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IPCC定义和实地考察、文献、问卷调查等结果确定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判别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结果,并对几个代表站点做了脆弱性现状评估,为进一步完成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地区分布和对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农业生产气候脆弱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介绍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概念和评估方案,并据此估算和分析了1990年和1997年黄土高原地区130个县市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然后利用IPCC推荐的最新GCM模拟结果确定了我国西北地区未来2010~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在现有和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并讨论了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对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变化脆弱性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相对于水资源、森林等其他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科学地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对于制定合理有效的适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从气候变化脆弱性与农业对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定义、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等角度综述了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包括情景应用、方法和不确定性等方面,并展望了未来脆弱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5.
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热”过,气候变化问题已从一个纯科学研究的领域变成社会公众和传媒谈论的热门话题。对于人类生产生活而言,气候变化与人们脆弱性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因为人类与其生产系统只能适应一定范围内的气候状态,过与不及都是不能适应的灾害。生产的稳定性与气候的多变性决定了灾害不可避免性,但是灾害的减少却是可能的。首先要弄清气候变化的原因,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把灾害减少到最小程度。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很多,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到CO2倍增时江苏省温度、降水的变化值,初步确定了CO2倍增时江苏省小麦生长季内的可能气候情景。分析未来CO2倍增时对小麦作物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及紫外辐射影响。具体估算了温度升高、降水增加、CO2浓度上升、紫外辐射增强后江苏省小麦生育期不变和生育期缩短两种情景下的气候生产潜力,并由此分析了气候变暖对江苏省不同地区的利弊影响。结果表明:江北大部分地区小麦产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7.
蒋斌  虞志通 《贵州气象》1997,21(3):32-34,22
1前言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科技,只有顺应天时,充分了解本地的气候资源及其分布规律,才能更合理地确定农。林、牧等各业的发展比例,为促进大农业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气候资源分布特点,才能提供作物引种,合理布局及建立稳产高产耕作制度的科学依据;只有进行农业气候适应性的研究和论证,才能确定调整种植结构,选建生产基地,发展名。优。特产品等。本文通过近十年几个主要气象因子的统计,与前十年作了比较和分析,提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气候资源是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应该充分利用。2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9.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干旱、洪涝、高温热浪、低温灾害)和农业病虫害的变化趋势与规律,从农业生产潜力变化、作物种植制度变化和作物品质变化等方面阐明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事实,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和中国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在此基础上,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农业生产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了当前中国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为确保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聊城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荣霞  王叔同  张敏 《气象》2000,26(7):56-57
对聊城市42年来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找出主要家业气候学因子的变化规律和特征,论证了气候变化对聊城市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气象站1961—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呈递减趋势;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年降水量和作物生长季节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黄土高原气候暖干化使作物气候生产力下降。“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有利,平均增产幅度为5.9%,而“冷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不利,平均减产幅度为6.3%。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藏高原98个气象台站日气温、降水以及日降雪和积雪天气现象的观测数据,引进"at-risk"积雪评估方法,对当前气候状态下和未来气温升高情况下高原积雪形成过程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当前青藏高原约78%(秋季)和81%(春季)台站的固态降水受气温升高影响而减少,而分别约有33%和36%台站的降雪积累与否也受此影响。也就是说,受气温升高影响,青藏高原降雪占总降水比例及积雪占总降雪比例都在减小,这些台站所在区域已成为脆弱积雪区,这加速了高原积雪期的缩短。在到2050年气温升高2.5℃的假设下,青藏高原的脆弱积雪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这将加剧青藏高原的热源作用,对区域乃至大陆尺度的天气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金栋  太华杰 《气象》1996,22(8):3-8
引入信息论中熵值分析方法,利用全国七大区1961-1990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讨论了近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熵值时空变化类型。详细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定性讨论了气候波动与农业气象灾害的关系及其对农业产量的影响,并分区建立了产量与气象要素熵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4.
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与态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行回顾和展望的基础上,介绍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主的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轨迹和趋势,分析了欧盟主要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国所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总结出国际气候变化适应行动选择主要集中在极端气候事件与自然灾害、安全的淡水供应、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性的脆弱性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的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的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性的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的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的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性的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的水危机。  相似文献   

16.
1951-2014年,北京市年平均气温以0.37℃/10a的速度上升,且热岛效应强度和范围增大。随着北京城市化发展,气候变化给北京市能源系统带来的额外压力也趋于显著。本研究着重分析了气候变化条件下能源系统的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北京市能源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高温天气条件下,电力需求负荷超过电力供应系统设计最大负荷;低温条件下,天然气供应短缺;极端天气给能源生产、能源供应和能源运输造成威胁。针对北京市能源系统的脆弱性,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北京市能源系统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并分别从政策、技术和管理方面提出了短期战略的适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不断变化的气候可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些事件能否构成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虽然无法完全消除各种灾害风险,但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重点是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极端事件不利影响的恢复力,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要求更加合理地分配对减灾、灾害管理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过去的主流是强调灾害管理,但目前减灾成为关注焦点和挑战。这种主动积极的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有助于避免未来的风险和灾害,而不仅仅是减少已有的风险和灾害,同时这也是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更加紧密联系的一个背景。灾害风险管理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从应对当前的影响中汲取经验,而气候变化适应帮助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变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