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运用雷电预警系统进行防雷击保护的措施,通过对雷电预警系统的运行情况考察分析,说明该系统可靠实用,对观测设备防雷击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L21雷电预警系统在呼和浩特基准地震台防雷击试运行发现,雷电到来发出预警并自动切换电源,对前兆设备防雷击起到关键作用,为替代人工断电措施提供安全保障,保证观测记录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地震观测仪器防雷击是保证仪器正常工作的首要难题之一。目前,虽然很多台站对仪器做了多级保护的防雷工作,但未起到提前有效的防护作用。本文介绍的"鹰眼"雷电预警系统主要实时监视一定尺度空间的电场值和雷电波,当系统监测值达到设定的预警条件参数,则自动报警,可提前切断仪器与外界的连接,有效预防雷击。  相似文献   

4.
雷电是台站仪器设备主要的安全隐患。雷电预警是指在雷电发生前约几分至数十分钟内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实现台站电源控制的自动切换,达到保护台站仪器设备免遭雷击损失的目的。雷电预警监控系统软件,是基于对雷电预警装置电场数据的实时监控,通过引入区域雷达回波强度动态分布图作为辅助判断,构成有效范围的雷电预警监控网,达到为区域台站雷电预警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地震台站的仪器多采用集成电路、集成块等高精密电子元件,承受外部环境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遭受雷电的侵害。在分析雷电如何危害地震台站仪器设备基础上,针对地震台站工作实际,探讨应用雷电防护技术,减轻雷电对地震观测技术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害,及对地震台站雷电防护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发挥山西前兆台网雷电预警电场数据的实时性、实用性,基于java语言开发研制了前兆台网雷电预警入库软件。入库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雷电预警数据接收、数据转发到平台、数据格式转换并入库、雷电预警数据查询浏览等。通过该软件可以实时对台站雷电预警系统进行监控,高效分析雷电数据,加强对台站周围测点地震观测仪器的防雷保护。  相似文献   

7.
雷电危害是影响地震台站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台站进行雷电防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雷电的形成、雷击的种类和雷电对数字化前兆地震台站的危害,从配电系统防护、信号线路防护、屏蔽措施和布线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雷电预警、防雷装置维护与管理6个方面对台站雷电防护进行探讨,在实际地震监测中取得较好效果,可以有效减轻雷灾损失,特别是减轻雷电对地震观测技术系统仪器设备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在遥测地震台现有供电基础,利用太阳能控制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对太阳能供电进行改造。太阳能电池方阵峰值功率为180W,蓄电池组容量为300A·h。改造完成后,台站的停电现象有所减少,防雷击能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973"项目"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动力-微物理-电过程和成灾机理"(简称:雷暴973)资助下,2014~2018年连续五年在北京组织开展了雷电(也称闪电)灾害天气系统的暖季综合协同观测实验,旨在获得对北京及周边城市群区域的雷电天气系统特征和规律的实际认识,探索雷电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的同化方法,以期改进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预报效果.主要观测设备包括:由16个子站构成的雷电(全闪)三维定位系统、2台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和4台激光雨滴谱仪等,协同观测还充分利用了中国气象局在京津冀地区的中尺度气象观测网.观测结果表明,受地形和环境条件影响,飑线和多单体雷暴是影响北京地区的两类主要的雷电灾害天气系统,它们除产生频繁的雷电活动外,还常伴随突发性局地短时强降水和冰雹,造成城区突发洪涝灾害.雷电密度的高值区位于北京昌平区东部、顺义区的中部和东部以及中心城区.超强雷暴(占总雷暴数的5%)、强雷暴(占比35%)和弱雷暴(占比60%)对总雷电分布的贡献分别为37%、56%和7%.北京城区的热岛效应对过境雷暴增强产生了重要作用,超强雷暴在中心城区的雷电频数可以高达每分钟数百次.雷电活动与雷暴云的热动力、微物理特征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雷电频数可以作为冰雹、短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指示因子.在对流可分辨数值预报模式中,建立并引入雷电资料同化方案,通过调整或修正模式的热动力和微物理参量,可明显提高模式对强对流和降水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宁波台数字式温度计三次受强雷电干扰记录的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永平 《华南地震》2004,24(1):69-73
对宁波台数字化地热(水温)仪器3次受到强雷电干扰所记录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地震台站观测仪器数字化改造以后,强雷电干扰已成为影响仪器设备正常运行、观测资料连续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雷电越强,对地热(水温)观测资料的影响越大.影响的持续时间越长,反之越小,与雷电的持续时间无关。引起的测值异常量可以是正常波动值的一倍到数百倍.影响时间从1小时到数天。强雷电干扰引起的异常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则较难与前兆异常区别。但只要避雷措施达到技术要求,一般的雷电天气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减轻雷击、电网波动对台站地震观测设备的损害,设计一套与市电物理隔离的供电系统,采用蓄电池组定时交替充放电的方式进行工作。该系统经过运行和改进后,对台站地震观测设备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岛屿深井地震台设备容易遭雷击及维修不便等问题,通过对雷电入侵台站设备的途径分析,依据现有防雷技术规范和相关理论,对观测房和井口防雷接地采用法拉第笼结构预防雷击,加强接地等电位连接,规范各种线路布设,综合多级雷电防护措施,使岛屿深井地震台站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地震台站自"十五"项目改造,观测环境和数据质量都有所提高,但近年来频繁受到雷电灾害影响,导致数据完整性和数据质量严重下降。为保证仪器正常工作,数据稳定可靠,我省采取多项措施对台站外部避雷和内部避雷进行了整体改造,并在鹤岗、绥化、牡丹江等台站新增雷电预警系统以配合防雷改造的有效实施,确保监测仪器运行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4.
测震台站综合防雷系统建设及效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瞿旻  霍祝青  戴波  单菡  王大伟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619-622,628
介绍雷害对测震台站的危害方式,总结测震台站的综合防雷基本措施,包括地网改造、配电防雷、信号与通信防雷、布线规划与整理,创新地提出特定条件下安装退耦器以提高防雷效果。通过对比计算台基噪声与观测系统标定结果,研究综合防雷系统接入测震台站观测系统后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以进行防雷效能评价。  相似文献   

15.
雷电灾害是气象自然灾害的一个组成部分。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防雷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尚未过关。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该文作者及其同事认为,综合治理是地震前兆台站防雷保护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上海测震、地球物理台站运行中,因电源系统和雷电而导致的故障占了较大比例。为提升台站运行质量而研发的隔离电源系统,可有效地将市电与台站设备间进行物理隔离,杜绝了雷击通过交流电供电途径的串入。该系统研制成功后,在上海测震台站试运行,其间发现了系统的一些缺陷,技术人员进行多次改进,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该系统已在多个测震、地球物理台站应用,取得了显著的防雷、防浪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概述福建前兆观测台网“九五”升级改造情况,列举“九五”仪器升级改造实例,结合升级改造后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给出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使“九五”升级改造仪器更好的运用于前兆台网观测,提高前兆观测台网每日数据产出的连续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野外流动观测的测点分散在各地、数量众多的特点,采用基于无线宽带接入的McWiLL系统的组网技术,通过设备与无线接入系统的连接、宽带无线网络接入系统、前兆流动观测中心管理系统的前兆野外流动观测通信系统将来自这些采集点的大量数据实时可靠地传送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远程仪器监测、数据传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