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及邻域1990—2012年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包括部分人工爆破和塌陷事件。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爆破和塌陷事件震源深度均有明显改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5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北天山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双差地震定位法的原理进行了阐述,并将双差地震定位法应用于北天山地区(42.5°—45°N,82°—89°E)地震的精确定位。利用新疆32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1336次MS≥2.0地震的22704条P波和S波震相读数资料,经重新定位后得到其中1133次地震的基本参数。重新定位结果显示了比较精细的震中分布图像和有所收敛的震源深度剖面图像,震源深度优势分布在6—35km,平均深度为20km,部分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变化较大的地震向断裂带靠近。 相似文献
3.
4.
应用双差定位方法(hypodd)对北美Loma Prieta 地区的分属于3个地震丛集的47个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采用交叉谱法精确求取信号的走时差;同时采用人机联做方式在时域调整、修正按自动方式无法准确提取时差的信号,确保每个事件对的走时差精度.重定位后,在几百米的范围内,原来相互重叠的震源位置聚集为三个明显分离的丛集;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平均误差为8.5米,震源深度方向的平均误差为23.4 m. 相似文献
5.
6.
7.
运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2年7月江苏省宝应县4.9级地震序列重新精定位.精确定位结果与原始定位结果比较发现,精定位后震中位置更加集中,呈条带状分布,与现场烈度保持一定的相似性,震源深度集中于10 km与14 km附近两个区间,相比原始定位结果更加收敛.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双差定位和遗传算法定位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江苏及邻区1980~2005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地震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更加合理.江苏及邻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和中地壳;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震源深度统计分析表明,下扬子断块江苏段、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地震震源深度特点相似,在10~11 km、15~17 km深处存在二个明显的地震优势分布,推测分别在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在25 km深处也存在一小的地震优势分布面,但地震频次较低.大别山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下扬子断块、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差异为大别山地区10 km以上的浅源地震十分发育,在6~7 km的深处有一地震优势分布,该深度附近地震波速度可能较高,而在10 km以下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10.
岱海断陷带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差定位,对岱海断陷带及周边地区2008-2013年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及震源深度研究。重新定位后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较多地震呈簇集状出现于多条断裂的交汇部位,西南段地震较活跃,不同部位地震数目有明显差异,构造活动存在分段特征,震源密集地区的分布走向明显,可以推测,岱海断陷带西南端存在东西走向和东南走向的发震构造。震源深度结果表明,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15 km,均值为7 km。岱海断陷带西南段地震震源深度大于东北段,反映地壳厚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11.
Relocation of the 1998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sequence using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ntroduction On January 10, 1998, at 11h50min Beijing Time (03h50min UTC), an earthquake of ML=6.2 occurred in the border region between the Zhangbei County and Shangyi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In total 87 events with ML3.0 were recorded by Beijing Telemetry Seismic Network (BTSN) before March of 1999. Before relocation the preliminary hypocenters determined by BTSN showed an epicentral distribution of 25 km long and 25 km wide without any predominate orientation. The epicentral a… 相似文献
12.
依托大庆城市活动断层探测项目,开展大庆区域地震活动性研究。筛选黑龙江省及周边662个地震事件的震相到时,修订研究区域走时模型。对研究区148个地震运用交切法和双差法重新定位,对比发现,双差定位后地震定位精度显著提高,地震空间分布更加集中,条带状更为明显,震源深度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中上部。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对工作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认为本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为NE向,以水平走滑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3.
江苏及邻区震群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统地整理研究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36次小震群活动,总结了震群活动的参数特征,探讨了震群活动与大震的关系,分析检验了前兆震群类型的判定指标.江苏地区震群活动分布集中,强度以ML2.0~3.9地震为主,震群序列总频次在30次以下居多,持续时间在15天以内的震群占总数的55%;震群序列中地震总频次和震群持续时间与震群的最大震级之间不成正比;研究区78%震群发生后对应M4.6以上中强地震,其中500km范围内时间间隔在1年内的占对应地震总数的57%,具有一定的中短期地震预测指示意义;震群与未来中强地震的距离较为离散,但尚无在原地发生大地震的震例.震群强度大小与未来中强地震的对应率高低和对应的地震强度大小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震群频次的多少与其后发生地震的对应率高低也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采用U-p组合或者全组合判定震群类型的效果相对较好,检验正确率约占总数的50%,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十分有效,需要参考其它方法和手段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
14.
利用FFT方法对江苏区域地电场、地磁以及有关台站的钻孔应变数据进行处理,提取频谱特征,对该区各地电台站的地电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区域地电场各测项地电暴数据与地磁H分量变化趋势接近,但各台地电场不同测项的突跳方向存在各向异性,4个地电台站EW向数据具有一致同向现象,NS向数据有差异性;②由各分量优势周期对应性可知,江苏地区地电场NS向含有的地磁场H分量高于体应变成分,地电场EW向倾向于地磁场H分量与体应变叠加抵消的结果;③当磁暴发生时,地磁H分量变化幅度相同的台站,地电场变化幅度不同,地电台站的地电暴变化特征与其地下结构有关,地下深层阻抗越大,感应电场越大,地电场日变化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 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 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 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 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 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 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 结果表明, 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 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 km深度, 呈长1.5 km、 宽1 km、 高0.3 km的薄板状展布; 从时空分布来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 研究表明, 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 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