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韩光洁  孙丽  杨志高 《中国地震》2023,39(3):680-688
利用远场台阵反投影技术可以较少地依赖先验经验,于震后快速获得震源破裂过程时空分布特征,并据此估算矩震级。本文使用美国阿拉斯加宽频带台阵记录到的远场直达P波数据,基于反投影方法,对2023年9月9日摩洛哥MW6.9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震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破裂走向以NE-SW向为主,地震能量在10~20s集中在震中距10km范围内释放,与震源机制解和震中区亚特拉斯山脉走向基本一致。震源破裂持续时间结合在全球分布均匀的GSN台网记录到的P波最大位移数据,在震后约15min即可快速估算出本次地震矩震级为MW7.0,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选取库尔勒地震台2008—2015年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对比,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以及震中方位,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可知,库尔勒地震台计算震级相对偏大,其中mb平均偏差为0.1455,mB平均偏差为0.1941;震源深度在0—96km时,mb和mB震级偏差接近平均值;当震源深度h>96km时,测定震级和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地震发生在第三象限时,台站测定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长春地震台大震速报震级偏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研究选用了本台 2 0 0 0年全年的速报地震资料 ,重新测算了DK 1地震仪各分向记录的面波震级 ,并以《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给出的震级为标准震级 ,进行了震级偏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以长春台DK 1地震仪水平向高倍档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低 0 1 1 ,标准误差为± 0 2 1 ;以水平向低倍档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高 0 1 0 ,标准误差为± 0 2 0 ;以垂直向记录测算的面波震级平均偏低 0 2 4,标准误差为± 0 2 6。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全面分析 ,分别给出了长春台DK 1地震仪水平向高低倍档和垂直向记录测算面波震级的台站校正值。  相似文献   

4.
2021年3月5日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发生M7.8地震,本文计算了全球台网692个台站和中国地震台网全球监测台网112个台站的面波震级,并对此震级进行了偏差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面波震级测定公式的不同,我国和美国测震的面波震级偏差为0.2;面波震级的测定受震源破裂过程的影响,由于此次地震主要破裂方向沿北东向,地震的多普勒效...  相似文献   

5.
利用牡丹江地震台1996—2012年记录的3 271个地震面波资料,采用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相同的面波震级公式,研究该台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面波震级偏差。结果表明,牡丹江地震台测定面波震级的偏差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并给出校正方案。  相似文献   

6.
浙江地区水库地震与构造地震应力参数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浙江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数据,采用布龙模式下近震源记录计算震源谱参数的方法,系统测定了发生在温州珊溪水库、宁波皎口水库库区以及浙江地区构造地震共326次地震的应力降、视应力等参数。给出了两个水库区地震与构造地震的应力降与视应力参数特征,并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研究发现,皎口地震的应力降和视应力值均低于浙江地区构造地震;珊溪水库地震与构造地震在应力降和视应力值上具有震级分段的特征:震级ML<4.0级的地震,同震级的应力降和视应力值两者相差不大,而震级ML>4.0级的地震,构造地震的应力降和视应力值均高于珊溪水库地震。此外,测定的应力降、视应力的对数与震级ML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许亚吉  杨晶琼  秦敏 《中国地震》2020,36(1):105-114
选取云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方法分别计算云南3个区域的介质品质因子Q_0值。根据云南地区地震波衰减的区域性差异,通过震级偏差统计分析了47个台站的单台M_L震级偏差情况。结果显示:云南属于低Q_0值地区,区域性差异明显。位于云南西部区域1的Q_0值相对较高,为251. 3;东部的区域3的Q_0值次之,为216. 9;中部的区域2的Q_0值最低,为102. 6。Q_0值越小的地区,S波衰减程度越大,单台震级偏小于台网平均震级的台站也就越多。同一地区的台站在测定相同区域内的地震时,虽然地震波非弹性衰减程度相近,但由于受到各台站场地不同增益作用的影响,其单台震级偏差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计算面波震级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引言 地震波是限定在地球内部的弹性波,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发自震源的纵波和横波,通称体波;二是发自震源区的勒夫波和瑞雷波,通称面波。地震震源的几何特性使所有的地震波都具有方向性。因震源取向不同,其能量在震源空间的不同方向辐射强度差别也很大,这直接影响不同方位的地震仪测定震级的差异。同一地震,不同台站测定同一标度的震级有可能相差较大,其差甚至在1.0以上。就震源物理和弹性波传播理论而言,这属于正常的范围。通常,我们测定的震级是那些记录较好台站测定的震级的平均值,这往往掩盖了震源辐射强度的方向性。 1 地震…  相似文献   

9.
中强地震能量震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地震波衰减特性,开展了利用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测定地震波能量ES和能量震级Me的方法研究。利用震中距处于20°—98°范围内的宽频带远震P波波形数据,测定了4次国外和4次国内中强震的能量震级Me,并对其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及能量震级Me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面波震级MS表示的是地震在某一固定频率所辐射的地震波能量大小;矩震级MW与地震所产生的断层长度、断层宽度、震源破裂的平均位错量等静态构造效应密切相关;而能量震级Me反映的是震源动态特征,与地震震源的动力学特性密切相关。由于地震是以地震波形式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震源谱的拐角频率附近,因此能量震级Me更适合描述地震的破坏性。由此可见,联合测定面波震级MS,矩震级MW和能量震级Me对于地震定量研究以及地震灾害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灵武5.6级地震的基本参数 1984年11月23日,在宁夏灵武县境内的同一地点发生了两次地震。由于宁夏境内绝大部分微震仪记录振幅出格,所以我们采用半几何法求得了震中位置和发震时间,并用和达法求得震源深度。用银川基准台的DK—1和513型仪器记录,并参照微振仪记录振幅出格后测定震级的几种方法求得震级M_L。由于两次地震的(?)波到时只差5.6秒,故只能给出第一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各参  相似文献   

11.
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电磁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前云南磁电资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地磁Z、D分量及地电阻率、自然电位出现明显异常。6.1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比6.2级地震前出现的异常更为显著,两次地震发生前均出现多组相对速率变化超差异常。6.1级地震前一周,元谋自然电位NS、EW向同时出现大幅度下降的临震异常。分析总结这些异常特征,对云南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震情分析和短临跟踪有一定的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近期强震重复发生时地震学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静观  张喜玲 《地震研究》1997,20(4):357-364
通过地强震重复发生的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澜沧江以西3个地震区多项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波参数的动态追踪,发现在同一地震区重复发生的强震,震前的异常形态可以具有相惟性,反向变化的特征。如滇东北地区中小地震在1985年禄劝强震前的活跃和1995年武定强震前的平静;澜沧地震叶波速比月均值在1988年澜沧--耿马大震前的低值异常和1995年孟连西中缅边境大震前的高值异常。本同时以b值和波速比为例,讨论了强震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大熵原理,得到地震时间间隔和地震震级的概率分布函数。根据时间间隔分布,得到地震发震概率,当概率上升达到警界值时,可对云南5级以上中强地震做出预测。6个月以内中短期预测对应率为91%;3个月以内,短临期预测对应率为73%。根据震级分布,得到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的地震理论发生次数,理论发震次数与实际较为接近。用最大熵原理求出了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震级档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复发周期。分析认为,云南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在逐步逼近,西部危险性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4.
收集和统计了2008年汶川MS8.0地震、2010年玉树MS7.1地震和2013年芦山MS7.0、岷县MS6.6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温同震响应现象,分析了其特征。结果显示:这4次地震对中国大陆地下流体影响显著,井水温同震响应特征有很大差异,后三次水温同震响应范围、幅度和持续时间远不及汶川地震,即使震级相差不大的玉树和芦山地震,同震响应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最后探讨了这种现象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5.
2021年5月21日漾濞发生MS 6.4地震,震前地震活动异常明显,中长期阶段云南地区3级地震活动水平较低,滇西北地区出现长达456天的4级地震平静;短临阶段震中区附近出现3—4级地震条带;临震阶段中小地震活动由外围地区开始向震中区迁移,震中区出现直接前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云南省地震局1989—2006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年度预测水平、 危险区圈定和实际发生地震情况等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云南地区每年发生2.8组M≥5地震, 3年发生2组M≥6地震, 发震的自然概率较高, 1989年以来年度地震活动水平预测为M≥6的对应率较高, 达到了56%。 危险区的预测不能用异常数量的多少来判定, 对于M≥6地震, 应用4级地震频度增长显著的区域和高水位异常区域等指标能更好的预测危险区。 5级地震在云南地区有的时候异常出现最多就是2~3个月就发震, 年度很难用异常判断级地震的危险区, 但5级地震也存在10年左右的主体活动地区迁移现象, 利用主体活动地区的特征可以提高5级地震发生区域的预测能力。 年度应重点跟踪M≥6地震, 由于云南地区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增长和前兆异常出现后, 对应地震的时间从几个月到3年不等, 但半年尺度前兆异常数量增加显著, 因此在看到地震活动增强后动态跟踪前兆的变化, 采用长、 中、 短、 临渐进式的预报方式, 仍然是目前提高地震预报效能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6日和2005年3月29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相继发生8.7和8.5级地震。通过对这两次地震与云南地震活动关系和地下流体记录异常变化的分析,认为:印尼两次8级地震的发生可能会使云南提前进入新一轮强震活跃期;远震对云南地区小震的激发和导致地下流体记录出现异常变化的因素虽然都与大地震面波的强弱、地质构造环境等有关,但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The earthquake sequences can be divided as the type of isolation (single shock), mainaftershocks and swarm of earthquake (multi-shocks)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of CAS, 1976; Li,1981; Wu, et al, 1990).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earthquake sequence, combined with modernobservation technique and the wide band strong (main) shock records of CDSN, this paper willdetermine the properties of hypocenter and seek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ype of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the hypo…  相似文献   

19.
2021年5月21日及5月22日,云南漾濞县与青海玛多县分别发生破坏性地震,主震震级分别为Ms6.4级与Ms7.4级。本文基于机器学习中的支持向量机方法,以多类型特征参数为输入建立地震预警震级估算模型SVM-M,离线模拟云南漾濞Ms5.6级前震、Ms6.4级主震以及青海玛多Ms7.4级主震的连续震级估算。结果表明:对于云南漾濞Ms5.6级前震,支持向量机方法在首台触发后1s可估算震级为5.6级,且随着首台触发时间的增加,估算震级一直在实际震级附近波动;对于云南漾濞Ms6.4级主震和青海玛多Ms7.4级主震,随着首台触发时间的增加,支持向量机方法对于大震低估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且震级估算结果逐渐接近实际震级。同时,这3次地震的震级估算离线模拟表明:引入震源距的支持向量机方法(SVM-M1模型)对于震级估算有更好的稳定性,且在地震预警系统的震级估算中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