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物探与水文地质的有机结合可明显提高岩溶区找水定井的命中率。岩溶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岩性对地下水的富集有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有良好岩性配置的低位向斜槽谷区是岩溶找水工作的首要优选靶区;根据测区地质情况和地形条件、目的任务合理选择物探方法,当工作区具有浅覆盖、地下水大埋深和地层电性差异明显等特点时,音频大地电磁法解译成果更为可靠。文章以黔江罗家坝ZK3井为实例,阐述了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工作成果在指导岩溶区找水定井中的具体应用,证实了水文地质调查与物探结合的方式在岩溶地区找水定井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和祥  董学兰  杨超  刘鹏  薛博强 《中国岩溶》2023,(6):1173-1182
为确保云南北衙矿区的安全开采及岩溶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矿区地质勘探资料与生产实际进行对比分析,从岩性、构造、地貌等因素分析和总结矿区岩溶发育及富水特征。结果表明:岩性上,中三叠统北衙组二段细晶灰岩最纯,CaO含量为41.52%~54.77%,岩溶最发育,北衙组一段灰岩夹粉砂岩段限制了岩溶发育深度,侵蚀基准面以下岩溶发育深度大于150 m;岩溶发育主要受构造控制,岩溶发育方向与区内南北向、东西向及北西向构造线一致,且褶皱轴部、翘起端、断裂影响带、岩体接触带岩溶较发育;矿区岩溶水富水模式属于向斜汇流型,北衙向斜对岩溶水的富集起主导作用,断裂影响带和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也有利于地下水的运移和富集。  相似文献   

3.
鲁中南地区古近系朱家沟组是一套具“磨拉石建造”特征的沉积地层,岩性以灰质角砾岩为主,受断裂构造影响,其富水性差异明显。在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利用柴汶河下游古近系朱家沟组地层调查点与钻孔资料,分析其含水层特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富水性。结果表明:古近系朱家沟组含水层岩性为钙质胶结灰质砾岩,在90 m以浅裂隙岩溶发育,单井涌水量100~300 m3/d,局部>300 m3/d;裂隙水与汶口盆地南侧岩溶水化学特征相似,表明两者水力联系密切;Gibbs图显示区域地下水呈现岩石风化型,趋向蒸发浓缩型;地下水离子成分主要源于岩盐溶解,并受到人类污染活动影响。依据钻孔资料分析区内地下水富集模式为断裂型灰质砾岩岩溶裂隙蓄水构造模式,认为碎屑岩断裂发育段可作为应急找水靶区。  相似文献   

4.
受深切河谷地貌控制,黔东北大部分地区岩溶地下水深埋且排泄于河谷岸边,以快速的管道裂隙流为主,给地下水资源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局部地区受蓄水构造控制形成勘探有利的地下水富集区。笔者基于地貌和蓄水构造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系统归纳总结为深切河谷型、向斜山地型、单斜夹层型和背斜槽谷型4类模式。深切河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地下水水力坡度大,地下水以快速的管道流为主,排泄点低,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在地下河出口或天窗中抽提地下水,经济效益明显地区可堵洞成库进行综合利用;向斜山地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发育高位岩溶泉或地下河出口,排泄点高,适合直接引水利用;单斜夹层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在岩性接触带出露一系列接触泉,排泄分散,开发利用方式建议直接利用或抽提岩溶泉水,受夹层隔水顶底板影响局部地区可钻井取水;背斜核部出露寒武系白云岩地层,导致背斜槽谷型岩溶地下水系统含水岩层均匀厚度大,分布大量非全排型岩溶泉,地下水开发适合抽提泉水或钻井抽取地下水。  相似文献   

5.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与地面稳定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陵市朝山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是安徽省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从该区基岩岩性、覆盖层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等方面入手,利用钻探和地下水长期观测等技术手段,通过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分析,查明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形成条件,评价了地面稳定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区内岩溶塌陷的分布受断裂控制,90%以上的塌坑位于距断裂20 m区域内;区内岩溶塌陷的发生与基岩岩性密切相关,CaO含量高有利于塌陷的发生;区内塌陷多发生于多元或二元结构地层区域;矿山排水是区内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最后在查明区内岩溶塌陷形成条件的基础上,采用经验指标法对朝山地区地面稳定性进行评价分析,确定研究区为易塌陷区,须重点监测与防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页岩气勘查开发区碳酸盐岩分布特征、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水的赋存与动力循环过程展开研究,采用系统分析法,归纳出平缓单斜型单层、背斜褶曲型多层、向斜褶曲型单层和断裂型四种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其中平缓单斜型单层和背斜褶曲型多层水文地质结构区岩溶介质类型主要为管道-裂隙型,地下水径流畅通,易导致岩溶水污染。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17,(3)
本隧道隧址区构造强烈,断层发育,是望佛山—聚龙山复式倒转向斜的西段部分。由于隧址区大量出露寒武系可溶岩地层,岩溶发育,对隧道安全建设存在很大影响。通过对隧址区岩溶发育和地下水径流规律的研究,划分相应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探讨不同单元岩溶地下水的径流路径及其与隧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地层内岩溶发育,洼地、落水洞和溶洞等溶蚀现象大量存在,地下水交替极快,补给来源广,渗流途径通畅,隧址区有岩溶大泉形成。  相似文献   

8.
鹤庆西山岩溶地下水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开展岩溶地下水均衡调查及计算模拟,掌握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动态,对鹤庆西山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并划分岩溶地下水系统。采用数值模拟法对云南省鹤庆西山岩溶地下水均衡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与水量均衡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岩溶系统划分合理,各岩溶子系统补给与排泄基本均衡;各岩溶子系统的排泄以集中排泄为主,集中排泄占总排泄量的67%~92%;考虑岩溶管道的集中排泄模型更符合研究区岩溶地下水运动特点。   相似文献   

9.
广州新市向斜地带不良工程地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市向斜位于广州市西北部,构成向斜的为上古生界,中新生界,邻区有新生代下第三系,为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复杂。向斜内断裂发育。该地是广州市城区向外发展的地段之一,但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不良地质因素主要有4点:首先是碳酸盐岩中的岩溶,岩溶会引发地面塌陷;其次是第四系中的淤泥层,巨厚的风化层和膨胀土等软弱地层,为基础施工带来困难;第三是煤矿采空区,其形态不规则,也会形成地面塌陷;第四是发育的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面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辅,总结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从断裂、皱褶和裂隙发育特征阐明地质构造对研究区地下水运移、存储、富集和排泄的影响规律,断裂破碎带通常具有阻水作用,而在断裂一侧或两侧某一段的影响带内往往充水,沿断裂带发育方向易形成地下水排泄带,次级断裂是控制研究区内深部热水活动通道的主要构造;向斜构造使得浅层裂隙水和下部层间水得以富集,形成向斜储水盆地;近东西向张性和"X"节理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地形地貌和含水层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山间盆地、丘陵山区和岩溶山区3种主要类型区,通过对各类型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结合开发利用可行性,归纳出3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山间盆地蓄水构造钻井抽水模式、丘陵山区表层泉水池调蓄模式和岩溶山区溶洼成库和地下河堵洞成库地表-地下联合模式.研究成果为提高乌蒙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效率,解决该地区用水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航卫片解译对贵阳地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位居黔中山原中南部的贵阳地区,地层褶皱强烈,断裂庞杂如织,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频繁相间,古岩溶地貌面起伏和缓,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为解决城市供水问题,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该区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水文地质普查及勘探工作,积累了大量可贵的水文地质资料。本文试图在遥感图象判译及已有水文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地下水网络及新构造裂隙水的基本原理对贵阳地区岩溶地下水的运移和富集规律以及有关的岩溶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初步论证,以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地质及地热资源勘察等方面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四川古蔺县石宝矿段位于古蔺复式背斜南翼的次级褶皱一石宝向斜东段,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气富集特征为张性断裂发育带附近含气量低,压性断裂附近含气量明显增大;影响煤层气富集因素有构造、储层(煤层)、围岩封盖性能和水文地质条件。全区较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C17、C25煤层厚度均较大;煤层在纵向上分布具规律性;区内长兴组灰岩与含煤岩系水力联系小,对煤层气影响不大;茅口组灰岩岩溶发育,地下水活动强烈,对C25煤层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摸清贵州黔西南岩溶山区白云岩区岩溶地下水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资料采集、数理统计,分析各岩溶地下水系统所处的地形地貌、水文网、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总结出研究内白云岩分布区的岩溶地下水系统类型有地下河系统、岩溶大泉系统和分散排泄型系统,集中排泄型系统主要分布在构造盆地的边缘地带,盆地内、远离深切河谷区则主要分布分散排泄型系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为区内岩溶水文地质研究、地下水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北京张坊地区岩溶地下水运移富集的构造控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西山张坊地区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地下水赋存于复杂的构造裂隙网络中,形成岩溶裂隙水。文章从构造空间分布的属性和规律出发,分析了在张坊地区褶皱构造格架控制的岩溶水文地质单元内,地下水赋存富集规律与多期构造演化产生的一系列北东-北西向、南北向断裂及裂隙网络的制约关系。研究表明,本区断裂经历了侏罗世逆冲推覆活动与白垩世的伸展构造,先压后张两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形成了多条区域性断裂,其导水性能大为增强。裂隙中频度较大的NE和NW向是优势裂隙,表现出构造节理的共轭特征,多高倾角或直立,导致雨水的直接下渗;在裂隙交汇带构成了区域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和存储空间,控制了白岱、甘池-长沟、高庄-石窝富水区的形成以及岩溶泉的出露,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旱平川断陷盆地受南北两区域大断裂控制,形成走向南东-北西向、倾向东北的条带状水文地质单元.根据盆地内断裂构造的控水特征、地层岩性的分布及富水性,将盆地内第三系上统划分为东、中、西三段及6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并对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论述,为该区今后找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荣文 《云南地质》2010,29(3):328-330,322
个旧市处于红河和南盘江两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分水岭不一致。地下水主要受降雨量、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的控制。岩溶水是地下水供水水源地勘查对象。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向斜区葡萄花油层石油成藏及富集规律研究程度低的问题,从有效烃源岩、优质储层、油源断层及断裂密集带4个方面入手,深入开展石油富集规律及成藏模式研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高程,将向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构造单元,并对不同构造单元油藏类型和石油分布特征进行剖析:向斜断裂深洼区以断层-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缓坡区以岩性油藏、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向斜过渡陡坡区发育少量岩性油藏。平面上,受断裂密集带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主要呈条带状富集于向斜断裂深洼区和过渡缓坡区;垂向上,受储层发育位置的影响,石油集中分布于葡萄花油层Ⅱ砂组。以此为基础分析向斜区石油富集规律,得出石油富集的4个主控因素:①有效烃源岩厚度控制石油富集;②油源断层组成垂向优势输导通道;③分流河道岔道口是石油富集的有利部位;④断裂密集带控制石油富集。最终建立了向斜区4种成藏模式:①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南,嫩一段烃源岩供烃,超压倒灌,油源断层沟通,反向构造控藏;②向斜断裂深洼区黑157井以北,青一段烃源岩供烃,油选择性充注分流河道成藏及断裂密集带内断层组合形成的局部构造控藏;③向斜过渡缓坡区,构造-岩性和岩性圈闭控藏模式;④向斜过渡陡坡区岩性圈闭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祝华龙 《地下水》2020,(1):48-50,53
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十分发育,先后有31处被列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点,区内地质构造发育,对岩溶塌陷控制作用明显。文章在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对岩溶塌陷在地质构造上的分布形态及发育规律进行研究,重点探讨区内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研究可知:铜陵地区地质构造发育,主要为断裂和褶皱构造,其中北东、北北东向S型褶皱群对岩溶塌陷有明显控制作用。背(向)褶皱轴部由于拉张裂隙和张性断裂影响,岩体破碎,有利于地下水的溶蚀,岩溶作用较两翼更强烈,另一方面区内地貌格局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向斜地势较背斜低洼且开阔,地下水活动强烈,其塌陷分布较背斜密集;而断裂对塌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岩溶各种形态和发展的控制,尤其以北西、北东向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带两侧岩溶塌陷最为发育。研究结果对城市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贵州盘县乐民河流域三股水岩溶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伟  王川 《江苏地质》2017,41(4):655-662
三股水岩溶泉为贵州碳酸盐岩山区典型的岩溶大泉,周边煤企广布,排污现象普遍,岩溶地下水系统较为脆弱,分析岩溶泉形成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基础。在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进行了分析。地表岩溶形态调查及物探成果显示,盘关向斜东西两翼各发育1条岩溶管道,并在三股水一带相互贯通。示踪试验成果表明,平关及小果郎河一带的降雨及地表水与三股水岩溶泉存在水力联系,三股水岩溶地下水系统中的岩溶含水介质以裂隙-管道型为主,裂隙的大量发育使该岩溶地下水系统具备较强的调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2020,(3)
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是贵州岩溶山区典型的“封闭型”储水构造系统。垂向上,含水系统具有“双重”性质;平面上,岩溶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分区性”显著。通过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测井、示踪试验、长期动态监测等手段,应用地学、地质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分析该类型地下水系统岩溶地下水运移的时空特征,结果可知:汪家大井岩溶地下水系统受永乐堡复式向斜控制,隔水层与含水层空间上呈“圈闭”“船型”和“条带状”分布,含水层的孔隙度、出水段的“分层性”显著;地下水径流在构造应力“控制性”和“方向性”显著,岩溶系统地下水力特征和岩溶发育,流量动态特征属于缓变型。研究结果为水源地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