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白垩纪早阿普第期Mt.Faito野外露头剖面宏观特征描述及室内岩石薄片分析,根据岩性及沉积特征变化,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地层单元:A以潮下带粒泥灰岩为主,时有生物碎屑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夹层沉积;B以潮下带双壳类漂浮岩沉积为主,基质多为生屑泥粒灰岩;C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该单元岩性变化复杂,整体以潮下带-潮上带沉积环境为主,偶尔发育潟湖沉积。根据三个地层单元所发育的骨架生物颗粒类型,可将地层A、B和C划分为\"Chlorozoan\"、\"Chlorozoan&Foramol\"、\"Foramol&Microbial\"三种不同组合的生物颗粒沉积。其沉积环境演变如下:A为暖水贫营养的水体环境,B为暖水富营养环境,而C则主要为温水富营养环境。基于Mt.Faito剖面的生物沉积特征及碳同位素数据可知,由温度、CO2及水体营养物质增加所引起的早白垩世生物沉积及其环境演化具全球性。 相似文献
2.
卡尼期湿润幕(Carnian Pluvial Episode, 缩写为CPE, 约234~232Ma)是中生代最重要的极热事件之一, 也是近十年来地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近年来, 学界应用多种指标对CPE的陆相响应开展了细致的研究, 在气候干湿变换、触发机制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认识。本文系统梳理了CPE期间的陆相沉积特征、孢粉化石记录、地球化学信号与陆地生物面貌, 对新近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目前, 卡尼期大部分陆相沉积的年代约束证据较弱, 开展综合地层学工作是不同盆地精细对比的基础。在CPE全球水循环加快的背景下, 陆地不同地区的干湿气候变化可能具有较大差异性。陆相地层的高分辨率多指标分析将为精细约束CPE的触发及结束过程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3.
晚三叠世卡尼期黑色页岩事件在龙门山地区的沉积学和古生物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前缘地区卡尼阶-诺利阶马鞍塘组中部发育一套薄-中层状黑灰色、灰黑色、黑色(含介壳)钙质泥(页)岩,在该套岩石中瓣鳃类生物多见,原生二价金属硫化物(黄铁矿)发育,水平层理发育,显示着低能环境贫氧条件的典型特征。与马鞍塘组中部黑灰色、灰黑色钙质泥(页)岩相当层位的卡尼期晚期沉积,在松潘-甘孜地区、昌都地区、可可西里地区均可见到,多显示为黑色、灰黑色色调,岩性为泥(页)岩或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反映了一次黑色页岩地质事件在中国西部古特提斯东部地区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全球对比表明,该套深色泥(页)岩在西特提斯、印度喜玛拉雅等地均有分布,覆盖在卡尼期早期碳酸盐沉积之上。据此,作者认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特提斯范围的黑色页岩事件,很有可能与卡尼期全球性的碳酸盐生产危机有关,马鞍塘组中部发育的深色泥(页)岩即是此次事件在扬子地台西缘的反映。根据对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安县雎水、江油马鞍塘等剖面的实际考察与研究,认为代表缺氧事件沉积的马鞍塘组中部黑灰色泥(页)岩之下为卡尼阶灰岩段(即汉旺组中下部灰岩段,主要为鲕粒灰岩、海绵礁灰岩等),之上为诺利阶灰色粉、细砂岩夹灰岩、泥岩段(相当于石元组)。黑灰色钙质泥(页)岩不仅是该组岩性变化的转折点,亦是古生物、古生态急剧变化的转折点。在马鞍塘组下部广泛可见的六射海绵、海百合、苔藓虫、珊瑚等海相化石在马鞍塘组中上部地层(上卡尼阶至诺利阶底部)中很少看到,仅见丰富的瓣鳃类、菊石、腕足类等有壳类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在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末期发生了一次全球范围的生物灭绝事件,大约有34%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同时发生了全球规模的海退事件。该事件在中国反应为东吴运动,致使华南大部分地区瓜德鲁普统—乐平统之交产生不整合。广西来宾地区位于扬子地台南缘,在中—晚二叠世时期处于滇黔桂盆地的东部。由于其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来宾地区发育了连续的中—晚二叠世海相沉积,是研究此次生物大灭绝和环境演变的绝佳位置。本文对广西来宾蓬莱滩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界线剖面沉积微相和生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剖面1~7层共发育5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组合,既礁基相组合、礁核相组合、覆礁相组合、礁滩相组合和深水斜坡相组合,生物礁发育于一个海退序列中。生物碎屑的丰度和类型在7a层突然急剧降低,与该剖面碳同位素的负偏和汞异常的出现一致,但实际上在这一层位只有个别牙形石和菊石消失,生物屑丰度的剧变并不能代表灭绝线,而是对海平面剧变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新鲜露头的仔细研究后发现,长兴组顶部岩层(层22—层24)主要由3种微相构成: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富有机质生屑泥粒灰岩和含生屑或生屑质高有机质泥状灰岩—粒泥灰岩,其间夹有少量硅质骨针灰岩薄层或条带。殷坑组底部泥岩段(层30—层37)也主要由三种基本微相组成:灰绿色白云质泥岩、黑色白云质泥岩和灰白色瘤状白云质灰岩,其间夹有5层灰绿色火山灰层。界线附近的层25—层29的岩性及生物变化较为独特和复杂,属于以上两者的过渡部分。根据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和生物面貌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将界线层序归为斜坡上部、斜坡下部和盆地环境3个沉积相带,并组成一个跨越界线的三级层序,层序底界位于层22中部(层22-11底面)。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为广泛的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其东部马家沟组岩相特征、岩石组合类型和旋回性丰富多样。通过对本区临汾晋王坟剖面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进行精细测量,笔者从剖面的沉积特征入手,进行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的分析,并以沉积微相的纵向演变规律为基础,结合准层序向上变浅的本质特征,识别划分野外露头剖面的准层序。研究区马家沟组共识别出32个准层序,可分为两种类型:准层序类型Ⅰ跨越若干微环境,相变向上为浅;准层序类型Ⅱ沉积于同一个微环境,向上有层厚的渐变趋势。两种类型准层序的形成取决于沉积物供给、短周期海平面升降和地层沉降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区内的准层序类型Ⅰ发育广泛,较为常见,类型Ⅱ则发育较少。 相似文献
8.
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的沉积微相类型、沉积环境和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大隆组顶部层序沉积于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阶段,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逐渐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在大隆组最顶部,相对海平面有一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突然转变为浅水台地。之后自大冶组底部向上,相对海平面又逐渐上升,沉积盆地依次经历了滞流盆地、半循环盆地和循环盆地的转换;在距离大冶组底部约7m处,相对海平面开始下降,气候变得极为干燥,沉积盆地转变为蒸发盆地。值得指出的是,大隆组-大冶组界线处的快速海退面正好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面,从而表明大海退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地质》2015,(6)
以松辽盆地东南缘籍家岭泉头组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露头的野外实测及粒度分析,揭示了籍家岭泉头组露头是由冲积扇演化为曲流河相的典型露头剖面。垂向上,露头从0~28 m发育冲积扇相,28~70 m发育辫状河相,70~510 m发育曲流河相。其中冲积扇相发育扇中、扇端2种亚相,区分出泥石流沉积、泥流沉积、扇面河道沉积、漫流沉积、淤积物5种微相。辫状河相发育河道、河漫2种亚相,区分出滞留沉积、心滩、河漫滩3种微相。曲流河相发育河道、堤岸及河漫3种亚相,区分出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5种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冲积扇为悬浮一段式及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辫状河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曲流河为跳跃—悬浮二段式的组合特征。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这一演化过程反映了松辽盆地东南缘泉头组沉积时期较大的地势高差—陡坡—准平原化的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10.
托阿尔期早期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地质事件,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记录了此次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过程。主要基于盆地东缘野外地质调查、扫描电镜及薄片分析,本次研究描述了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岩性、颜色和沉积序列,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富县期岩相古地理变化规律及沉积模式,认为富县期经历了由干旱到湿润的古气候变化: 富县组下部含植物化石较为丰富的白色砂砾岩及黑色、灰色泥页岩沉积于湿润气候时期,对应着盆地下切河谷发育期和填平补齐期; 而上覆的罕见植物化石的杂色、红色泥页岩为(富县期晚期)相对平坦地形条件下的沉积,对应着早、中侏罗世湿润气候背景下的一次干旱气候脉动,为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环境的气候响应,可由此进行富县组区域等时性对比。研究认为“粗富县”为下切谷内河流充填沉积, “细富县”形成于湖泊环境或河漫环境, “黑富县”和“白富县”是湿润气候条件下沉积产物,而“红富县”和“杂富县”为T-OAE期后干旱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
托阿尔期早期早侏罗世大洋缺氧事件(T-OAE,~183.8 Ma)是一次全球性的地质事件,鄂尔多斯盆地下侏罗统富县组记录了此次地质事件的陆地响应过程。主要基于盆地东缘野外地质调查、扫描电镜及薄片分析,本次研究描述了盆地东北部富县组岩性、颜色和沉积序列,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富县期岩相古地理变化规律及沉积模式,认为富县期经历了由干旱到湿润的古气候变化: 富县组下部含植物化石较为丰富的白色砂砾岩及黑色、灰色泥页岩沉积于湿润气候时期,对应着盆地下切河谷发育期和填平补齐期; 而上覆的罕见植物化石的杂色、红色泥页岩为(富县期晚期)相对平坦地形条件下的沉积,对应着早、中侏罗世湿润气候背景下的一次干旱气候脉动,为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环境的气候响应,可由此进行富县组区域等时性对比。研究认为“粗富县”为下切谷内河流充填沉积, “细富县”形成于湖泊环境或河漫环境, “黑富县”和“白富县”是湿润气候条件下沉积产物,而“红富县”和“杂富县”为T-OAE期后干旱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