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课文提到:“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的不均匀,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容易引起“以偏概全”的误解,建议在教学中将其改为“由于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的不均匀,造成地区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这是因为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匀造成热量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高低纬度间,也表现在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间,如海洋与大陆之间、山地与平原之间、有林地与无林地之间等。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气候区划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晦拔为4500米,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因而太阳辐射和日照均比同纬度地区大得多。尽管高原上温度状况的分布,也受纬度变动而有南北间的差异,但因海拔高度,下垫面状况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以至于温度不呈纬向带状分布。高原的温度和水分条件具有自西北向东南变化的特征,高原的西北部比较严寒干燥,东南部比较温暖湿润。同  相似文献   

3.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广瑟而密切的联系,这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搞清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全面看问题,多方面击研究,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症结,如受“气温的高低受太阳辐射影响”的定势影响.对“四川盆地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难于理解。四川盆地年总辐射量比长江中下游低30%壶右,但1月均温高出长江中下游地区3~4℃.7月均温达28℃的重庆又位于长江“三大火炉”之首。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掌握气温的高低决定于许多因索,不是其受太阳辐射一个因索影响,一般而言,辐射强的地区气温高,但对于具体地区,则需具体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4.
太阳辐射是地球系统的主要能源,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选取青海高原5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2020年逐月日照时数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整体、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1—2020年青海高原年日照时数呈显著降低趋势,且在2004年发生突变降低。从空间分布来看,除南部个别站点日照时数持平或略微增加外,其余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柴达木地区和东部农业区降低趋势最显著。(2)青海高原高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低纬度地区。春季不同纬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夏季和冬季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纬度较低地区,秋季纬度较低和纬度较高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中纬度地区。(3)青海高原海拔相对较低地区年日照时数降低趋势显著大于海拔相对较高地区。春季不同海拔高度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均较小,基本持平或略微减少,夏季和冬季海拔相对较低地区日照时数减少趋势显著大于海拔较高地区,秋季不同海拔高度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但是减少趋势显著性状况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荔波县喀斯特地区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波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在地球同纬度上森林覆盖率最高,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其气候温和,旅游环境优越,已获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根据荔波县1971~2000年历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气象观测资料和北纬25°其它几个地区的1971~2000的月气温和月可降水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荔波县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结果表明:荔波的气温和降水主要与同纬度的昆明最为相近,其次为大理、腾冲。荔波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4%的原因除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外,还与当地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任国玉 《地理研究》1987,6(4):70-76
应用修订的康拉德公式计算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日均温稳定≥10℃积温,并同我国相应纬度地区作了对比。这一对比揭示出我国东部温带并非世界同纬度地带夏半年热量资源最丰富。  相似文献   

7.
宋毅 《中国地名》2010,(4):68-79
天然“氧吧” 长白县位于东经127°13′-128°18′北纬41°21′-41°58′.属于亚寒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长白山脉的遮挡和鸭绿江水的调控.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是冬暖夏凉,几乎没有酷热天气,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春秋两季早晚温差较大,  相似文献   

8.
张卫芸  唐亚 《山地学报》2006,24(B10):294-299
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青藏高原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氧分压、气温等环境条件都有明显差异,青藏高原的植物在细胞壁厚度、栅栏细胞层数、通气组织大小、异细胞数量和分布、表皮附属物类型等方面与低海拔地区的相比也有较大的不同。综述了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条件下,植物在形态和解剖方面的适应性表现,分析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特点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李善中 《地理教学》2007,(12):14-18
一、判断南、北半球 1.判读规律 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从地球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据此可归纳: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  相似文献   

10.
对世界上不同地区的多条古气候曲线,采用相同的间距和同一种算法进行关联维数计算,结果表明各系统均具有非线性作用产生的混沌现象。与太阳辐射曲线关联维数对比表明,太阳辐射控制了气候变化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础上叠加了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张国 《地理教学》2009,(5):22-23
一、季风的强度不同 南亚北面有一系列山地,如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等使之与中亚及我国青藏高原相分开,亚洲大陆的冬季风很难进入印度境内,在凉季(10月至次年3月)这里没有类似东亚的寒潮这样的强冷空气的入侵,所以印度凉季的月平均气温要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暖和得多,例如印度的新德里和迪布鲁加尔1月平均气温较同纬度的长沙和福州分别高出几度到十几度。正  相似文献   

12.
常温层刍议     
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热能,称地热。地热的主要来源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释放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正是地熟的反映。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表现为一定的地表温度。地内温度和地表温度全称地温。就地表温度而言,表现为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同纬度地区光,热,水等农业气候资源年总量及季节分配规律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四川盆地气候资源优势及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四川盆地热,水条件优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全年日照时数减少,但总辐射中散射辐射占50%-70%,其中可满足作物的需求。开发冬水田,推广稻田半旱式免耕水旱轮作,扩大双季稻和麦,稻,稻三熟制,建立四川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北部最近两次冰期降温幅度的初步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冰楔假型和原生沙楔证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倒数第二次冰期的气温比现在低12℃以上,末次冰期最盛期低11℃以上。高原上冰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因此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的放大作用在其本身也有表现。青藏高原冰期降温幅度增大的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冰期中冰川与荒漠面积增加导致的地面反射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及其对林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卑斯山是欧亚大陆上著名的山地,对欧洲的地理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山体效应产生的原因在于隆起的高原或山地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论文以阿尔卑斯山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到的气象台站观测数据、林线、数字高程数据,以及基于半球视域算法计算得到的太阳辐射数据等,分析阿尔卑斯山气温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最热月、最冷月、全年的太阳辐射量,同时以太阳辐射作为山体效应的代用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模型,探究该山地的山体效应及其对林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阿尔卑斯山具有明显的山体效应,山体内部的太阳辐射量远高于山体边缘地区,这也是山体内部气温和林线高度都高于山体边缘地区的主要原因。最热月、最冷月和全年总太阳辐射量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分别高10~20、20~40和200~400 kWh/m2。② 太阳辐射能更好地定量化山体效应,以太阳辐射为山体效应代用因子建立的林线分布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与基于气温、降水构建的林线分布模型(R2= 0.522)相比,该模型具有更高的模拟精度(R2 = 0.736),同时太阳辐射对林线分布的贡献率最大(1月、7月太阳辐射的贡献率分别为34.75%、27.82%),超过了气温和降水的贡献率(分别为26.24%和11.17%)。  相似文献   

16.
李婷婷  郭增长  马超 《地理研究》2022,41(11):3000-3020
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g V1.0数据、3小时温度、逐日降水和日太阳辐射数据集、数字高程模型、中国植被区划数据及实测物候验证数据,利用季节性植被物候提取法、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国第二、三级阶梯地形过渡带植被物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植被物候对海拔、经纬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34 a间过渡带山前植被物候时空变化显著。时间上,植被物候呈返青期(Start Of Season, SOS)提前(-0.3187 d/a, p<0.01)、枯黄期(End Of Season, EOS)推迟(0.1171 d/a, p>0.1)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 LOS)延长(0.4358 d/a, p<0.01)趋势;空间上,按SOS像元的86.24%提前、EOS像元的69.66%推迟和LOS像元的84.42%延长分布。② 34 a间过渡带山前植被物候地带性特征明显。垂直地带性方面,在中低纬度地区的物候始末期受以400 m等高线为界的海拔梯度影响,由平原到山地产生SOS平均提前8d,EOS提前25~36 d的分段式变化;水平地带性方面,低纬度和中高纬度地区的植被物候以35°N(秦岭-淮河一线,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43.5°N(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与温带草原区的分界)为转折点,由南向北SOS以-0.78 d/°、4.89 d/°和-1.56 d/°分段变化,EOS以-3.96 d/°、-1.85 d/°和0.89 d/°分段变化。③ 34 a间过渡带植被物候受气象因素驱动。对于植被返青期,气温对中纬度地区SOS的影响最大,降水的贡献随着纬度的降低而增大,太阳辐射在中纬度地区的贡献力大于低纬度地区;对于植被枯黄期,中纬度地区对EOS的多因素贡献力为太阳辐射>气温>降水(太阳辐射对草原区无贡献力),低纬度地区贡献力排序与之相反;本研究对宏观地理带中不同植被区划的物候变化认知有学术意义,也为地理因素与气候因素共同影响的植被物候变化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功率谱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研究了宁夏太阳辐射资源的时空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太阳辐射资源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及太阳辐射总量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南少北多,南涉北大的地域分异规律,太阳辐射资源呈现出明时间变化规律,年内变化是夏半年多,冬半年少,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周期性,多年变化存在着准3年变化周期以及10-12年变化周期等。  相似文献   

18.
陈林 《地理教学》2011,(5):22-23
分析某区域的气候特征,多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考虑。气温考虑温度高低以及温差大小,降水考虑降水总量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年际变化,特殊地区还要考虑太阳辐射、大风等气候要素。评价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影响气候特征形成的因素很多,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详流、气压带和风带等,本文仅从地形这一要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以其平均海拔高度(约4000米)最高闻名于世。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透过大气损失和被吸收的也少,因此,这里的太阳年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辐射量多在140—190千卡/厘米~2,比起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多60—80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地,德国Koldwey站1994—2003年的逐时常规气象资料,对北极苔原Ny lesund地区短期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该地是北极同纬度温度最高的地区。岛上气候温暖湿润,即使在隆冬季节,日平均气温都可以升至0℃以上。全年平均风力较小,以东南(SE)风居多。该地区平均增温速度为0. 68℃/10a,是北极增温较快的地区之一。与同期我国北冰洋浮冰区考察数据相比较,Ny lesund气候更温暖湿润,风速要小得多。在Ny lesund地区,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近地面气温的再分析结果,与Koldwey站实测常规地面资料相比,在冬季基本一致,而在夏季则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