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泰顺石"是产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龟湖镇的一种叶蜡石型雕刻石,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泰顺石"中叶蜡石根据成因可分为热液交代型和热液充填型两类.目前,关于"泰顺石"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温压条件等的认识仍然较为缺乏,尤其对于"泰顺石"形成的蚀变演化过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晶衍射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形成环境以及成矿过程.结果表明,"泰顺石"以高硅叶蜡石型和高铝叶蜡石型为主,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蜡石,并含有少量的石英、硬水铝石、高岭石、伊利石、赤铁矿、刚玉等.热液交代型叶蜡石表现为叶蜡石交代围岩中长石和硬水铝石形成交代残余结构和交代假象结构,热液充填型叶蜡石表现为叶蜡石在成矿后期充填于裂隙中,硬水铝石和刚玉为叶蜡石形成过程中共生矿物,在"泰顺石"中分别表现为石钉和蓝钉."泰顺石"的矿物组合直接或间接记录了成矿过程中热液交代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的围岩蚀变过程,如叶蜡石化、硬水铝石化等,红色"泰顺石"样品中赤铁矿的存在可能指示了成矿后期向氧化环境发生了转变,这些矿物组合特征指示了"泰顺石"可能形成于300~410(±10)℃的中温环境.  相似文献   

2.
贵州赫章长冲叶蜡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功欧 《贵州地质》1991,8(1):45-53
长冲叶蜡石呈似层状产于下二叠统梁山组底部的粘土岩中,共分上、下两层矿。矿区中部矿层较厚,向东、西两端逐渐变薄。样品经X射线衍射分析,确认为三斜叶蜡石(即1Tc型),经化验以及电子探针定量分析表明属高铝叶蜡石(Al_2O_3≥25)。叶蜡石普遍具细—粉砂结构假象,常见石英残晶,边缘被叶蜡石交代、溶蚀,说明石英——假象叶蜡石为先后交代关系。结合矿区内无火成岩、火成活动、变质现象等,故初步认为长冲叶蜡石矿是由含粘土质的石英粉砂岩在成岩后期,经含叶蜡石矿的地下热水溶液交代、改造而成。  相似文献   

3.
以光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分析及电子探针等先进方法为手段,对靖西县三合铝土矿的硬水铝石和三水铝石的矿物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研究认为该地区在表生条件下,含铝母岩经红土化风化作用形成三水铝石,三水铝石经变质作用脱水形成硬水铝石。  相似文献   

4.
叶蜡石矿床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侏罗纪—白垩纪的中酸性火山岩地层中,受控于区域大规模断裂和伸展断陷盆地。文章对中国内外叶蜡石矿床的地质和矿产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浙闽地区叶蜡石矿床特征和成因。浙闽地区叶蜡石矿床的赋矿原岩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凝灰岩等,具有高硅高铝的特点。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火山热液交代型和火山热液充填型。结合泰顺龟湖、青田周村和山口等典型叶蜡石矿床的实例研究,文章揭示了火山热液交代型叶蜡石矿床普遍发育硅化、叶蜡石化、明矾石化、黄铁矿化的垂直分带特征,中酸性火山岩组分在热液作用下发生交代、分解,使铝有规律的富集成矿;火山热液充填型叶蜡石矿床围岩蚀变分带不明显,从围岩中淋滤、萃取的硅铝组分沿着构造裂隙运移,在有利的空间成矿。因此,笔者认为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火山岩与凝灰岩、区域断裂带和火山岩带、围岩蚀变垂直分带以及陡峭山峰是叶蜡石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杨泰铭  林达 《福建地质》1991,10(1):16-21
峨嵋叶蜡石矿储量大,矿石类型主要有石英叶蜡石型、硬水铝石叶蜡石型、叶蜡石型、明矾石叶蜡石型等。各类矿石中的叶蜡石经提纯后,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多型,其中石英叶蜡石型为2M_1型,硬水铝石叶蜡石型及青灰色、紫红色叶蜡石型为2M_1+1TC(混合)型,明矾石叶蜡石型为1TC(为主)型。本文在对各类矿石及叶蜡石的多型特征进行较详细论述的同时,还对多型与矿石类型的关系及成因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叶蜡石高温相转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日本广岛胜光山叶蜡石在20~1 300 ℃下煅烧的相转变过程。结果表明,叶蜡石的高温相转变经历了4 个阶段:叶蜡石阶段(室温~662 ℃),偏叶蜡石阶段(662~1 100 ℃),不定形SiO2 与莫来石形成阶段(1 100~1 200 ℃)和莫来石与方石英共存阶段(1 300 ℃~)。叶蜡石在662 ℃时失去结构水转变为偏叶蜡石。偏叶蜡石从1 100 ℃开始转变为莫来石,同时伴随有不定形SiO2 生成。1 300 ℃时,不定形SiO2 进一步结晶形成方石英。  相似文献   

7.
叶蜡石加热相变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叶蜡石20~1 300℃热处理产物进行系统的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的研究,发现叶蜡石加热相变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主要物相及其变化和组合特征,可以将叶蜡石的加热相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叶蜡石阶段(室温~660℃)、偏叶蜡石阶段(660~1 100℃)、不定形SiO2 与莫来石形成阶段(1 100~1 200℃)、莫来石与方石英共存阶段(≥1 300℃).  相似文献   

8.
福建加良山寿山石的矿物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电子探针、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加良山寿山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组成矿物是叶蜡石,并含有硬水铝石和石英,大部分叶蜡石以2M型为主。该矿区为火山热液矿床,成矿明显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成矿温度285~405℃,压力小于0.26GPa。  相似文献   

9.
用X射线衍射分析的方法测定了12个田黄样品,其中,青田石1个,寿山石9个,昌化田黄石2个。确定青田石由叶蜡石(58%)、绢云母(36.1%)和高岭石(5.9%)组成;昌化田黄石由迪开石组成;寿山石分别由迪开石、高岭石、叶蜡石及绢云母组成。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型铝土矿中硬水铝石的成因机制对准确认识该矿床的成因至关重要,也是业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早期普遍认为风化作用阶段形成的三水铝石经历后期压实变质作用脱水形成硬水铝石,然而近期大量研究显示自然界铝土矿中硬水铝石多为地表喀斯特型环境下结晶形成。华北晚石炭世发育大规模硬水铝石型喀斯特铝土矿,本文选取华北北部艾雨头大型铝土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翔实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借助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探索硬水铝石的地表结晶条件和铝土矿的形成过程。艾雨头铝土矿含矿岩系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包括铁质粘土岩、铝土矿和粘土岩,其中:铁质粘土岩矿物组成主要为伊利石、高岭石、针铁矿、赤铁矿、硬水铝石和锐钛矿;铝土矿主要为硬水铝石、高岭石、赤铁矿、针铁矿和锐钛矿;粘土岩为高岭石、针铁矿、赤铁矿和锐钛矿。艾雨头喀斯特铝土矿顶底板岩石未发生变质作用,而且原位分析显示硬水铝石中含有较高含量的Si、Fe、Ti、Cr、V、Pb等元素,指示硬水铝石为表生沉淀成因。矿石中发现硬水铝石与赤铁矿和针铁矿密切共生,表明硬水铝石可在氧化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峨眉山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底部发育了一层特殊的黏土岩(绿豆岩),为确定其形成时代和成因,对其进行了锆石U-Pb定年、X射线衍射分析及主、微量元素含量测试。结果表明,黏土岩(绿豆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7.6±1.1) Ma,代表了峨眉山地区雷口坡组底部黏土岩的形成年龄。镜下及X衍射特征表明黏土岩的主要矿物为伊利石,另含有少量方解石和石英。主、微量元素分析表明,黏土岩具有长英质火山岩的特征,可能与当时的华南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综合分析认为,该套黏土岩(绿豆岩)是由华南火山活动形成的中酸性火山物质漂移搬运至沉积盆地,在富K、Li等元素的盆地卤水作用下,经埋藏成岩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对封门矿区七个不同品种的青田石("封门青""金玉冻""黄金耀""朱砂""水草""紫罗兰""三彩")样品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激光诱导离解光谱仪等测试,对其主要矿物组成,矿物组合及颜色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封门青"和"金玉冻"均为成分较纯的叶蜡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黄金耀"的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少量叶蜡石,属于伊利石型青田石;"朱砂"的矿物组合为叶蜡石+石英+赤铁矿+高岭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紫罗兰"的主要矿物组成是叶蜡石,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其紫色花星成分可能为贫铁蓝线石;"三彩"的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蜡石,但其三个不同颜色(灰色,土黄色,黄绿色)部分的矿物组合不同,石英的质量分数较高且结晶较好是"三彩"显颗粒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偃(师)龙(门)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铝土矿豆鲕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等手段,对铝土矿豆鲕结构的宏观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在其分析基础上,结合豆鲕状铝土矿的结构特征,对豫西偃龙地区本溪组铝土矿豆鲕结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豆鲕结构是伴随着铝成矿过程的化学成因构造,豆鲕核心往往是在富铁铝化作用的早期局部形成的铁铝化程度较高的物质,也可以是在铁铝化作用的过程中,早期铁铝化程度较高的破碎的碎屑物质;豆鲕的圈层是一种加铁和脱铁的交替过程,最有可能是在潜育化作用下形成的漂白层和淀积层,是富铁铝化作用形成的包裹核心的、相对均一的圈层改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叶蜡石的差热和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蜡石的吸热反应温度为600-800℃,失重量5%。叶蜡石的红外光谱有两种基本振动形式,在含石英较多的叶蜡石红外谱图中,叶蜡三笺吸收谱带减弱或消失。在叶蜡石加热到1000℃后的X射线粉昌衍射谱图上,出现了莫来三方英石的特征谱线。  相似文献   

15.
多色青田石是浙江青田石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具颜色丰富、纹理多变的特点。通过岩相学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物相分析、全岩主量及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对多色青田石的岩石学特征、矿物成分、类型划分进行详细研究,并论证了多色青田石的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及成因。研究表明:多色青田石按主要组成矿物划分属于叶蜡石型青田石和绢云母型青田石;其颜色主要与组成矿物中Fe、Ti、Cr、Mn致色元素的类型和含量有关,其次与赤铁矿(褐铁矿)浸染组成矿物的微晶间隙和充填微裂隙有关。多色青田石的成矿母岩为中酸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源与大气降水有关。多色青田石主要由早期充填成因的叶蜡石矿物和晚期由中低温热液蚀变改造早期叶蜡石形成的绢云母矿物构成,是多期多阶段热液蚀变交代成矿作用的产物,多色青田石中常保留高温矿物红柱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测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资料讨论了叶蜡石的干磨情况。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研究发现,在干磨过程的初始阶段,叶蜡石层片产生剥离、滑移及褶皱,以及粒度的减小结果导致比表面积大大的增大,最大达到-60m^2·g^-1。干磨30-32分钟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干磨时间越长,结构无序度越大,扫描电构还子显微镜及比表面积数据表明可能会出现聚集作用。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在某些残余的有序结保存在退化的结构中。  相似文献   

17.
青田石的矿物组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偏光薄片观察、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测试方法对浙江青田县青田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选青田石样品中的封门黄、黄金耀、灯光冻、红花冻4个品种的主要矿物成分为叶蜡石;封门黑、紫檀冻这两个品种主要由叶蜡石和绢云母组成;蓝星、猪油冻、酱油冻这3个品种的主要组成矿物为叶蜡石和伊利石;珍珠冻的主要组成矿物是红柱石和叶蜡石;山炮绿的主要组成矿物为绢云母。  相似文献   

18.
青田石品种众多,从颜色角度出发选取代表性的4个青田石品种:紫罗兰、荠菜绿、红花星、红木冻,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等测试方法,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对其颜色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紫罗兰主要矿物为伊利石,含蓝线石、高岭石,Ti、Mn、Fe含量高,使其整体呈蓝紫色;荠菜绿主要矿物为叶蜡石,与绿泥石伴生,Fe、Cr、Ni含量高呈绿色,但Fe含量过高使整体带灰色调;红花星主要矿物为叶蜡石,含高岭石,主体Ti、Fe含量极少,但红色包裹体Ti、Fe含量较高,再加上Cr元素的作用,使其呈鲜艳红色;红木冻主要矿物为叶蜡石,Fe、Ti含量最高,使其呈现深红褐色。  相似文献   

19.
安徽马鞍山磷铝石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彦  亓利剑  戴慧  张青  蒋小平 《岩矿测试》2014,33(5):690-697
近年来在安徽马鞍山地区所在的绿松石矿体附近,相继发现一种绿色、半透明的磷铝石,部分达到宝石级别。本文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粉晶衍射仪、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光谱仪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微观结构和光谱特征进行对比验证和综合分析,研究其水的赋存形式,进而对磷铝石的呈色机制作了深入探讨。电子探针分析显示该地区磷铝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以Al、P元素组成,含微量的Fe、V元素。X射线粉晶衍射与红外吸收光谱分析表明主要矿物为磷铝石,基本不含有其他杂质矿物;磷铝石是一种水合磷酸盐矿物,含有结晶水以及少量结构水的矿物,且结晶水与结构水多与Al3+(Fe3+)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磷铝石整体以鳞片状集合体产出,微观上多以短柱状及板片状堆积,单个晶体显示斜方晶系结晶生长习性。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639 nm处吸收谱峰由Fe3+与V3+联合所致,300、423、864 nm处吸收峰由Fe3+所致,说明Fe3+与V3+的共同作用是马鞍山地区磷铝石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认识该类磷铝石的宝石矿物学性质以及颜色成因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寿山叶蜡石矿床中叶蜡石的多型及其转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献忠  黄光昭 《福建地质》1993,12(3):172-181
叶蜡石具有1Tc和2M_1两种多型。寿山叶蜡石矿床中的叶蜡石不但具有普遍报道的2M_1型及1Tc与2M_1的混合型,而且具有同类矿床中少见的、但在本区却大量出现的1Tc型。本文对寿山叶蜡石多型变体的X射线衍射特征、镜下特征及化学成分特征作了写实性描述,指出本区叶蜡石存在着2M_1型向1Tc型转变的客观事实,并可能存在二者的中间类型;探讨了叶蜡石多型转变的条件,提出“表生溶液”是实现该转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