。运用5个城市的OSM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主干道多边形,并且与OSM路网中的道路等级属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将人口指数、舒适指数、便捷指数和景观指数与前人提出的绿化指数、建造指数和邻域指数等相结合,构建了城市结构单元人居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基于理想值差距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利用面向对象方法提取的高分辨率ZY-3影像分类信息为主,以调查和统计信息为辅,选取南京市4个街道作为研究区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评价结果客观地反映了各街道的生态环境现状。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与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街道尺度的人口数据在城市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研究如何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城市街道尺度上的人口估算,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利用遥感影像建筑物信息与人口普查数据,分析街道建筑物信息与人口数量之间的关联性,提出基于建筑物信息的城市街道尺度人口估算模型,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法与赤池信息准则确定建筑物显著特征变量,建立了建筑物数量、几何特征与人口数量的估算模型。实验证明,提出的人口估算模型能够以较高的精度估算街道尺度的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约束的城市街道网自动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基于约束的地图自动综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基于约束的地图自动综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城市街道网自动综合方法。该方法依赖于街道网综合中的约束和改进的动态决策树结构,它很好地将约束融入了特定的数据结构,实现了街道网的渐进式综合。实验证明了方法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为应用与试验空间信息与传感网相关教学中异构传感网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可重用理论,设计与开发了传感网虚拟试验教学平台,提出了利用SensorML构建传感网信息模型的方法,分别为卫星传感、航空传感、地面传感和公众传感系统构建了教学模型实例。虚拟试验教学平台与教学模型以网络为传感网信息及其处理功能的载体,具有支持远程网络试验,不受时间、地域和设备等条件限制,可自定义和可扩展试验内容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地图信息的科学含义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地图信息的科学含义,本文对现有几种地图信息的定义进行了分析评价,然后从信息概念的一般性和地图信息的特殊性出发,给出了一种地图信息更为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地图信息计量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有关地图信息计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地图信息计量方法,并对系列比例尺地形图进行了量测试验。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信息社会的需求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阐述了测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地学信息系统的数据资源的信息分析和利用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就信息模式识别问题所研究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做了进一步的说明,特别是指明了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地图信息量的量测方法。地图的信息可分为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地图的直接信息来自现有的特征和图形,其中包括位置、注记、语义和色彩四种信息。间接信息不是来自符号本身,要通过分析间接获得。作者利用信息论的原理对地图上的这几种信息的量测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一种以身份识别为主的测绘外业数据采集编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忠  熊先源 《四川测绘》2009,32(5):216-217
当大比例尺数字测图采用数字测记模式时,草图通常要全部手工绘制,外业工作量大,内业根据草图,采用人机交互方式连接碎部点,生成图形,效率较低。本文介绍一种新的外业数据编码规则、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业务型电子政务的出现,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政务系统是一个各政府部门合作协调工作的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一个集成系统。由于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化要求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大,很多政府信息需要及时甚至实时地发布到因特网上,因此系统需要是一个信息发布系统。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服务型政府,需要系统尽可能多地为大众提供服务。因此,电子政务分布式GIS,应该是分布式的、政府部门业务办公的、为公众服务的、集成的信息系统。本文探讨和勾画了这一系统的典型特征和功能蓝图,相信对电子政务中因特网GIS深度开发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网格技术与空间信息共享和服务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网格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了空间信息网格及其关键技术,重点讨论网格技术在信息和资源共享以及空间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前景。作者认为,网格技术的应用及空间信息网格建立,将使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得到突破,对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公众空间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等重大应用目标产生全面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针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信息定位论述、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突发事件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如果能够实现突发事件发生地的文字描述信息与地理信息的快速匹配,完成事件发生地的地理定位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论述了突发事件文字描述信息的习惯特点和地理信息组织方式,提出了基于突发事件的地理信息定位的几种匹配方法,实现了突发事件地理信息定位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 ,人类面临着全球可持续发展 (SD)战略的信息社会 (SI)。航天 /外层空间 (Outer Space)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科技的发展 ,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信息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监控工具。人们通过卫星可获取遥感 (RS)信息、属性 (DCS)信息、定位 (PSS)信息。通过通讯卫星系统 (SCS)传输信息 ,即遥信 (RI)。与航天 (外层空间 )相对应的地面 ,必需要有发射和接收信息的系统。无论在卫星上还是在地面上信息的输入、输出 ;信息的存取 ;信息的处理 ;信息的加工等等无一不是用计算机来进行的。地面上成熟的信息处理与加工技术可以搬到卫星上去。而所谓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监控系统无非是庞大的、超巨型的、非线性的、开放式的、多类别的、多层次的、多元的、高维的、动态的、复杂的信息网络系统。即天 (外层空间—航天 )地 (地球表面环境 )人 (人类社会及人类智能 )信息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本文简要地反映了作者近几年来积累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地图信息论: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地图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有力工具。地图的核心功能是传输空间信息。自20世纪60年代源自通信领域的信息论被引入地图信息度量.现代地图学已经发展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地图信息论。本文旨在对近50年来地图信息论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论述从狭义到广义地图信息论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最后对地图信息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