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程序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征用程序是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制度的三个基本要件之一。这是为保障私人财产权权益,避免公权力过度扩张及滥用,限制政府土地征用权的任意发动,限定征地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土地征用的程序规定表明,土地征用从性质上讲,除具有创设处分和被动处分、附有法定条件处分等的性质外,还是一种要式  相似文献   

2.
世界主要国家土地征用的法律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土地征用的宪法基础 无论各国实行何种性质的经济制度,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权都是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土地征用作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以强制方式取得财产的重要法律手段,涉及相对人的私人财产权益,所以必然具有其权力的法源。 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的土地征用,一般都能在宪法中  相似文献   

3.
国外土地征用范围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初步分析,国外土地征用中范围最大的国家是新加坡,最少的国家是日本。 新加坡土地征用权的行使范围较为宽泛。1985年修订的《新加坡土地征用法》规定,“当某一土地需要——a.作为公用;b.经部长批准的任何个人、团体或法定机构,为公共的利益或公共利用,需要征用该土地作为某项工程或事业之用;c.作为住宅、商业或工业区加以利用——时,总统可以在公报上发布通知,宣布该土地需要按通告中说明  相似文献   

4.
在马来西亚,根据联邦宪法规定,政府可依法对私人土地进行征用,但要给予合理的补偿。马来西亚目前征用私人土地的法律依据是《马来西亚1960年土地征用法》。自该法实施以来,马来西亚曾于1993和1997年两次对该法进行过修改,并于1995和1998年先后两次颁布了土地征用实施细则。  相似文献   

5.
印度尼西亚国会于2011年12月16日批准了新的土地征用条例草案。这个土地征用法令将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建设十分有利,能顺利地进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了外资。法令也保障了受土地征用影响者的权益,受影响的私人地主将获得一笔赔偿金。以前在许多情况下需要用5年来解决土地征用的纠纷。根据新的条例草案,土地收购过程预计将大幅加快,预计要在大约9个月内完成。  相似文献   

6.
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程序及纠纷解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程序从所调查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土地征用补偿的程序大致如图1所示:土地的原所有者和利益相关人提出补偿申请;主管土地征用的政府机构(或征用机构)自己或请专业评估师对被征地及相关资产进行调查评估;主管机构确定补偿金额和方式;支付补偿;如果在补  相似文献   

7.
引言 土地征用反映了土地上的公共利益可以高于私有土地所有人利益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都保留了国家征用土地——从土地所有人那里征用一块特定的土地的权力。虽然如此,多数国家还是制定了一系列的有关征用土地的目的、必须付给土地所有人(或其他真正的土地所有权人)的赔偿  相似文献   

8.
我国与西方国家在土地征用客体和范围方面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土地征用客体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土地征用的客体为所有权以及土地所有权附属的一切民事权利。各国土地征用的客体主要包括:①土地所有权;②土地所有权以外的土地他项权利。包括土地上负担的物权及其特权,前者指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如永佃权、地上权、使用权,后者指采矿权、渔业权、林业权等。他项权利不包括债权,因为债权具有相对性,债权人仅能对土地所有人而不能对国  相似文献   

9.
国外土地征用公共利益原则的界定方式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决定了不同国家的土地征用范围,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的禀赋及潜力、国体政体、法律制度等等有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界定“公共利益”的方式主要有两类。 一是列举式。在与土地征用有关的法律中详尽地列出在哪些“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方能发动征用权。最典型的是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印度、波兰等等。实行这类方式的大体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主,但也并不绝对。  相似文献   

10.
一世界主要国家的土地征用补偿原则(1)…………………………………………………………………国外土地征用补偿程序及纠纷解决(6)…………………………………………………………………国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方式及支付时间(9)…………………………………………………………台湾  相似文献   

11.
国外土地征用的宪法基础与法律框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无论各国实行何种性质的经济制度,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权都是一项基本的宪法原则。土地征用作为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以强制方式取得财产的重要法律手段,涉及相对人的私人财产权益,所以必然具有其权力的法源。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提出的。在此之前,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把人权概括为“生命权、自由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经由征转为国家建设用地,但由于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基本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不适应性和滞后性日益彰显,存在极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弊端。为此,构建新的土地征用制度、从而保证农民在土地开发利用发展进程中分享收益,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亟需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国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方式及支付时间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一、国外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给予被征用土地的所有者或使用者的补偿数额对其他所有者能够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公平的暗示。过低的补偿费不利于土地所有者进行土地改良,他们害怕一旦土地被征用将不能收回这些投资价值。过低补偿费的另一后果是银行将不愿意对某些他们认为很可能被征用的地产进行贷款。即使按完全的市场价值补偿,对土地所有者来说也是过低的,由于不考虑土地的附加值,而这个附加值是市价所不能反映出来的。尽管难于精确地确定这些价值,但政府可以考虑增加一定百分比的额外补助补偿给居民或对所有者有特殊意义的其他地产,或者通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是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这次修宪明确将土地征收征用补偿写入了宪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宪法的保护。近年来,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一方面是各地政府从征用的土地中获取了巨大的政府收益,另一方面由于补偿费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侵害了农民利益,经常引发群众上访,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探索征地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巴西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可耕地3.71亿公顷,人均可耕地30亩,土质肥沃。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地关系矛盾主要体现为土地分配不公。由于巴西土地基本上属于私人所有,地产主有权自由买卖土地,国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对私人土地进行干预,或进行有偿的征收。因此土地审批仅出现在外国人购买巴西土地和开发利用土地影响巴西环保生态的情况下。其他的土地交易和流转,大都靠市场运行,自由买卖。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主要国家的土地征用补偿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辨析对于征用为什么必须提供补偿,补偿到什么程度,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国家也有不同的作法。传统宪法学理论从实现正义的目标出发,主张补偿标准应符合公平原则。世界各国宪法确定的征用补偿程度虽不相同,但它们多少都受到传统宪法理论的影响。有的宪法要求“充分”补偿,有的规定“公平”或“公正”补偿,有的是“适当”或“合理”补偿,这些措辞的选用一是各国对被征用财产补偿程度不同的表现,二是修辞和翻译的偏差。首先我们先从字意上分析和比较几种“补偿”。在《辞源》和《辞海》上未查到对“完全、充分…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通讯》2005,(1):46-46
日前,山东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全面做好农村土地征用管理工作,对撤销开发区后闲置的土地加紧复耕。  相似文献   

18.
调查测量是土地征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需对征用土地的边界、权属、类别等进行测量和调查并进行面积的汇总统计,数据处理过程琐碎而繁杂、工作量大。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土地征用调查信息保存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基于AutoCAD平台,利用Lisp/VLisp脚本语言开发土地征用调查测量数据处理系统,实现测量点自动展绘、调查信息高效录入和标注,调查面积自动快速汇总统计、导出等功能及软件自动安装制作的方法,为测绘技术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生产成本,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谢敏 《国土资源情报》2012,(12):31-34,5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法国土地征用"公用目的"的界定和评判,征用机构和程序,征用补偿原则、范围、标准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说明,并对我国当前征地制度提出了5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期要览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制,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监督土地执法行为”。在国务院《决定》印发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方努力筹备,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顺利出台。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