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94年7月23日的《上海科技报》在同学们手中传阅,头版刊载了我校天文组观看彗未相撞并取得成果的洋细报道。一年多来的阴影终于从同学们的脸上抹去。1993年为7拍摄6月4日的月全食过程,天文组的同学们准备了两个月。为了11月6日水星凌日的投影和摄影观测,又准备了两个月,可是两次都因为观测时阴天而告吹。今年为了观测举世瞩目的彗未相撞,他们数月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2009,(9):44-45
欧洲航天局10日报告说,欧航局环境观测卫星拍摄的图像显示,从2006年至今,咸海水量流失严重,面积正在不断缩小。据欧航局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成海面积一直在缩小,尤其是近20年来,咸海先是分成了南北两部分。2000年时,面积较大的南侧部分又分成东西两片。  相似文献   

3.
1986年3月16日至4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队二次越冬队在南极洲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站执行了哈雷彗星观测任务。在为期34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观测,拍摄到大尺度照片9张,并详细地记录了观测过程。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1,(7):61-62
前天,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通过2006年发射的一对“孪生”太阳探测卫星STEREO,拍摄到了完整的太阳照片,人类第一次能够立体地观测太阳活动。NASA在新闻中称此为“太阳物理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太阳研究专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说,这将使人类对太阳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利用蒙自站2003~2009年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逐时气温平行观测资料,对两种仪器的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差值及其均方根、标准差及不确定度、粗差率、一致率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并对自动站观测气温序列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由于两种仪器气温的感应元件、测温原理和观测方式不同,造成两种观测数据存在差异,人工观测值普遍小于自动观测值。偏差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白天大于夜间,夏季的偏差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超出了+0.2℃的正常范围。自动站观测的气温值与历史序列中的气温值无显著性差异。由于两者在部分时次或月份还存在较大偏差,在业务应用时还需时行较长时间的平行观测,并对其进行均一性分析和客观订正。  相似文献   

6.
2010年8月28日至9月上旬,笔者在新疆奎屯市泉沟污水池(44°29′N,84°55′E,海拔390 m)连续观测和拍摄到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一只。经过几天仔细观察、对比、鉴定,核准为新疆鸟类新纪录种。在新疆南部莎车县曾经有过长嘴半蹼鹬(L.scolopaceus)的记录(马鸣,2001),二者比较近似。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百色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人工24次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数据进行对比,并分析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所获取的数据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相关观测规范所允许的范围内。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面热源强度及地面热量平衡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以1997年11月至1998年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地区自动气象站(AWS)连续观测的近地层梯度资料,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进而用总体公式得出两站逐日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西部不论冬夏地面皆为热源,地面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两站地面热源强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82.5W/m2和68.2W/m2。结合辐射和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揭示了两站的地面热量平衡状况,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闭合误差检验。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9—2011年EISCAT(EISCAT Tromsø UHF)和ESR(EISCAT Svalbard Radar)雷达的场向电子密度观测数据, 对比分析了两处雷达观测到的极区E层占优电离层ELDI (E-Layer Dominated Ionosphere)事件在太阳活动高、低年的统计特征。地面雷达观测表明, 太阳活动水平对极区ELDI发生率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 在太阳活动高年, ELDI在EISCAT雷达处(极光椭圆区纬度)的发生率高于ESR雷达处(极尖/极隙区纬度); 在低年则恰好相反。夏季似乎不利于ELDI的发生, 且在该季节的变化特征不受太阳活动水平及空间位置变化的影响。两部雷达在太阳活动高年观测到ELDI的季节变化规律分别与低年期间的结果相一致: 在冬季和早春, ELDI的发生率较高, 其他季节发生率较低, 夏季尤其低。在ELDI事件期间, 两处雷达观测到事件的持续时间和电离层E层厚度随太阳活动水平的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 高年事件的持续时间总体上比低年短, 低年观测到ELDI的厚度要小于高年结果; 然而NmE/NmF2比值及HmE却没有表现出明显依赖。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一次试卷讲评课上,学生们"控诉"有一道题目"完全看不懂"。这是一道经过改编的选择题。题目如下。下图为一摄影师在南极某科考站拍摄的太阳在一天中的运动轨迹示意图。图中太阳从右向左运动,并且是每两小时拍摄一次。照片拍摄地点位于科考站的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8,(5):46-46
据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证实,两名研究人员周旭和朱镇熹,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攀上南极大陆之巅“冰穹A点”,这是我国天文工作者首次登临“人类不可接近之极”。他们在该点安装并调试了我国首架光学望远镜阵列(CSTAR),并建立起一座天文自动观测站(PLATO)。这一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南极天文中心领导,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专家共同参与。目前,两人已随队安全撤离冰穹A,望远镜已可与卫星和地面配合,实现自主工作。在接下来的近百天内,南极将出现极夜现象,长时间夜幕笼罩正是光学观测和图像拍摄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春季(2003年12月至2004年5月)利用激光雷达在北京和呼和浩特对沙尘天气进行了连续观测。利用激光雷达的数据导出了沙尘和大气污染物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关系,对两个地点的沙尘天气特征和大气污染特征进行了探讨。该期间在呼和浩特观测到较大型的沙尘事件(消光系数大于0.3·km-1)有9次,这些起源于蒙古国/内蒙古的沙尘事件晚于呼和浩特6~10 h在北京被观测到。在呼和浩特观测到的沙尘云块的高度普遍较低(由地表至高空1~2 km),而在北京较高一般可达到2~4 km,同一沙尘事件的最高浓度(消光系数)是呼和浩特高于北京。在北京观测到的沙尘天气共有17次,其中包括数次小规模的沙尘事件在呼和浩特未观测到。从北京及呼和浩特的观测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地区3~5月沙尘的背景浓度高于呼和浩特,北京地区具有明显的区域规模大气污染特征,而呼和浩特只具有局部规模的大气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13.
何昉  张北辰 《极地研究》2011,23(3):159-167
利用2006-2007年EISCAT Svalbard雷达(ESR)和南极中山站DPS-4测高仪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低年不同季节的极区电离层F2层临界频率(f0F2)和峰值高度(hmF2)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日变化特征,并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RI-2007模式比较.结果表明,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两站的观测结果与IRI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为了弄清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应用了下列资料: (1) 1955年上海外滩、徐家汇(这两站代表市区)和松江(代表远郊)的全年观测资料。 (2) 1956、1957两年上海徐家汇(市区)、龙华(城市边缘)和松江(远郊)观测资料。 (3) 1959年8月9—11日,由上海气象局、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单位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表,对上海市区进行了33个定点(测点位置分布见图1)、逐时四层次(20、50、  相似文献   

15.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0,(9):60-60
我国现有的大气、海洋、陆地观测系统,都不同程度地提供了气候信息。我国2007年9月发布实施《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旨在通过改进和集成现有的与气候观测有关的观测系统,增强对气候系统各个圈层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范观测,以满足我国气候系统研究和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总被引:79,自引:4,他引:75  
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 ,建立了我国 1 1 0°E以东 35个站 1 880~ 1 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1 880~ 1 89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 ;1 90 0~ 1 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 ,并用史料插补 ;1 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 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 2 .6%、 69.0 %及 1 0 0 %。史料部分利用了近 30多年公布的 1 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 ,分别是 3.3a和 2 6.7a,前者可能与 ENSO的影响有关 ,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只有约 +0 .1 % /1 0 0 a。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 ,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 ,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试验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中国北方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及其气候效应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都是基于较短时段和典型事件的试验观测。本项研究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安德森采样器,对沙坡头地区沙尘气溶胶的质量浓度特征进行了长达3a的监测,获得了该地区沙尘气溶胶的年变化特征,并与背景气象资料和降尘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典型天气过程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背景大气、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下TSP浓度存在倍数关系和量级的差异,其质量浓度随粒径分布特征也明显不同;两种采样器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也表明,局地沙尘释放是沙坡头地区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来源,但在沙尘暴过程中,远源沙尘输送的贡献也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9.
再分析资料评估对观测资料稀少的青藏高原具有重要意义,是开展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了2012—2016年观测与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的时空分布差异,同时讨论了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资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极值出现月份相同,相关性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北高南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地表温度存在低估,年平均值比观测资料低8.86℃,其中春季绝对误差最大。年平均绝对误差呈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形态,且绝对误差极值中心的强度及范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ERA-Interim与观测地表温度之间的偏差随气象站海拔高度的变化是非单调的,分析认为气象站与所在格点的海拔差是导致偏差出现南北差异的原因之一,而春季青藏高原南部的偏差异常可能与积雪有关。ERA-Interim再分析地表温度资料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南部受地形影响适用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和2015年6月1~6日,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5对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进行了合计15 d的白琵鹭早期育雏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利用得到的照片和视频数据,研究白琵鹭育雏行为。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5月28日~6月5日,白天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显著多于夜间;2015年6月1~6日,白天、夜间白琵鹭成鸟同时在巢所用时间相近;2014年观测日的成鸟同时在巢、梳羽、鸣叫、修巢行为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2015年观测日,而在两年观测日中,成鸟休息、哺育行为所用的时间差异不大;在2015年观测日,夜间白琵鹭成鸟坐巢行为所用的时间[(81.81±8.71)min/2h]远多于白天[(47.36±10.78) min/2h];在两年观测日中,无论是在夜间还是在白天,白琵鹭都有近一半的时间在休息;白琵鹭多在白天修巢,夜间几乎不修巢;如果天气较为炎热,成鸟还会为雏鸟遮阳;在白琵鹭雏鸟出壳的前6 d中,雏鸟站立和行走所用的时间在第2天最多,鸣叫所用的时间总体上在不断减少,梳羽所用的时间在第3天最多;水位下降、相邻的农田放火烧秸秆和收割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等因素将导致白琵鹭筑巢区转移,从而影响白琵鹭巢区安全和繁殖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