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针对目前Revit软件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功能的缺失,提出将基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全过程构件族类化,并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实现基坑工程造价自动化计算。首先,利用Revit平台建立基坑工程BIM模型构建族类库,实现基坑工程支护结构族类参数化;然后,对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流程进行分析,利用Revit API二次开发技术自动获取基坑工程项目BIM模型中各类构件参数,并结合基坑工程造价计算公式,实现实际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数据的显示与输出等功能;最后,以长沙市某基坑工程为例,开展实际工程项目的自动化造价计算,验证上述基于Revit的基坑工程造价计算插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Revit造价计算插件可以基于导入的基坑工程BIM模型实现自动化造价计算,且与人工计算结果吻合良好。这一技术的实现,弥补了Revit软件在基坑工程造价计算以及基坑工程造价方面功能的不足,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进一步扩展BIM技术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鸿业科技     
正鸿业BIM解决方案基于Autodesk Revit乐建-BIM建筑设计软件BIM水暖电设计软件族立得鸿业BIM解决方案基于Revit平台,涵盖了建筑、给排水、暖通、电气专业设计的常用功能,支持负荷计算、能耗分析等绿建设计计算,并结合基于AutoCAD平台的鸿业系列设计软件,向用户提供完整的BIM设计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苏爱翠 《地下水》2011,33(5):138+144-138,144
通过对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工作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探讨其重要性,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广泛推广需采取的措施,对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中减少索赔、避免超支、缩短招标周期、择优选择施工单位。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到拆除的全过程具有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不重复、多单元等特点。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信息沟通不畅,重复建设屡见不鲜,采用BIM技术有利于实现建设项目的单元协作和信息共享。规划设计阶段是影响建设成本和运营周期的重要阶段,研究人员和开发人员对BIM在新建建筑的设计、规划和建造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1],主要的研究趋势集中在预先计划和设计的改进、碰撞检测、可视化、量化、成本分析和数据管理[2]。在BIM的建筑评估和能源分析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BIM技术应用概况 BIM应用目标 在BIM设计平台上,以三维空间模型为数据源,实现方案、初设及施工图的全过程正向设计.同时,结合参数化设计插件,批量生成不同尺寸的同类族构件,实现BIM模型设计信息高效交互,达到图纸一键生成、工程量实时更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BIM技术近几年在国内发展蓬勃,众多高校与企业开始关注和研究BIM技术。目前,BIM技术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前期准备方面研究和应用很多,但在施工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较少。对施工场地模型的构建通常局限在场地内部,容易导致施工工地与周边建筑的矛盾或冲突,且大大降低了施工过程虚拟漫游与可视化效果。本文通过分析施工场地周边模型构建的意义,对比现有建模方法,探索出利用互联网资源与现有常规软件,完成施工周边建筑、地形、附属物模拟,并导入建筑信息,完成施工场地周边实景搭建的方法,为精细化项目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正>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研综合楼项目是天津市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天津院")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持运营的建筑一体化项目,建筑设计要求精细、工期紧张、建设项目总成本要求精细化控制。天津院创新性地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开创的一体化应用模式赢得了业界普遍认可,荣获了多项国家级、省市级BIM大奖。项目通过规范构建BIM模型,将各阶段项目信息汇总到BIM模型中,并有效利用模型数据,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管理。  相似文献   

8.
正BIM技术作为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使其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可实现BIM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BIM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各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软件厂商和设备厂商也积极响应,在各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然而,能够将BIM技术应用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的建设项目却不多,BIM模型作  相似文献   

9.
正前言以CAD、CAE、BIM等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在公路工程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但这类工业软件面临的"卡脖子"困局早有端倪。笔者所在的交通运输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云南)自2016年起,充分利用以CAD、CAE、BIM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致力于公路工程设计的全面数智化改造,倾力打造了一款公路BIM"中国芯"——公路工程设计BIM系统,以期促进公路工程设计行业早日实现应用自主可控的BIM技术,构建数字设计基础平台和集成系统,实现工程设计、工艺、制造的协同,加快推进公路工程设计行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近10年来,BIM应用在中国蓬勃发展。伴随着"鸟巢"、世博文化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一批BIM实践成功案例的出现,国内BIM应用的影响力和经验值得到了快速提升。目前,国内BIM应用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五大趋势:一是从标志性建筑项目转向普通商业/住宅建筑项目;二是由大中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铺开;三是从只专注设计领域向规划、设计、施工一体化延伸;四是运作思维从使用单一产品向综合多软件在同一平台协同运作转变;五是应用形式从只使用桌面软件产品转向结合云端及移动端软件产品整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考虑到基坑工程施工过程监测的问题与难点,将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PIP),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三大信息技术与基坑工程相结合,形成一套适合于基坑工程特点的基坑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以及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基坑模型从参数化建模、模拟仿真到基坑监测的全过程、整个生命周期、各个生产要素之间信息化的动态可视化过程。通过建立起的三维BIM模型可方便、快捷地监测基坑,确保基坑开挖、支护过程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并且使基坑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张家尹 《地质与勘探》2021,57(2):413-422
本文基于华东院自主研发的GeoStation地质三维勘察设计系统,设计一种城市片区地质三维建模技术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地质剖面作为地质拓扑剖面,其次使用地质拓扑剖面将城市片区划分为若干城市区块,再次使用GeoStation系统的地层自动建模功能独立构建城市区块模型,最后将城市区块拼合为整体模型。该方法集成在GeoStation系统中,并在某城市级BIM应用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方法可行,实现了海量庞杂地质建模数据的高效管理,构建的地质三维模型可满足某城市BIM平台数据要求,为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建模提供新的手段,也为其他城市开展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化管理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3.
江南  黄林  冯君  张圣亮  王铎 《岩土力学》2020,41(3):999-1009
悬索桥锚碇分为隧道式锚碇和重力式锚碇,采用隧道锚能较好地利用锚址区的地质条件,工程量相对重力锚小,性价比高且对周边环境扰动小。然而,隧道锚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定量设计方法,其设计和施工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结合我国首座铁路悬索桥隧道式锚碇工程,总结分析了隧道锚的4种破坏模式,即锚碇体侧壁界面破坏、倒圆锥台破坏、边坡整体滑移及锚碇体压缩破坏;建立了隧道锚典型破坏模式的计算模型,并基于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相应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使用有限元法对关键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给出了隧道锚设计计算操作流程及方法,并针对依托工程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范例。研究成果对铁路悬索桥隧道式锚碇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国良  吴佳明  钟宇  陈健  陈斌  王永东 《岩土力学》2020,41(8):2821-2828
岩土工程信息化迫切需要加强大数据集成共享和多专业协同合作,BIM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示,可将BIM技术应用于岩土工程信息化建设,但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质模型与BIM模型数据标准不统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地质模型采用BIM数据标准IFC的思路。采用IFC实体扩展及属性集扩展模式,建立了面向三维地质模型的扩展模型IFC-3DGeoMdl。利用已有的IFC对象类型,派生相应的地质物理实体以及地质空间结构实体,给出地质物理实体的空间表达形式;利用IFC中已有的关系类,定义地质物理实体与空间结构实体的关系;进而,基于IFC中的属性表达方式,实现了地质对象的地层信息与物理力学参数等属性的扩展;最后,给出了创建该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利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可有效实现岩土工程地质模型与BIM结构模型的集成,从而为深化岩土工程的结构设计、施工等提供有效的地质模型信息。  相似文献   

15.
桶形基础采油平台三维有限元稳定性计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方法对CB20B桶形基础海上采油平台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平台工作期间在外部荷载如风力、波浪、冰力、海流等作用下,其抗倾、抗滑稳定性不仅与平台的整体结构有关,而且和海底土体的力学特性以及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B20B桶形基础平台在设计条件下运行是较为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苏丹尼罗河上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无动力长方体浮箱做为施工平台,达到了低造价、短工期的目的。介绍了浮箱施工措施和快速定位方法,以及灌注桩设计与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结合青岛市开发区盛世江山小区地基处理项目,分析CFG嵌岩桩的设计计算、施工及检测结果。通过提高长螺旋钻机入岩能力,为加大桩的嵌岩深度提供可能。经过对多组复合地基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桩长与沉降量的关系和规律。实践表明,在基岩埋深较浅区域的高层建筑中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是安全可靠的,不仅节约了成本投入,还大大缩短了工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大坝和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系统中传感器布置比较分散时电缆需求多和施工成本高、施工期主要采用读数仪人工读数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LoRaWAN的大坝和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云终端、网关和云平台.系统已应用于包括国家某大型建设工程在内的10多个工程的安全监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为...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生态研究从定性、定量向多学科、多尺度、大范围的团队参与的综合集成研究方向发展,计算机、网络、数据、模式模型技术的逐渐成熟与完备,为环境和生态需要的e science支持平台建设提供了技术和研究基础。分析环境与生态集成研究典型模型基本过程得出,适合环境和生态研究的e science由数据平台、模型模式平台、协同与沟通平台、管理平台组成。其中:①定点、定位、互联网、传感器网格、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再分析数据生成的数据支持平台是e science的基础;②包括模型库、模式库、协同建模环境、模拟环境、软件开发环境的模型平台是e science支持集成研究的核心;③模型、模式之间的协同,以及数据平台中数据接口和扩展接口驱动的开发与集成环境,数据与模型模式和模拟计算的内部协同工作平台是e science应用的关键;④完善的结果展示、输出和资源调度的管理平台是e science的窗口。以生态经济、水文研究为例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四层结构的e science框架基本符合环境和生态研究过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陈昌富  曾松林  刘一俊 《岩土力学》2018,39(12):4569-4576
针对已有锚索抗滑桩计算模型的不足,按锚索抗滑桩实际的受力过程,考虑了施工阶段锚索预应力的损失及桩体位移对桩锚协调方程的影响,分别在预应力施加和滑坡推力作用阶段建立计算模型,并基于加权残值法建立了锚索抗滑桩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同时,基于Matlab平台编制了锚索抗滑桩的计算程序,将该程序对已有的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并与现有的桩锚计算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体现锚索抗滑桩在预应力施加阶段主动受力这一特殊过程对桩锚位移协调方程的影响,且能考虑下排锚索施工对上排锚索造成的预应力损失;而且与现有的计算模型相比,本模型更加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