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地面水相当缺乏,而一些地区却有丰富的地下水。但由于长期使用不当,造成土地大片盐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以下,就我区利用地下水长观资料,进行土地盐碱预测、预报和控制,淡几点体会。我区4800万亩农田中,不同程度盐渍地占三分之一,严重影响区内农业发展,因此,进行盐碱地改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海、深地、深空"探测为地球科学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地球科学开始迎接以火星探测为代表的深空探测高潮。中国将于2020年实施火星探测计划,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对局部地区开展巡视探测。行星地学研究,包括风沙地貌学,需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基于风沙地貌学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将发展历史划分为只关注风沙地貌本身的经典研究、关注地球系统的现代研究和关注地外星球的未来研究3个阶段,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认为深空探测时代的行星风沙地貌学研究已水到渠成。随之重点总结了行星风沙地貌学的发展与成就,指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现已探明在火星、金星和土卫六上有多种类型风沙地貌发育,风成过程甚至是这些星球最活跃的现代表面过程。不同星球风沙地貌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但差异也很明显,意味着风沙地貌发育机理的统一性和形成条件的多样性,风沙地貌学理论需要通过不同星球风沙地貌的对比研究逐步完善和拓展。地外行星上较为简单的形成条件在展示风沙地貌形成规律和机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深空探测时代的风沙地貌学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3.
风沙动力与风沙工程学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反映在加深对风沙现象的理解、风沙灾害防治与资源开发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在风沙运动力学、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的动力机制与过程、风沙地貌形成发育规律、风沙沉积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沙尘暴形成机制以及风沙灾害防护工程技术原理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4.
风沙动力与风沙工程学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反映在加深对风沙现象的理解、风沙灾害防治与资源开发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在风沙运动力学、土壤风蚀、土地沙漠化的动力机制与过程、风沙地形成发育规律、风沙沉积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沙尘暴形成机制以及风沙灾害防护工程技术原理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风沙物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风沙物理学研究在土壤风蚀、沙粒跃移和风沙流结构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展望了风沙物理学在地表风蚀、沙物质的风力搬运和沉积、风成地貌理论和相似理论、风沙工程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风沙物理学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风沙防治工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风沙工程学概念和范畴进行了讨论,初步回顾了我国风沙工程学的发展过程。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将我国风沙工程研究分为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和其他特征环境区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2个部分。其中,基于沙漠环境的重大工程风沙危害防治研究又可划分为4个阶段,其他特征环境重大工程的风沙危害防治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带海岸、青藏高原及干旱区戈壁等区域。研究认为,我国重大风沙防治工程的发展趋势可概括为:(1)风沙工程防治体系原理的揭示;(2)重大风沙工程环境效应评价;(3)防沙工程从单纯防沙功能向经济生态型防护体系转变;(4)防沙材料装配式和施工工艺装备化的高效率、高质量快速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颜林  罗巨海 《地下水》1995,17(2):86-88
147团场是北疆土地重盐碱团场之一,据19年来的统计资料碱盐面积累计将达22万亩(旧制)。保苗面积平均为70% ̄75%,粮食平均单产不过120kg,亩产皮棉不过20kg。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振兴农业,在上级常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团掀起兴修水利、改土治碱,改造中、低产田的高潮。经过十几年来的艰苦奋斗,培肥了地力、降低了地下水位、提高了保苗面积、增加了农业产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风沙地貌是广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甚至部分湿润地区,由风力作用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风沙地貌学是研究在风力作用下物质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规律及其形成演变的科学,是地貌学中以风为外营力形成的地貌为对象的分支学科。风是风沙地貌学研究的基础,其贯穿整个风沙地貌学研究。风况决定了风沙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特征和演化过程,同时,沙丘表面气流和风沙流控制沙丘的形态演化过程和移动过程。风沙地貌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沙丘形态特征、动力学过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从风沙地貌观测方法、分析方法和形态动力学角度出发,总结了近年来风沙地貌形态、形成风况以及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全站仪、三维地形扫描仪等新的形态观测设备开始应用于风沙地貌形态测量,使得大范围风沙地貌形态精准测量成为可能,为风沙地貌形态动力学研究提供精确的地形特征资料。同时,三维超声风速仪等高频风速观测仪器也广泛应用于风沙地貌动力学观测,从而探讨风沙地貌形态—近地层气流的互馈机制。但是,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如风况与沙丘形态的对应关系,近地层气流的分析方法以及形态—气流互馈关系等方面,目前还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绿洲和沙漠景观格局的双重影响,沙漠—绿洲过渡带是一个对外界条件变化极为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及其动态演变直接影响绿洲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在空间上制约沙漠的进退或绿洲的变迁。从沙漠—绿洲过渡带局地小气候、沙尘暴、风沙环境、土壤风蚀、风沙输移和绿洲防护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综述了近数十年来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过程研究进展,并基于当前沙漠—绿洲过渡带生态环境建设与地方需要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盐碱环境与盐碱农业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论述了盐碱环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自然地理与生物学意义,提出了盐碱农业的定义与目标,分析了盐碱环境与传统的农业的相互影响,盐碱农业的区域;功能与作物适应性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盐碱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前景。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我们用了约120张卫星象片拼贴镶嵌了黄河流域陆地卫片图,本文根据该图展示的地表景观,描述了风沙进入黄河流域的三条通路以及到流域内地的分支;分析了气候条件和地势格架对风沙活动的影响;阐述了风沙活动景观、沙粒组成及沙的矿物成份与黄土风成学说的吻合性;探讨了黄河鄂尔多斯闭流区的形成及风沙活动对陕北一些河流挟沙的影响。一、风沙活动路径在陆地卫片上的景观描述。陆地卫星象片是应用很广的遥感资料。从物理方面看,它摄取信息的方式是将地物在不同光谱段的反射能量分别记录并以影象的灰度表现出来。四个谱段 MSS4、5、6、7的波长范围分别为0.5~0.6μ 0.6~0.7μ,0.7~0.8μ,0.8~1.1μ。包括了可见光(波长0.38~  相似文献   

12.
风沙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沙活动及其物质输移运动是关键的陆地地表过程,对全球生态环境有显著的影响。归纳了风沙运动中养分的释放、搬运和沉降机制;总结了目前风沙运动中的物质及养分组成,养分流失与沉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养分在植被群落中的分配和利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了大区域尺度上风沙运动与地表养分的释放和输移的关系及植被群落对风沙活动的响应;指出了风沙活动在陆地生态系统演化中扮演的角色。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揭示风尘物质在远源陆地区域的沉降机制、风尘物质中有效养分的组成和含量、风尘物质养分的主要传输路径,建立风尘物质养分的源—汇模式,构建植被对风沙活动的响应过程,综合集成风沙活动与植被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等是未来主要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λ远大于 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戈壁风沙流结构特性及其意义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通过砾质戈壁风沙流野外实测数据的分析以及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发现:戈壁风沙流结构具有与沙漠风沙流完全不同的风沙流特征,戈壁风沙地表的粗糙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其表面风沙流输沙量高度分布表现出独特的“象鼻”效应,在一定高度处呈现最大值,并随风速的增加而增高。该“象鼻”效应导致戈壁风沙流结构特征值A远大于1,不论风速多大,风沙流都处于未饱和状态的非堆积搬运状态。这种特殊性质比较清楚地解释了敦煌莫高窟千年来不被沙山埋没的谜底。并且在风沙防治工程实践中,采用砾石压沙措施,构造类似与砾质戈壁的下垫面,人工促使风沙流结构呈现“象鼻”形状,可使防沙工程达到理想的输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供水工程     
《地下水》1991,13(1):56-58
咸水灌溉次数的计算公式咸水灌溉次数是根据“降雨淋洗值”确定的。用以下公式计算:L=sum from i=1 to n (M_iq_i C_o C_H) (1)C_H=C_o C_s (2)式中:L——降雨淋洗值,kg/亩;M_i——灌溉水含盐碱量,  相似文献   

16.
砾漠地段铁路沙害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新铁路西段为我国砾漠地区铁路风沙害最为严重的地段,虽地表无明显积沙,但风沙对铁路行车安全及线路维护依然造成很大危害。通过对典型地段铁路风沙害的分布、地质地貌条件、风沙状况、砂粒来源、危害调查和现场试验分析,确认沙源来自于当地,暴雨形成洪水携带的细颗粒物质成为沙源的重要补充。依据试验资料,文中对戈壁风沙流中砂 粒的空间分布特征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了当地输沙率经验公式,可对风沙的防护提供定性定量的依据。当地工务部门多年来采取了工程防护措施,经对防护效果进行量测分析、比较后,对其发挥的效能做出了结论,认为多年采用的轨枕栅栏形式结构、网络结构、本体保护,可作为防治戈壁砾漠地段铁路沙害的主要措施手段。经过现场试验、分析,总结出防治戈壁风沙流的综合结构,有效地扼制了风沙危害,确保了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7.
风沙电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扼要回顾了风沙电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动态:主要是从风沙电的野外实地观测和室内实验模拟测试,来揭示风沙电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风沙电对电波传播影响研究:主要从折射效应、吸收、散射和带电沙粒的散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昌市南部新建县广泛分布由古风沙和现代流沙组成的沙化土地。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新建县南部厚田沙地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观察法、描述法和系统调查分析法等定性评价方法对上伏风沙地貌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下覆古风沙的OSL年代、粒度组成及色度参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亚热带湿润区风沙地貌遗产的美学特征。结果表明:厚田风沙地貌包括现代风沙沉积和晚第四纪古风沙沉积。现代风沙沉积大致始于14 ka B.P.,以纵向沙垄、穹形沙堆、辫状沙堆、平沙地等微地貌形态为主;晚第四纪古风沙沉积时间约为77.0~14.9 ka B.P.,以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地层序列丰富,是蕴含古环境演变信息的特殊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风沙地貌具有色彩美、旷远美、形式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特征,具有良好的地学旅游开发价值。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可丰富风沙地貌美学研究的内容,也可为中国南方亚热带湿润区风沙地貌的地质遗迹保护和地学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沉积物粒度参数,对陕西红碱淖近几十年以来的湖泊演化和区域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沉积岩芯下部样品粒度组成呈双峰特征,据此可以分辨沉积物中湖相和风成组分。结果表明红碱淖形成于1928年,成湖初期流域风沙发育,其中1936年、1939年和1941年发生了三次强沙尘暴事件;1952~1960年为湖泊快速扩张时期,系人为改造使入湖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强所致;1960年以后,红碱淖演化为稳定深湖环境,湖区降水增多,风沙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大大降低,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也演变为单峰形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湖水面有下降趋势。红碱淖粒度参数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湖泊演化历史、区域风沙强度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特征。 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分析中国北方风沙活动发展的趋势,从气候变化、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