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SSA)分析了197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半球30hPa高度场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平流层低层大气除了年变化及季节变化趋势外,还存在明显的季节内振荡,最显著的周期为20~60天;在持续性异常多发地区,30hPa高度场变化中20~40天周期振荡占优势,而在其它一些地区则盛行40~60天周期振荡;对流层持续性异常主要同对流层高度场的20~40天振荡有关,并可能通过这种周期振荡同平流层低层相同周期的振荡的相互作用影响平流层低层大气季节内变化。 相似文献
2.
3.
4.
5.
随着大气探测技术以及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平流层探测数据日渐丰富,中层大气模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平流层中一些重要的物理、化学以及动力过程得以深入研究,对平流层大气环流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本文分析了平流层准2 a振荡(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平流层残余(Brewer-Dobson,BD)环流和平流层极地环流等主要的平流层大气环流系统和信号的气候态特征、形成机制、年际变率以及长期趋势等,阐述了它们的主要影响因子和过程,讨论并展望了与平流层环流有关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7.
利用1948—2009年NCEP/NCAR逐日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平流层各主要层次上环流转型的年际、年代际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平流层冬季环流转为夏季环流的过程是高层环流转型早,低层环流转型晚,但在各层次上环流转型早晚存在着区域性差异。自新地岛到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的环流转型最早,且该区域与北半球环流平均转型时间的年际以及年代际特征最相近。北半球平流层环流转型的气候平均时间早于东亚热带季风爆发时间,从而可能成为季风预测的前兆信号。分析还得到平流层各主要层次环流转型时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环流转型时间呈现由偏晚到偏早、又从偏早到偏晚的变化特征,只是年代际转折年份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存在差异。此外,平流层环流转型时间普遍存在准2年、准3~6年、准9~12年以及准21~24年的周期,可能与气候系统其他成员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9.
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利用NCEP/NCAR(1970~1999年)位势高度场和风场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研究并揭示了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的周期,然后通过滤波等方法,揭示了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的空间结构、传播规律、地域分布特征及北半球低频遥相关的一些分布特征,并且与对流层大气低频振荡作比较.作者对北半球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进行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十分显著,其振荡周期以60天最为显著,在垂直方向上表现出正压结构特征,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一致西传,并且以北极涛动(the arctic oscillation)占据主导地位.北半球冬半年平流层大气低频振荡主要活动区域为北极地区,并且在45°N附近还存在3个活动中心,即欧亚大陆、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心. 相似文献
10.
11.
DISTRIBUTION OF LOW FREQUENCY WAVES IN NORTH PACIFIC AND INTRASEASONAL ABNORMALITY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y using ECMWF (2.5°×2.5°) grid data, analyzing correlation for the summer (June-August) of 1980 (the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south), 1988 (the WPS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north), 1981 (normal) in the west Pacific are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 frequency waves ar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frequency waves and intraseasonal abnormality of the west subtropical high is also analyzed. There is some discussions:(1)If the WPSH acts anomalously in summer, there is a distinct zonal wave series in the subtropical zone of the north Pacific.(2)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PSH abnormality is that there are low frequency geopotential high centres from east Pacific and northeast Asia, being combined in the west Pacific area.For different circulation, the combination areas are different, which define the WSPH anomalously more to the north or south. 相似文献
12.
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对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9,他引:43
利用相关分析与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区的低频振荡及其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研究发现,东亚强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的影响显著,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多雨;东亚弱季风涌年,准30-60d振荡减弱,10-20d低频振荡为主要的振荡周期,容易造成长江中下游干旱。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低频振荡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影响。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中低频振荡传播规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中长期预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发展和维持的影响程度进行了一些阐述,着重分析青藏高原的热量变化以及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并对青藏高原加热场与青藏高压位置对应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16.
臭氧和平流层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给定的南极春季臭氧洞(取自1979—1985年臭氧减少的观测结果)对二维平流层—对流层模式中温度和环流的影响。11月份,南极上空约17km处,温度最多可降低6℃。这种温度变化引起的平均经向环流对臭氧洞起填塞作用,不过,这种影响很小,每年仅产生14DU的变化。观测事实表明,近年来10月份,南半球波活动减弱。为此,我们作了南半球波作用全年都减少一半,并考虑了臭氧洞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柱在11月份76°S减少了44DU,在赤道却增加了12DU。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以及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9∕1980—2009∕2010的31个冬季中国553个台站的逐日日平均气温资料和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发生的特点,提出了单站持续性低温事件和区域持续性低温事件的客观定义,并利用EOF分析、谱分析、滤波和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描述和统计了我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的低频特征以及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在持续性低温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低纬度地区,赤道印度洋的热带对流活动通过经向垂直环流影响了持续性低温事件。另外,在中纬度地区,北太平洋中部低频反气旋的增强为低温事件的持续性做出了贡献;西伯利亚地区低频高压的加强提供了不断的冷空气;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低频横槽的加深与维持,有利于冷空气从偏西路径侵入中国。因此,中国冬季持续性低温事件是中低纬大气低频振荡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周期振动的谱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奇异交叉谱分析等多种气候诊断方法研究江苏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振动的准周期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江苏逐月最高、最低气温分布型态分别为经向型、纬向型;两者存在2至3年周期,显著耦合周期为3.5年及16.5年。本文同时讨论了奇异交叉谱分析、小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经典交叉谱分析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9.
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20.
洪泽湖枯水年比较及与ENSO事件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利用1954-1999年洪泽湖水文资料,总结出1999年干旱年汛期湖水入不敷出属历史旱年罕见。同时对湖区的干旱年与ENSO事件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得出拉尼娜事件结束的当年和次年洪泽湖都不会出现干旱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