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牛方曲  杨欣雨  孙东琪 《热带地理》2020,40(6):1109-1116
文章关注于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要素的作用关系,建构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并以海南省为案例区开展应用研究。该框架首先对区域产业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级,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其次解析了区域产业、人口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最后,基于产业评价结果设定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情景,结合产业和人口的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强度评价不同产业结构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即产业和人口的规模上限。结果表明:2016年海南省的经济规模并未超载,产业有进一步发展空间。其中土地资源成为海南省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其次是水环境;海南经济效益较高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多为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亟需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降低污染排放强度。为提升经济发展规模上限,需要培育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文章建构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将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相联系,其评价结果政策意义更为明确,可为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控制产业及人口发展规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和生态条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居民海岛——平潭大屿岛开发前(2014)和开发后(2019)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承载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较高承载力",2019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瑾  文琦  杨骁 《干旱区地理》2022,45(1):287-297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限制旱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厘清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探究典型地区乡村振兴的资源环境分布特征及问题所在,是新时期旱区科学实施乡村振兴的基础。以宁夏为例,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PS-DR-DP(压力-支撑力;破坏力-恢复力;退化力-提升力)正六边形相互作用力模型以及3对相互作用力内部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探究干旱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结果表明:宁夏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3对相互作用力内部协调发展度在各县域有明显的差异,北部沿黄灌区承载力高于南部山区承载力,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总体上宁夏全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展度都较低。针对每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和劣势,将宁夏分为高承载-集聚提升区、高承载-特色保护区、中承载-生态恢复区和低承载-生态保育区4个区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谋划振兴路径,还要根据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调控以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产业结构分析一般将影响力因子作为优势产业选择的积极因素。但在实际中,对于处于衰退阶段的产业,较大的影响力往往意味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阻滞作用。利用部门增加值进行加权的加权影响力系数的概念和方法,并结合产业增长率提出了对各产业部门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象限分析模型。运用所提出的模型,利用新疆42部门投入产出表对新疆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疆石油天然气开采、化学工业等5个产业部门为强影响力-高增长速度部门,对国民经济拉动动作用明显;农林牧渔、建筑等4个产业部门为强影响力-低增长速度部门,对国民经济增长有较大的阻滞作用,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仪器仪表及文化用品制造、通信设备与计算机制造等12个产业部门为低影响力-高增长速度部门,具有培育成为主导产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水平为理想状态参照区域,选择湖北省为研究载体,介绍了以人口和经济为双重考量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方法.对湖北省相对资源人口与经济承载力的动态分析表明,湖北省1978-2005年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平稳发展趋势,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相对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缓慢上升趋势,相对经济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小幅波动的缓慢下降趋势.总体上,湖北省处于人口超载、经济承载力富余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牛方曲  封志明  刘慧 《地理学报》2019,74(8):1563-1575
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逐渐得以关注。本文构建了产业、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综合分析框架,该框架首先评价各产业对区域社会经济的重要性,确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而分析产业、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相互作用机制,明晰产业经济、人口规模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的关系;然后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为实现环境友好、资源有效利用前提下的最大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提供依据。西藏自治区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旅游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对当地社会经济系统有着重要作用,成为支柱产业;不同发展情景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了资源环境限制下各种产业结构调整所能支撑的最大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可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该框架的建立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推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7.
周侃  李九一  王强 《地理科学》2021,41(2):280-289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是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优化调整的前提,是科学划定农业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必要依据,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农业生产空间评价指标体系,提出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方法和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省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研究表明:农业生产功...  相似文献   

8.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全球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威胁之一,每年直接造成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大量人员伤亡。研究地震多发区的环境和资源承载能力,是区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以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2022年甘孜州泸定6.8级地震的影响,建立了地震多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研究从生态、社会经济、地质等方面选取23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与理想解相似的排序偏好加权法,计算了各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排序。在此基础上,对甘孜州灾后重建战略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各行政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区域差异:受社会经济和生态地质环境的共同影响,甘孜州东南部的资源承载力普遍高于西北部。本研究为地震多发区提供了承载力评估数据和支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等因素出发,从5个方面构建了由13个指标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和均方差3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部署与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着地方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工业机器人正在经历从自动化工具到智能化工具,甚至向创新工具转变的过程。理论分析认为其通用性特征和技术进步效应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国际机器人联盟数据构建面板平滑转移回归(PSTR)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工业机器人冲击对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效应,空间上可大致划分为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高西低的冲击区。(2)随着冲击的不断增大,物质资本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效应受到抑制,工业劳动力集聚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负效应得以增强。(3)物质资本集聚和工业劳动力集聚的弹性受冲击影响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边际递增,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边际递减,最终收敛。(4)工业机器人在吸引人力资本集聚、技术要素集聚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变的过程中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中国为实现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2003—2012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环境污染、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模型以SO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以SO2排放量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为例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环境规制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环境规制政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是有差异的。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和有地区差异的环境规制政策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3,他引:2  
高志刚 《干旱区地理》2004,27(4):592-596
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产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演进。本文在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新疆各层面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计量分析,得出一些重要结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结构因素是重要的增长源泉,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会直接导致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差异;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与高级化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自治区政府应运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加强对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协调发展的宏观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掘和调动各区域的潜力,推动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产业结构和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工业结构演变的视角来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变化,通过利用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和各省29个制造业行业的相关数据,对1995-2010年我国工业结构演变与环境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各省工业结构的污染排放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工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5-2010年我国西北地区工业结构废水排放强度降低的趋势减弱,东南部分地区和西南地区工业结构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有所增强,高污染行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地区是黄河中游、西北与西南等地区。最后本文构建地区环境污染强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工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今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要及时监控和预防产业结构演变产生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任建兰  张淑敏  周鹏 《地理科学》2004,24(6):648-653
产业结构的生态评价和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判断山东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依据经济效益、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效率三者相互关系建立了产业结构生态评价模型。通过辨识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循环经济理念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及其转换能力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0(2):31-33,37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及其转换能力,决定了一个地区在其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文章首先利用可达矩阵的概念,提出了地区产业结构分类的一般方法,然后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地分析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对18个地、市进行了分类,并比较其产业结构之异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闫人华  熊黑钢  张芳 《中国沙漠》2014,34(1):299-305
以1975—2010年间8个年份的产业数据为基础,在ArcGIS的支持下,运用空间变差函数和克里格(Kriging)插值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五"—"十一五"时期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分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新疆县域产业结构水平分布的空间相关性和自组织性较强,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也十分明显,但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有减小趋势。2000年以前,基台值逐渐增大,而块金值和块金系数不断降低;之后,出现前者减小,后两者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反映出前期(1975—2000年)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性不断增强,结构化分异对其影响日趋增大;而后期(2000—2010年)差异性减弱,随机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东南—西北方向的产业结构水平均质性最好,而东北—西南方向上异质性显著,形成"高原—平原—洼地"的阶梯结构,成为推动新疆产业格局演化的主要作用方向。"五五"—"九五"期间,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日趋拉大。产业结构的"高原"面不断扩大至北疆、东疆的大部分区域,其峰值经历了"单簇峰→扩展三峰鼎立→连接天山北坡产业峰值带"的空间演化过程。而"洼地"范围变化较小,主要集中在南疆的阿克苏西南部、和田、喀什地区。"十五"时期以来,东北—西南方向区域间产业结构水平的差异性有所减小,"高原"面基本不变,但"洼地"范围明显向西南方向缩小至喀什地区,促使"平原"面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基础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是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本文在统计分析中国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优化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检验产业内贸易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并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但在不同技术附加值的行业中存在差异,产业内贸易能有效提升高技术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低技术、中等技术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因此,有必要根据产业内贸易对不同技术附加值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制定产业政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分析1953--2003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下降,大体上服从Growth函数,具有长、短波复合变动规律,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着阶段性和周期性特点。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加,人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与经济自身调节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效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