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地形最复杂的高原 ,平均海拔在 40 0 0m以上 ,号称世界第三极 ,是我国主要的寒区和冻土区 ,建筑青藏铁路是实现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 ,全长 1 1 1 8km ,其中通过多年冻土区的长度为 63 2km ,占全线总长度的 5 7% ;全线海拔 40 0 0m以上地段长度约为 965km ,占总长度的 86%。因此 ,冻土是青藏铁路建筑中的重大难题 ,其主要问题是铁路路基的冻胀和融沉。建筑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 ,路基成败的关键在冻土的冻胀与融沉 ,影响融沉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气候变暖。修建青藏铁路是百年大…  相似文献   

2.
青藏铁路沿线超长期气候变化预测的概率估计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王文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3,22(5):495-498
利用近1000年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和自1920年以来的大气CO2浓度,以及1935—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气温序列,在其距平值概率分布计算的基础上,研究了未来50~100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概率。结果表明:SCL正距平出现的频数大于负距平的频数;CO2浓度的负距平出现的频数明显大于正距平的频数;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正距平出现的频数略小于负距平的。作为试验,利用REEP方法将预测的2001—2100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相对于1990年代的增温概率进行了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到2050年升高0.5℃的概率为0.64~0.73;到2100年上升1.0℃左右的概率为0.45~0.64.  相似文献   

3.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24,自引:11,他引:13  
魏丽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3,22(5):488-494
通过对青藏铁路沿线8个常规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对比,详细地考查了再分析资料用于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变化研究的可行性。统计对比分析表明:再分析资料可较好地反映地面气温及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可基本反映其年际变率和年际间的差异。然而,再分析的气温值系统性低于实际观测值,降水量则系统性偏大;再分析资料得出的近40年气温长期变化趋势误差较大,降水的长期趋势特别是年降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体而言,再分析的气温好于降水,青藏铁路沿线主体好于两端,再分析资料可用于青藏铁路沿线主体段年到年际尺度的短期气候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4.
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在一个全球模式中嵌套了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CO2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加倍的情况下,这里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升高值一般在2.6~2.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值。同时降水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也将明显增加;其中青藏铁路沿线的增加率一般在2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水平。温室效应同时会使得青藏铁路沿线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升高。  相似文献   

5.
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以5~7月最为频繁,到10月份迅速消亡,而且闪电分布在南北向上变化较明显;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在12:00~16:00(地方时,下同)最易发生。日闪电密度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那曲为最大,分别向南、北减小。另外,2003年夏季的地面观测资料还表明,那曲地区在傍晚还有一闪电活动峰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逻辑回归和逐步回归方法对青藏铁路青海段由降水引发铁路水害气象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以青藏铁路公司提供的铁路沿线水害统计资料为依据,选取2000—2014年青藏铁路沿线青海境内14个气象站点和28个加密气象站降水资料,开展降水引发的水害气象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水害的发生不仅与降水量级有关,还与降水的性质和持续时间有关,铁路水害主要集中在7—8月,高发路段是乐都-平安、湟源-海晏段。导致青藏铁路沿线水害的主要降水类型为区域性强降水和连阴雨。考虑到降水持续时间对水害的影响,通过计算得出的铁路水害诱发指数和水害有效降水因子,且距水害发生时间愈近,日降水量对水害发生的作用就愈大。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判断青藏铁路青海境内各区段水害的发生有无,其预测模型总判对率均超过86.2%,其次运用逐步回归评估模型计算出水害预报等级,经检验对最高级别1级的预报准确率达88.9%。可见,逻辑回归模型和逐步回归评估模型在青藏铁路青海境内铁路水害预报和评估工作中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影响显著,因此,青藏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区的筑路工程设计必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解决高温高含冰量路基稳定性问题,修建青藏铁路时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想。该筑路工程技术通过采用调控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以及综合调控措施达到降低多年冻土温度、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最大限度地确保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演变的非线性振荡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  陈小敏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5,24(3):299-303
将描述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应用到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安多、当雄、托托河、班戈、格尔木、那曲、西宁、拉萨及五道梁)局地年气温演变研究中,根据各测站1966—1997年逐年年气温距平资料和反演理论获得具体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在不考虑外源强迫项的情况下,以经典非线性力学理论为依据,研究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的气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局地气温系统是明显的非线性系统,其演变周期大致在3~6年之间,气温振幅随时间增加而衰减。其平均预报准确率为75.4%,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青藏地区未来百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61,自引:16,他引:45  
徐影  丁一汇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3,22(5):451-457
利用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数据分发中心(DDC)提供的7个全球海气耦合气候系统模式(CCC,CCSR,CSIRO,DKRZ,GFDL,HADL,NCAR)的模拟结果,对我国青藏地区未来100年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平均温度、降水,以及最高、最低温度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的温度变化与全国相比,增暖幅度更大;21世纪中期,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和既考虑温室气体的增加又考虑硫化物气溶胶增加时,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增温幅度在2.8~3.0℃之间;21世纪末,青藏铁路沿线各站的增温幅度在3.8~4.8℃之间。冬季最低温度和夏季最高温度的增暖幅度也比平均温度的增暖幅度大,在两种情形下,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冬季最低温度在2050年将分别增加2~4℃和1~3℃,2100年将分别增加6~8℃和4~6℃;夏季最高温度在2050年分别增加2~4℃和1.2~2.8℃,2100年将变暖4~7℃和3.8~6℃。在只考虑温室气体的影响时,21世纪中期青海和西藏地区年平均的降水增加,增加的范围在2.5~10mm/mon,21世纪后期降水继续增加;考虑硫化物气溶胶的影响后,21世纪中期和后期除了青藏地区北部的降水略有增加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基本上都将减少。由于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仍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41℃/10a和0.40℃/10a,春季升温率只有0.23℃/10a。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和0.37℃/10a,地温的升高比气温要快。升温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07。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盆地升温率比高山大。铁路沿线地温与气温变化间的相关系数达0.767。在相对冷期,气温的波动幅度大于地温;在相对暖期,地温的升高明显比气温快。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沿线气温和降水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万明波  程智  王文 《干旱气象》2006,24(4):35-39
利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地区(7站)30 a(1970~1999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月降水量存在比较明显的9 a左右周期变化,它有2个降雨偏多中心和3个降雨偏少中心,历经30 a的全过程,因而具有长期预测意义。还有其它4 a以下的较短周期振荡,但多不具全局性变化特征。从气温与降水资料的对比分析上看,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变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李栋梁  郭慧  王文  魏丽 《高原气象》2003,22(5):431-439
青藏铁路沿线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35-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年气温序列Trw。研究表明:Trw对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和大气中CO2浓度有落后5年和15年的显著响应,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6(SCL)和0.88(CO2)。利用近1000年SCL的76、93、108、205和275年显著周期及均生函数模型预测了未来太阳活动周期的快慢:21世纪前50年的SCL总体偏长,活动周期放慢;后50年SCL总体偏短,活动周期加快。在考虑大气CO2浓度倍增和气候自然变化情况下,预测2l世纪前50年Trw与20世纪最后10年(1990年代)相比,其升温幅度在0.5℃左右;与20世纪最后30年(1971-2000年)相比,其升温幅度在l.O℃以内。这一升温幅度的概率为0.64~0.73。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21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铁路沿线强雷暴天气由北向南增加,多雷暴中心在高原中部的那曲、安多和索县一带,呈东西向,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一致。雷暴发生次数年均达到90次,5~9月占全年的97%。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中有87%产生霰和强阵性降雨,其中有63%为雨夹雹。高原强雷暴云从5月月均达到10次后逐月增加,6月猛增到20次左右,7月最多月均达到25次以上,8月较多达到20次以上,9月减少到20次。高原雷暴云发生时段主要在15~22时(北京时,下同),由北向南推迟,那曲主要在17~19时,拉萨在21~23时,06~11时基本上没有雷暴。那曲出现强雷暴的峰值时段要比拉萨早6h,出现雷暴相对比例高一倍。高原强雷暴云生命史的持续时间≤1h的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1~2h的达到20%,而持续时间>2h的不到数总数的10%。那曲强雷暴云持续时间明显比拉萨长,且相对比率高。50年间3个时段雷暴发生次数说明,最近10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强对流雷暴频数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15.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10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蓟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但建设在高原冻土之上的青藏铁路在设计和施工时都留有余地,可以保证在至少40年内不会受气候变暖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浙江金丽温高速公路温卅l段所属木西岙隧道、红枫隧道、上村隧道、蝉湾隧道的设备及防雷电电涌保护器(SPD)多次遭受雷击损坏,针对最为严重的木西岙隧道的雷害相关损坏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通过理论计算线路上雷击感应过电压、过电流,并与线路配置的电涌保护器参数比较,找出问题所在,提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相似文献   

17.
Internet(国际互联网)是信息革命的灵魂,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如文件传递、远程登录;它的虚拟专网服务是利用隧道传输技术和加密技术,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组建具有独立网管的虚拟网。随着网络的宽带化和高速化,Internet还将提供多项多媒体服务。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网络常用的GRE隧道技术及GRE隧道的管理方法,对GRE隧道所涉及的主要参数和接口属性进行了介绍。以2015年在三寓宾馆举办的广东省气象预报比武为实例,在排除了VPN拨号、NAT地址转换等方法的可行性后,讲述如何实现通过基于GRE隧道技术的互联网访问气象局域网,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在该方案中,以思科交换机和天融信防火墙设备为基础,给出了具体的配置方法和路由脚本。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升温、降水强度增加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会通过影响重大工程的设施本身、重要辅助设备以及重大工程所依托的环境,从而进一步影响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耐久性,并对重大工程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气候变化还对重大工程的技术标准和工程措施产生影响。本文以青藏铁路(公路)工程、高速铁路工程、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为典型工程阐述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的影响。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冻土环境的热平衡极易打破,多年冻土环境一经破坏,难以恢复,气候变化已经使多年冻土环境发生变化,并且未来的多年冻土退化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将变得更加严重。未来中国地区的地表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台风等都将发生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我国高速铁路的气候变化向着不利于高铁工程的趋势发展,将给高铁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以及高铁运输秩序等方面带来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温度变化、降水变化,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水工程和水安全在水量分配和调度、水资源利用和水文风险管理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第1期论文青藏铁路沿线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张鸿发,程国栋,董万胜,等(1)西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及其水汽输送和环流特征分析………………………………………………何金海,刘芸芸,常越(10)宁夏南部半干旱山区山地气候的观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