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海湖环湖地区草地植被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牛志春  倪绍祥 《地理学报》2003,58(5):695-702
利用青海湖环湖地区2000年陆地卫星TM遥感图像数据和同期野外实测的34处样方产草量数据,分析了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植被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分别建立了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植被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生物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植被生物量相关性程度存在一定差别。此外,所建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植被生物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在拟合精度上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且由三次方程得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最适用于监测青海湖环湖地区的草地植被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新疆草地资源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出的新疆1990年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近10年来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两期矢量数据叠加,得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变化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概率矩阵,从而系统地分析了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高、中、低不同覆盖度草地亚类之间的动态变化。在归纳草地资源各种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无任何分类面积信息损失的ARC/INFO-Grid格网化数据集,从而讨论了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近10年来草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为近似等量交换,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则是显著的入不敷出,因此草地大量减少,但是草地总体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总量减少的不利影响。草地数量的转入与转出及质量的提高与恶化在时间上同步发生,在空间上则交错进行并形成复杂的空间格局。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比较突出的区域差异性,可以划分出5个基本动态变化分区。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草地资源净初级生产力遥感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研究特定区域的草地光能利用率和环境影响因素典型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光能利用率的草地NPP遥感估算模型,模拟并分析2006年青海省草地FPAR、光能利用率、NPP的空间分布和季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青海省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73.28 gC/(m2.a)。青海省东南部、南部和青海湖周围三个地区,是青海省草地NPP较高的区域。不同草地类型的NPP存在差异,高覆盖度草地的单位面积平均NPP为193.82 gC/(m2.a),中覆盖度草地NPP为157.14 gC/(m2.a),低覆盖度草地NPP为121.08 gC/(m2.a)。  相似文献   

4.
草地退化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研究其时空特征、影响以及驱动因子对退化草地治理和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均有指导意义。从草地退化评价与监测研究的技术手段、基础、监测方法分类、常见的遥感分级指标及其局限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发现,目前草地退化遥感评价与监测工作中存在着草地退化与草地植被长势概念混淆、草地退化程度被"高估"、现有分级指标对某些特定的退化类型不敏感等问题,利用年降水量资料对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等现有分级指标进行校正,针对特定的退化类型,引入草地群落中退化指示植物的综合算术优势度、覆盖度的相对百分数等新的综合性分级指标并对其进行遥感反演是未来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TM影像在草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金祥 《中国沙漠》1993,13(1):64-68
  相似文献   

6.
江河源区的草地资源特征与草地生态变化   总被引:83,自引:12,他引:83  
王根绪 《中国沙漠》2001,21(2):101-107
通过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类型与分布、草地资源特征及其利用现状的研究和生产力的评价,并根据70年代以来3期遥感资料和区域调查结果,分析了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变化态势,结果表明:现状江河源区草地以高寒草原化草甸为主要草地类型,其分布面积占江河源区总草地面积的53.78%。组成草地牧草的主要植物种类的粗蛋白含量超过10%,粗脂肪含量在2%以上,能值储量在9.34KJ.g^-1以上;自70年代以来,由于区域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江河源区冷季草场严重过牧,超载牲畜量达理论载畜量的1-5倍,大部分地区夏季草场亦超载,导致江河源区草地生态严重退化,年退化速度达6.64%-34.35%。合理利用草地资源,保护该区域脆弱生态环境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李辉霞  刘淑珍 《山地学报》2003,21(Z1):72-76
本文通过分析那曲县草地退化遥感监测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波谱响应特征和时相特征三个地学属性,得出以下结论:(1)那曲县的自然景观单元分异程度比较低;(2)退化草地植被在TM5、6波段具有高反射值,LAND-SAT TM信息源中具有对草地植被退化敏感的波段TM7,TM5和TM3;(3)高原植被返青比较晚,生长期短,7、8月份是牧草生长旺季。并根据地学属性分析结论选择7月下旬的LANDSAT TM图像作为草地退化动态监测的主要遥感信息源。  相似文献   

8.
南岭山区的草地资源与草地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地区——甘青宁类型区为例,主要介绍了TM影像应用于草地资源类型调查与制图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及应用遥感技术调查草地资源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和GIS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全面、及时的掌握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本文利用2004、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遥感制图与分析.研究显示,本区的耕地占绝对的优势地位,占总面积的50.58%,林地覆盖近1/3,水域面积大,占9.89%,建设用地也不少,占6.42%,草地的覆盖率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2.44%,未利用地所占比重很小.土地利用的区域差异显著,耕地、水域和城镇主要分布在区域内的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林地集中分布在该区的东北部和南部.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人均耕地少,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后备耕地资源稀缺,林地质量差.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开展森林恢复与保育工作,持续不断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武汉经济圈奠定良好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11.
草原植被长势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植被长势监测是草原监测的重要领域, 它能从宏观上揭示草原的生长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从而为草原科学管理提供快速、准确的参考依据。目前长势监测主要利用遥感的方法, 即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标, 方法有同期对比法、植被生长过程曲线法、直接监测法。本文在总结草原长势监测进展与方法的同时,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监测中过分依赖NDVI、不区分草原类型而使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监测;对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监测中选用适宜植被指数、监测方法, 分区域、分类型的监测长势, 提高监测精度, 将长势监测与草原产草量、生产力结合, 为牧民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进行西北地区土地资源调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薇  颜长珍  王建华  王跃 《中国沙漠》2000,20(2):229-23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展西北地区土地资源动态调查是建立国家级基本资源遥感动态信息系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在确定土地资源分类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北地区土地资源的分类系统;通过遥感数据一人机交互解译一矢量图编辑一地理信息系统的全数字方式,完成了90年代中期由1:10万基本数据支持的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遥感物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植物物候现象是环境条件季节和年际变化最直观、最敏感的生物指示器,其发生时间可以反映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近年来,遥感物候观测因其具有多时相、覆盖范围广、空间连续、时间序列较长等特点,已成为揭示植被动态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的重要手段.文章在介绍植物物候遥感监测的数据集及其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从植物物候生长季节的划分、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植物物候与净初级生产量、植物物候与土地覆盖、植物物候与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近5年来国内外遥感物候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近期遥感物候研究的主要方向:(1)发展一种更具普适性的物候生长季节划分方法;(2)通过开展植物群落的物候观测和选择合适的尺度转换方法,统一地面与遥感的空间信息;(3)定量分析植物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4)选择适宜的数学方法和模型,实现各种不同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融合;(5)通过动态模拟,预测植物物候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计算机遥感图像解译进行资源调查的方法———斑块边界自动矢量化辅以目视栅格图像校正法。解译的主要步骤包括 :建立解译标志、影像配准、数据分析、图像增强、监督分类、目视解译修正、草图输出、实地检验、栅格转矢量、结果输出等。笔者结合案例对每一步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 ,并取得了海岸带资源遥感调查蓬莱幅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环湖区是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1976、1987、1995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的图像和信息处理功能对环湖区1.43万km2的土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重建了环湖区近30 a来的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和分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 a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来本区沙漠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增加-缓慢上升-快速增加的持续扩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少成片分布或多零星分布向以4大沙区为主、滨湖沙堤为连线的环湖带状分异格局演变。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的综合影响,未来20 a该区沙漠化面积在前15 a呈增长趋势,后增长缓慢并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技术是实现森林可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撑与信息保障。从4个方面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森林遥感分类及变化监测、森林植被参数遥感反演、森林蓄积量与生物量遥感估算、森林干扰遥感监测等。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中使用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各类模型,提出集成地面调查数据、高分地-空雷达扫描监测技术,以及多源光学遥感建模技术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构建多维度、多尺度、高时间密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植被是东亚飞蝗发生和成灾的重要指示因子。运用遥感技术对植被生长进行监测,对东亚飞蝗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省黄骅市为研究区,利用实地获取的植被冠层孔隙度数据反算的LAI数据以及Landsat-5 TM影像提取的各种VI数据,进行了LAI(LAI-2000改进型算法的反算结果)与TM影像上反演的VI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RDVI最适合反映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分析RDVI与飞蝗发生面积的关系,发现两者呈负线性相关,即随着RDVI减小,飞蝗的发生面积呈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8.
Mongoli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Mongolia-Russia Economic Corridor” and a region that has been severely affect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Changes in grassland production have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 Our study explored an optimal model for estimating grassland production in Mongolia and discovered its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Three estimation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using a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EVI, MSAVI, NDVI, and PsnNet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MODIS)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measured data. A model evaluation and accuracy comparison showed that an exponential model based on MSAVI was the best simulation (model accuracy 78%). This was selected to estimate the grassland produc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Mongolia from 2006 to 2015.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assland production in the study area had a significantly fluctuating trend for the decade study; a slight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was observed. For the first five years, the grassland production decreased slowly, whereas in the latter five years, significant fluctuations were observed. The grassland production (per unit yield)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the southwest to northeast. In most provinces of the study area, the production was above 1000 kg ha -1, with the largest production in Hentiy, at 3944.35 kg ha -1. The grassland production (total yield) varied greatly among the provinces, with Kent showing the highest production, 2341.76×10 4 t.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trend in grassland production along the China-Mongolia railway w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six provinces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