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理论上论述了地域分工和地域发展两方面的问题,前者从社会分工的类型出发,提出国际分工的理论来源是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和价格差异学说;后者分析了不平衡区域发展理论、内源式乡村发展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等。  相似文献   

2.
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该理论在区域开发规划中5个方面的作用。作者认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区域开发规划的最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3.
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域分工和区位优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它形成了区域开发或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依据。本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俄林和巴朗斯基的地域分工学说作了历史性回顾;然后,提出了区域和城镇区位优势表现的完整体系,包括以下四对即有形和无形优势、绝对和相对优势、局部和全局优势以及空间和时间优势;文章结尾探讨了地域分异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从专业化部门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部门地区分布和组合两方面揭示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的基本特点。指出新形势下虽然不少县市存在专业化部门多而不精,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但珠江三角洲地域分工格局已开始形成。文章还讨论了形成工业地域分工特点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地域分工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比较利益学说与农业地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坚持以比较利益为原刚指导地域分工和合理开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生产优势相一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地域分工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旅游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专题。区域旅游是同一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互为旅游客源地、互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内旅游活动。区内旅游供给由跨城市区划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地方小产业集群环环相扣而成,这种分工模式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种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组合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在这种集群形态内,存在着空间组织、产业组织及运营模式创新的空间。研究区内旅游流在城市节点间的空间演化特征和机制,以及区内旅游流所遵循的典型旅游线路在城市节点间的产业链演化特征和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广域集群组织的区域旅游发展创新,最后在理论上形成提升,形成涵盖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广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体系,对于区域旅游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8.
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航 《地理学报》1996,51(6):501-507
海港地域组合客观存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着重对其形成机制,原理,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9.
论地域文化因素与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地域文化因素对经济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影响,比较分析东亚模式、西方模式、南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在地化与在地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使地域分工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化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新的地域分工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国内的区域尺度分工跃迁至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工,二是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在同一产品内部根据价值链划分进行分工合作的产品内分工,三是伴随国际和国内地域分工演进而产生的新的地域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内涵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上,也包括了城镇人口的集聚形态、城市间的联系与层级架构、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等内容.地域分工演进不仅促进了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演变,还催生了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地域分工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作用首先在于"地域分工-区际贸易-空间集聚-新的地域分工"的闭合循环,这是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在基础条件、市场发育、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核心要素的驱动下得以运行,在全球化等背景驱动要素的作用下改变其速度、形态与结构.文章运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全国、城市区域、都市区等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城市化空间差异进行了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11.
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朝隆  陈烈 《热带地理》2007,27(2):126-131
探讨了区域产业链的理论基础、形成因素与动力机制,指出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区域经济系统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思想和产业组织优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区域之间及企业之间的新型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效率;区域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地域文化、产业技术、政策与制度、历史事件与机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强调区域产业链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应遵循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述地域文化因素对经济现代化模式的重要影响,比较分析东亚模式、西方模式、南方模式、北方模式和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区域开发理论出发,针对贫困地区的特殊性,首先论述了贫困地区选择支柱产业的依据,研究认为区域性优势资源基础和在高级区域中的劳动地域分工是两条重要依据。第二,论述了选择支柱产业的方法——地理区位商的意义、作用及其计算方法。最后,论述了上述依据和方法在河南大别山贫困地区选择支柱产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到冷战结束,世界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由物质产品生产转向了虚拟产口生产。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同,共同构成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也因之发生变化。本文将从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格局入手,重点阐述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新特点,然后探索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融入全球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基于文化动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万源 《地理科学》2012,(11):1335-1339
文化是新时期城市化发展研究的新视角。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对新时期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分析文化动力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文化是文化经济时代城市化发展的新动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动力源,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发展、促进城市集聚与规模扩张,文化促进城市外延扩张、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提升产业与经济发展素质、提高人口城市化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文明发展与进步、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文化促进城市内涵发展、提升城市化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居民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建设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并根据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结果,导出了城市空间扩展的四种不同模式以及基于这四种模式之上的多模式组合在一起的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吴郁文  刘益 《热带地理》1997,17(4):319-326
本文根据1985 ̄1994年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种计量手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分析福建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基础,探讨转移的空间结构与转移方向的联系,合理划分区域类型,对福建省因地制宜指导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合理配置劳力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   总被引:142,自引:9,他引:142  
宁越敏 《地理学报》1998,53(5):470-477
本文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城市化主体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中国城市化地动力机制和特点,认为当前中国正出现新城市化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较为集中的城市开发模式替代分散的乡村发展模式,从而使经济绩效得到提高,大,中,小城市齐头并进,城市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特征及动力机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张晓平 《地理研究》2002,21(5):656-666
自 198 4年国务院首批设立开发区以来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历了沿海布点、东南铺开和向全国推进三个阶段。开发区是 1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部分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发展新兴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已经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开发区成长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政策作用力、市场作用力和社会文化作用力 ,从长远来看 ,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开发区发展的重要提升力。对开发区发展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政策作用层面上 ,而应着眼于构建区域发展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