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的双层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一轮1∶5 万区调揭示出康滇地轴中段会理—河口地区褶皱基底具明显双层结构。下褶皱基底由古元古代优地槽型沉积的河口岩群、通安组中浅变质岩与黎溪—新发超单元组合变质侵入岩组成,定型于1700Ma±的中条运动;上褶皱基底由中元古代冒地槽型沉积的会理群浅变质岩与溜姑—云甸超单元组合侵入岩组成,定型于900 ~850Ma ±的晋宁运动。二者变形,变质等特征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2.
近岸和河口地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土元素对研究和探索水体许多宏观、微观过程能起到很好的表征作用。对河口水体痕量稀土元素分离、富集和测定进行了总结,综述了近岸和河口地区稀土元素元素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稀土元素近岸和河口地区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回顾了过去研究中的不足及其对后续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并展望了近岸和河口地区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河口地处河流与海洋的交比地带,动力环境复杂、冲淤变化激烈;河口是海陆交通的咽喉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沿海外向型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对外贸易的剧增,河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河口的研究在国民建设中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口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的研究,只有搞清河口沉积动力过程,才能从机制上解释河口环境的发育历史,才能预测其发育演变趋势,为河口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河口地区1855年后的古河道和淤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化学》1972,(2):i002-i003
黄河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多次由山东入海,最近一次是1855年因河南铜瓦厢决口,黄河由徐准故道改行山东夺大清河入渤海。黄河河口地区是指以宁海为顶点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宁海以下的河口段决口、分叉和改道十分频繁,成为威胁该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  相似文献   

5.
我国河口基本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岸线漫长,人海河口众多。据统计,在长达32000公里的大陆与岛屿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河口1800多个,仅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就有60多个,其中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等都是各具典型的世界著名河口. 河口地区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经济繁  相似文献   

6.
选取辽宁盘锦双台河口滩涂翅碱蓬生长消亡区的20个土壤样本点,比较其与翅碱蓬生长繁茂区的11种微量元素含量,并对其变化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双台河口滩涂土壤中含量变化显著的微量元素为Mn、Zn和Rb。通过这3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曲线图,可以看出其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上是减少的,且距离拦海大坝越近,含量越高,距离拦海大坝越远,含量越低。研究区河口底泥中Mn、Zn和Rb的含量分别占研究区滩涂土壤中的47.6%、64.3%和78.5%,表明了研究区滩涂土壤中3种元素主要是由河口地区的沉积物带来的。河口地区水中的沉积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河水携带的泥沙颗粒直接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另一部分是由河水携带的大量胶体,在入海口处产生胶凝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7.
三角洲沉积往往形成具前积现象的河口砂坝砂体。本文主要论述了在MIPS工作站上,运用波形放大、单井合成记录标定等地震解释技术,初步解释乐安中区三角洲河口砂坝砂体的方法与步骤。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地处长江河口,东濒东海,南界杭州湾。河口水域沙洲星罗,海域水下浅滩棋布。海涂面积很大,仅其陆域部份面积就达三千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在这一广阔的地区,广泛分布着河口细粉砂、亚砂土体和滨海沿岸水下边滩相细粉砂、亚砂土体。虽然因上海地区属地震烈度小于Ⅵ度地区,可不作专门性砂性土地震液化评价,然而鉴于上海地区历史上曾有过地震震级达5(1/2)级的记载和这一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为大型坳陷湖盆,具有坡缓、水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特点,有利于浅水三角洲的形成。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大理河剖面三叠系延长组长1段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中发育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具明显3期下细上粗反韵律,而且每期河口坝内部具泥质夹层厚度具有向上增加的趋势,指示可容纳空间向上增大。总结了浅水三角洲河口坝发育规律,认为河口坝的形成由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共同决定:(1)在可容纳空间变大的情况下,河口坝的形成由沉积物供应量决定,若有一定量的沉积物供给,则形成具湖侵退积序列的河口坝沉积;(2)在可容纳空间变小的情况下,河口坝的形成由剩余可容空间决定,若有剩余可容纳空间,则形成具湖退进积序列的河口坝沉积;(3)当没有可容纳空间时,河口坝不发育。鄂尔多斯盆地子洲地区延长组长1段河口坝的形成属于可容纳空间变大且有沉积物供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及其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在天津市潮间带地区采集的108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划分了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并探讨了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天津潮间带可分为3个岩性区,分别以海河口、独流减河口为界,海河口以北至涧河口为片状粘土质粉砂分布区,海河口以南至独流减河口为多岩性、条带状的砂-粉砂分布区,独流减河口至歧口为片状粘土质粉砂分布区。海河口以北的潮间带是以低能潮汐作用为主的泥质粉砂潮滩沉积环境,海河口以南的潮间带是以河口沉积为主体,后经潮汐改造的潮滩环境,驴驹河-独流减河河口岸段潮间带早期水动力较强,后受到潮滩环境的改造,歧口岸段潮间带以潮滩沉积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