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波形记录,选取2007年以来台网记录清晰的M_L≥2.0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每次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和矩震级M_W,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合山东地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特点,对胶东半岛及北部海域、南黄海北部地区、沂沭带地区、冀鲁豫交界地区应力场分布和时空变化进行细致分析,并探讨其区域特征及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西安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测定了陕西地区环境剪应力值τ0的分布,结果显示陕西地区存在着环境剪应力值τ0的高值区,最后对其与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较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尾波Q0计算结果较为集中的四个区域分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江苏四个区域的Q值与频率的特征关系。苏南至长江口和茅山断裂带附近为江苏的高Q值地区,苏中至沿岸为低Q值地区,苏北连云港及附近处于Q值中等水平地区。对照江苏四个Q值不同分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分析,Q值、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使用青海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中小地震波形资料,基于Brune模型计算得到2010年1月至2020年5月青海北部地区ML≥3.0的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结合青海北部发生的5级地震探讨视应力异常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并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结果显示:大部分5级地震前出现过视应力高值异常,分析认为青海北部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数字波形资料开展了江苏地区尾波Q值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地区总体上属于高Q值地区,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本文对台站相对密,地质构造特点明显、尾波Q0计算结果较为集中的四个区域分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江苏四个区域的Q值与频率的特征关系。苏南至长江口和茅山断裂带附近为江苏的高Q值地区,苏中至沿岸为江苏的低Q值地区,苏北连云港及附近处于Q值中等水平地区。对照江苏四个Q值不同分区的构造及地震活动分析,Q值、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福建顺昌尾波Q值衰减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  陈金鹏 《高原地震》2009,21(2):24-27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2007年3月13日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福建省北部地区的45条ML≥2.0级地震波形资料,对福建北部地区尾波Q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首先计算各条记录尾波4—18Hz间15个频率的尾波Q值,并对Q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行拟和,拟和结果为:Qc(f)=(150.34±42.51)f^(0.8214±0.2109)。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区尾波Qc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介质结构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等方面对其予以初步解释。结果表明,在构造复杂、活动强烈的滇中块体及其周边变形带上的Qc值显著小于构造活动一般的其他区域;就地震活动性而言,高Qc值的区域通常没有地震发生或者仅仅发生较低震级的地震,而低Qc值的区域则有较大地震发生;此外,云南地区Qc值的分布与大地热流分布也有负对应关系,即高热流区域的Qc值低,低热流区域的Qc值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云鹏水电站周边5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的108个地震的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423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0值。结果显示:云鹏水电站地区尾波的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90.2f0.94。该地区的Q0值比云南其它构造活动强烈地区的要高,因此属于中等构造活动地区。云鹏水电站蓄水后弥勒台记录到的108个地震的尾波Q0值及分频Qc值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表明水库蓄水对库区及其附近区域地下介质性质有所影响,但影响的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震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记录资料,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σapp视应力等震源参数及相互关系.对时域波形数字记录首先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带通滤波,快速富氏变换,扣除仪器幅频特性;经反变换,回到时间域,给出数字波形时间序列,选取所有方向的整个p波和s波段数据;二次变换到频率域内计算速度和地动位移的功率谱积分,进而求得各台站记录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等震源参数.研究了2000年5月到2004年8月成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24个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参数.四川地区地震辐射能量〖WTHX〗E〖WTBZ〗s与地震矩M0,应力降Δσ与视应力σapp,视应力σapp与震级ML大体成正比.其中地震视应力σapp与震级分布数据较宽,地震视应力与破裂尺度ra的关系也较分散.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近年视应力σapp的空间分布.方法是将计算的σapp值在一定空间邻域内作平均,从而绘出等值线.分析结果表明,σapp值的相对高值区分布在四川南部的川滇交界和北部的川甘交界一带.同时研究了四川地区地震视应力值的时间分布.最后对中小地震视应力σapp及其他震源谱参数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疆伽师地区非弹性衰减、场地响应与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用伽师地区1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用Atkinson方法反演该地区地震波的非弹性衰减;用Moya方法反演11个台的场地响应。扣除地震记录中的传播路径、场地响应与仪器响应后,用遗传算法测定参与计算的76次地震震源参数。分析结果表明:伽师地区Q0值小于天山中东段地区Q0值,这表明该地区构造运动要比天山中东段剧烈,地震活动反映的情况也是如此;11个台的台基都有不同程度的放大效应。在单对数坐标下,76次地震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拐角频率成反相关关系。地震震级与应力降之间没有明显依赖关系,表明该地区地震应力降值可作为一个参数为地震预测服务。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根据陈培善等用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导出的震源处峰值加速度与构造环境剪应力值的关系,计算了山东长岛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的分布状况和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剪应力τ值随矩震级(ML)的增大而增大,对两者作拟合得到它们之间较简单的关系为:τ=1.8...  相似文献   

12.
东亚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区域应力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地震学报》1991,13(3):287-294
来自板块之间相对运动的构造力可以传递到大陆地壳,从而形成了大陆内部的地震应力场.在某一地区,包括小地震在内的地震活动性的分布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应力场的变化.根据这一观点,本文根据大量的震源机制解的结果以及最近500年的地震活动资料,详细地研究了东亚地区内几个地区的区域应力场的特征.其结果表明,来自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俯冲所形成的构造力,控制了从华北地区到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应力场.本文根据小震的地震活动变化的特征,讨论了日本一部分地区由地震活动性的变化所反映的区域应力场的变化.中国西部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地区,最近大约100年地震活动性的同步变化表明,来自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力,传递到了中国西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边界,以及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现在依然处在地震活动高潮期.   相似文献   

13.
Tectonic forces from the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plates are transmitted into the continental crust, and then they create the earthquake generating stress field there. The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 seismic activity including the small earthquakes in a region reflects the variation of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this ide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fields in the various regions of East Asia have been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based on a lot of solutions of focal mechanisms and data of seismic activity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forces from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Ocean plate underneath the Eurasian plate control the stress field in the region from North China to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North-South Seismic Belt. The variation of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shown by the variation of seismic activity in some regions of Japan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variation of the seimicity of small earthquakes. Synchronous variations of seismicity in the past 100 years or so in West China and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Eurasian plates implicate that there is the transmission of tectonic forces into West China through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Eurasian plates. The activ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boundary region between the Indo-Australian and the Eurasian plates and in West China is continuing consistentl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287–294, 1991.  相似文献   

14.
利用S波分裂方法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重点研究了皖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利辛张村附近周边地区25 km内,自1999年蒙城地震台数字化测震仪器正式记录以来至2010年9月,ML2.0及以上地方震的单台地震波形,利用有关S波分裂方法进行处理,得到该地区不同时段的S波的偏振方向及延迟时间,为皖北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及应力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及四川地区4.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鲜水河断裂带分段(炉霍段、道符段、康定段、石棉段)的地震活动特征及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结合深部速度结构,探讨鲜水河断裂带上地震活动频度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关系及康定地段6.3级地震的孕震环境。结果发现:(1)鲜水河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地震活动性存在差异,炉霍段和道孚段的地震活动频度1981年前要高于2000年后,康定段和石棉段的地震活动频度2000年以后高于1981年前;(2)分析地壳P波速度结构发现康定震区西侧川滇块体表现出低速异常,东侧表现出高速异常;(3)对构造应力场的分析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以NW-SE向挤压为主,鲜水河断裂带构造应力场以NWW-SEE向为主。综合鲜水河断裂带应力场特征、深部速度结构、断层间的相互作用等信息推断,康定M6.3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区应力积累及深部孕震环境相关,同时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影响,导致鲜水河断裂带康定段的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16.
藏北高原地震活动性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北高原自新生代以来不仅发生了强烈的火山作用,而且现今的地震活动性仍然强烈.本文收集了2011年前藏北高原区发生的地震事件(源自NEIC)及相应的震源机制解数据(源自GCMT),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初步分析表明藏北高原地壳整体上处于伸展应力状态.然而,因区域构造应力场及构造环境差异,将藏北高原地震活动区分为两个地震活动区,即西昆仑地震活动区和藏北中部火山岩区.西昆仑区的地壳应力状态呈东西向伸展,而岩石圈地幔部分主要以南北汇聚为主,表明西昆仑区域下的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应力状态是解耦的,而这种解耦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而在藏北中部火山岩区的地壳的主张应力场为NNE-SSW的走滑和正断层性质的伸展,尽管缺乏该区域下的岩石圈结构特征认识,但是依据幔源性质的钾质和超钾质火山岩成因模式,认为其下的岩石圈地幔也处于伸展状态,该区域下的地壳与岩石圈地幔同处于伸展应力环境中,表明藏北火山岩区下的结构特征更加复杂,亟待开展相关探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四川自贡-隆昌地区注水诱发地震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四川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资料,并结合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注水数据,研究了自贡-隆昌地区三个丛集区域(A、B、C)地震活动与家33井注水压力及注水量的相关性,同时从注水区域及邻区局部应力状态呈现的差异研究其发震机理.结果表明:家33井加压注水对其所在的B区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负压注水阶段,注水量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不大,地震活动处于较弱状态;加压注水阶段,在压力持续升高的背景下,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其频次、强度与注水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三次4级地震震源较浅、且均为逆冲型,震源机制节面与其震中附近断层走向一致.基于大量小震震源机制解,统计获得B区震源机制节面走向和P轴方位较A区相对离散;与川东南地区已有应力场结果相比,反演获得的B区主压应力方位较A区扰动偏大,可见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A、B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节面走向、P轴方位及反演得到的局部区域应力场呈现出的差异,与家33井加压注水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卫东  彭建兵  张永志  孟智民 《地震》2005,25(4):113-118
利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资料研究了渭河断陷盆地及邻区的震源参数和环境剪应力场, 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内环境剪应力处于较低水平, 平均值为12.7×105 Pa, 并据此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性, 建立并探讨了环境剪应力与震级ML、 地震矩M0、 矩震级MW的关系, 讨论了环境剪应力与震源深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霍山地震窗"小震序列运动学参数时变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宇卫  张军  庆梅  王行舟  章兵 《地震》2007,27(1):26-32
利用安徽及邻近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详细研究了“霍山地震窗口”小震序列的构造环境背景应力和视应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境应力值和视应力值不仅能反映震“源”区的应力背景强弱,在距未来强震震中比较远的特殊构造部位,即素有“地震活动穴位”的地震窗口的小地震,同样能较客观反映出孕震区附近应力环境的信息,在华东中强地震前后应力状态的差异性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聂晓红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10,24(4):330-339
介绍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4级地震的基本参数、震区周围应力场背景及构造、地震序列特征等,分析了震前震区周围及相邻构造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对比分析于田序列和其后发生的汶川8.0级和乌恰6.9级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于田7.4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与西昆仑断裂的交汇部位,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发生左旋扭错,牵引其西南端位于阿什库勒盆地的分支断裂发生张性破裂的结果。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最大余震为MS5.8,余震衰减较快,且具有一定的成丛性。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分布可以看出,该地震具有单侧破裂特征。地震活动表明震前存在明显的中期和中短期异常,但未有短临异常出现。在汶川8.0级和乌恰6.9级地震前,该序列出现显著增强活动,具有一定的窗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