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研究》项目之一的《西秦岭碌曲迭部间泥盆纪地层及古生物》研究课题,由地质矿产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五个单位的二十多位科技人员完成,最近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同行专家评审,一致认为达到了国内同学科的先进水平。西秦岭碌曲、迭部一带,山峦叠嶂,地势险峻,是当年红军长征路经之地,交通闭塞,地质研究程度较低。1981年,他们在过去零散研究的基础上,克服各种困难,系统地测制剖面,采集各种标本,又于室内进了大量的实验鉴定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地层化石和岩石资料。运用多重地层划分的理论方法,进行多学科、多门类综合性的专题研究,划分出泥盆系三个统、九个组;结合发现的一些化石的新属、种,研究了古生物的分布演化规律,建立了各类化石的组合带;首次把该区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的研究与沉积相的研究结合起来,将泥盆系剖面的251个自然层归纳为46个主要岩石类型、45个相段,建立了相序。这一研究成果共八十多万字,附图版185幅,自成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不仅填补了中国西部泥盆系的空白,为全国泥盆系对比,阐明古地理环境、古生物分区提供了宝贵资料;而且对当前正在进行的秦巴地区第二轮区域地质调查和找矿工作将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是中国北方造山带内泥盆系最为发育地区之一。前人运用古生物化石确定了该区泥盆纪地层的相对年代,但缺少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本文采用LA-ICP-MS测年技术,对发育在泥盆纪塔尔巴格特组上部的凝灰岩夹层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80.8±1.6 Ma(MSWD=2.7),确定其时代为晚泥盆世早期,为本区泥盆系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数据。结合古生物化石组合资料,将塔尔巴格特组时代确定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晚泥盆世弗拉期。  相似文献   

3.
贵州独山的泥盆系发育良好,珊瑚化石十分丰富,它们在地层划分对比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1948年,王鸿祯、李广源首次报道了产自独山等地泥盆系的几种珊瑚化石。 解放后,特别是最近的十多年间,有关贵州独山泥盆纪四射珊瑚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取得了累累硕果。 1974年,南京古生物所编著的《西南地区地层古生物手册》中刊载了16种采自独山泥盆系的四射珊瑚。  相似文献   

4.
有关甘肃红柳园地区“南型”海相泥盆系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卫华 《地层学杂志》2001,25(2):121-122
据称“在甘肃省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过一块保存不完整的腕足类 ?Stringocephalus标本”,因此有人主张将该区的泥盆系归属于所谓的“南型”海相泥盆系。但不论是从该区泥盆纪地层的发育特征、岩相建造、火山活动、沉积厚度 ,还是从古生物的组合面貌来看 ,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系与所谓的“北型”海相泥盆系却十分相似 ,而与“南型”海相泥盆系则差别甚大。最近该化石的原鉴定者面告 ,当初对那块化石的鉴定有误 ,可能是一种腹足类 ,红柳园地区不存在 Stringocephalus。因此 ,将甘肃省红柳园地区的泥盆系归属于“南型”海相泥盆系的主张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华宁县盘溪地区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发育,珊瑚化石丰富,研究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泥盆系剖面之一,它在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久负盛名。1948年王鸿祯教授首次描述了盘溪等地泥盆纪的四射珊瑚19属36种(包括变种、未定种等),其中有19新种,自下而上建立了G、C、K、E、T、P、D等7个珊瑚层(horizon),奠定了滇东泥盆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该文至今仍一直被国内外地层古生物学界同行所引用和参考。文中描述了盘溪泥盆纪四射珊瑚13属13种(包括未定种和近似种)及其上覆下石炭统的四射珊瑚1属2种。文章还着重讨论了泥盆系的南盘江组、一打得组和在结组的地质时代以及泥盆—石炭系界线等地层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早期,才描述发表了不到十种。后来,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现将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的分布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地理上看,凡发育浅海、滨海相泥盆系的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过去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差,少而零星,且不系统。通过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该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发现该区泥盆系出露比较齐全,层位连续,含有极其丰富的化石,是我国北方研究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8.
藏北羌塘南部发现早古生代地层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藏北羌塘南部地区沿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南侧发育大面积的变质岩系, 此前统称为阿木岗群.由于没有发现古生物化石, 时代归属争议很大.有人依缝合带以北查桑地区有未变质的含古生物化石泥盆系出露为据, 将该套变质岩系时代归属前泥盆纪, 多数人是根据所测同位素年龄值, 确定其时代为前震旦系.2003—2004年我们在玛依岗日一带变质岩系上部采获大量鹦鹉螺类和笔石类化石, 经研究确定时代属中、晚奥陶世-志留纪.在羌塘南部地区发现有可靠化石依据的早古生代地层存在尚属首次.为该岩系的时代归属、地层划分及与邻区对比提供了古生物证据, 也为研究该区岩相古地理、大地构造格局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9.
秦巴地区泥盆纪生态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研 《甘肃地质》1992,1(2):1-16
在综合秦巴地区泥盆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以底栖的腕足类和珊瑚为主,共识别出36个生态群落。文中按世、期简介了各生态群落特征。秦巴地区泥盆纪生态群落所处生态部位,以浅水区占绝对优势,仅有少量属于半深水区、陆岸区或陆滨区等。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重要微体化石的牙形刺,最近20—30年来得到特别的重视和研究。其中奥陶纪、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三叠世,由于分异度(diversity)高,属种繁多而成为重要的分层分带化石。泥盆纪的牙形刺经齐格勒(Ziegler,W.)、克拉佩(Klapper,G.)等人的研究对其属种分类、时空分布、生态环境、生物分区已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深入的了解。 我国最近几年来也开展了泥盆纪牙形刺的研究工作(王成源、王志浩1975,1978;白顺良等1979;熊剑飞1980)。但目前研究程度与我国泥盆纪地层的发育情况相比是很不相称的,与泥盆纪其他化石门类相比,研究程度也较低。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简称东乌旗)地处我国北部边疆,过去这一地区地质研究程度较差,少而零星,且不系统。通过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对该区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发现该区泥盆系出露比较齐全,层位连续,含有极其丰富的化石,是我国北方研究泥盆纪地层、古生物的有利地区之一。笔者参加了该区一比二十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亲自参加测制了地层剖面。经分队全体同志共同努力,华北和东北地质研究所有关同志提供了化石鉴定资料,我们对该区泥盆系重新进行了划分,分为三个统(上统、中统和下统),并新建立了六个组。现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12.
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鹦鹉螺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申扎地区塔尔玛桥东-扎扛一带的奥陶系是藏北地区有可靠古生物化石依据的第二个出露区。地层发育好,含化石门类多,数量大,时代依据可靠,界线清楚,是藏北地区目前已知研究奥陶系(纪)的最理想地区。经鉴定,该区鹦鹉螺化石有29种,10未定种,分别隶属3目8科15属,其中3新属9新种。这为该区奥陶纪地层划分、对比及研究古地理格局,探讨藏北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文中仅描述了1新属6新种,老属种描述从略。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的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层序较完整,生物较发育,层位矿产丰富,是省内地层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国内泥盆系发育较好的地区之一。根据地层区划的基本原则,陕西省泥盆系可分为秦岭和扬子两大地层区。前者又分秦岭北部、秦岭中部和秦岭南部分区,后者只划分出大巴山分区。白云—柞水小区、凤县—旬阳小区、略阳小区和下高川小区则依次隶属于以上四个沉积分区。其中的风县—旬阳小区是省内泥盆系进行划分和对比的典型地区。自1981年以来,笔者对秦巴地区泥盆系进行了专题研究,本文即是该专题研究部分成果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新疆石炭纪腕足类组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石炭纪地层在各大山系中皆有广泛分布,岩性、岩相十分复杂,古生物化石均较发育,以海生动物最为繁盛,现已发现十几个门类的化石。腕足动物主要见于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的地层中,由于属种繁多,数量极为丰富,化石分布广泛,多保存完美,因此在地层划分对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藏北部申扎县永珠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中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化石丰富。该剖面中查果罗玛组碳酸盐岩地层(泥盆纪—早石炭世)和下拉组(中二叠世)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碎屑岩夹灰岩地层,在沉积上表现为冰海相杂砾岩,在古生物化石面貌上表现为特提斯-冈瓦纳古生物群混生。古生物群混生的现象为石炭纪—二叠纪的特提斯生物区与冈瓦纳生物区之间的地层和古生物对比建立了一座桥梁。永珠组中上部地层中同时产有牙形石和腕足类,牙形石的研究表明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莫斯科期,而腕足类的研究则表明其为早二叠世萨克马尔期。这一矛盾预示着在(亲)冈瓦纳相地区晚石炭世晚期地层缺失的意见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6.
现就本刊1992年第4期刊出的“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编图——以中国南方泥盆纪地层为例”一文与原作者商讨以下几个问题: 1.泥盆系的顶界据最近几年对南方浅水型泥盆纪地层的研究表明:无论从微体化石(牙形石、有孔虫、孢子)还是大化石的演化来看,泥盆系顶界应从孟公坳组上部(或顶部)以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三年,西北五省(区)地质部门在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新进展。现根据各单位编写的进展综述,将主要进展简述如后。一、地层古生物方面 (一)陕西秦岭地区 1.在《陕西宽坪群、陶湾群层序划分及其含矿层位研究》中取得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18.
桂东北富川地区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齐全。根据大量野外露头、实测剖面和分析测试资料,对泥盆纪沉积相和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该地区泥盆系划分为滨岸碎屑岩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两种沉积相区,细分出若干相带;并自下而上将泥盆纪地层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通过对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的详细分析,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特征及海平面变化,探讨了该地区古地理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不同相区下、中泥盆统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西的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岩相复杂;我国泥盆系的几种沉积类型,在此区均有出露,是研究我国泥盆系的重点地区之一。华南多数泥盆纪层型剖面均建立于此区。建国三十年来,对广西泥盆纪的地层序列,进行了分组建带工作,描述了大量的化石群,划分了不同的沉积类型。但是关于广西泥盆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特别是与洲际间的对比,以及广西境内不同相区的对比,长期以来未得解决。本文试从牙形刺和竹节石的组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湖南泥盆系除下统、中统跳马涧组未见珊瑚化石外,自中统棋子桥组至上统锡矿山组均有产出。其中棋子桥组和余田桥组尤为发育,其丰富、完美程度为华南地区所罕见。是研究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湖南晚泥盆世地层素有“湖南统”之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