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研究不同储层构型要素组合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构型要素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奠定了基础.通过对7口取心井的观察和分析,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测井资料,划分出7种构型要素.其中心滩、河道充填沉积为好的构型要素,其余的为差构型要素;空间上,将构型要素分为6种不同组合形态,即:好-好-好型;好-好-差型;好-差-好型;好-差-差型;差-好-差型;差-差-差型.研究认为,构型要素空间组合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和富集效果.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差构型要素内部、好构型要素与差构型要素交界处及好构型要素内部渗流性能较差处. 相似文献
2.
PREDIC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9,(4)
1.IntroductionGudaoandGudongoilfileds,situatedintheeastofZhalthuasag,Jiyangdepression,havebeenattheveryhighwater-cutstageatpresent.InthefluvialfactesreservoirofGuantaomemberoftheseoilfields,thehighheterogeneityandtheobviousvariationofreservoirparameterswiththewaterinjectiondevelopmentresultinthecomplicatedrelationsofoilandwaterunderground,bothscatteredandrelativelyconcentfateddistributionoftheremainingoil(LinChengyan,etal.,1998).Accordingtothissituation,inordertoincreasereservesandproduction…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及动态开发资料研究了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所研制的油田中、高含水期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图,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动态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难题,并且对1982年和1992年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馆陶组河流相砂体储集性及控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流相砂体是含油气盆地中重要的储油层系。本文以济阳坳陷东北坡馆陶组河流相砂岩为例,详细总结河流相砂岩的储集空间类型,对研究区不同砂层组内河流相沉积砂体及不同沉积微相内砂体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确立了河流相沉积中不同策相内的砂体储集性,并探讨沉积岩岩性,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对河流相砂岩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潜江凹陷单向多物源的盐湖沉积体系及构造背景决定了其具有形成多种成因类型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按圈闭成因将潜江凹陷岩性油藏分为4亚类15小类.砂岩尖灭线与构造的有机配合是形成岩性油藏的主要因素.纵向上,岩性油藏主要发育于潜三-潜四段,平面上主要发育于面迎物源的构造上倾斜坡和断层与砂岩侧缘尖灭配置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6.
7.
层序地层体制中的陆相储层发育规律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 ,并为预测陆相储层的发育与展布提供了一个参照格架。在纵向上 ,基准面旋回通过控制物源区的扩大与收缩、河流地貌的改造与变迁、沉积物的供给型式等 ,控制着储层形成条件与发育规律。基准面低位期是形成各类储集砂体和岩性圈闭的有利时期 ;在平面展布上 ,储层沉积作用受到古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制约 ,盆地内局部高地影响着水系的具体分布格局 ,古山口、侵蚀沟谷、古河道等决定着物源的搬运通道 ,古断层、古斜坡和坡折带等决定着沉积物卸载场所。因此 ,沟谷、河道等负向地貌单元与古断层、坡折带等地势梯度变化带相匹配的地理空间 ,是储集岩分布的有利所场。 相似文献
8.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9,(4)
1.IntroductionChengdaooilfieldislocatedinoffshoreofBobalinShengliOilfield.ItissimilartoGudaO,GudongandChengdongfieldwithfluvialsandstonereservoirofGuantaoFOnnation.ItisalargeofanticlinestrUcture,cutbysecond-orderfault--Chengbeifaultwhichcolltrolsoildistribution.Inaddition,therearethreethirdly-orderfaultsthatcontfolpartlyoildistributionextendingfor2000mlengthalongnortheast.ThehydrocarbonreservoirsdiscoveredbelongtoNm,Ng,Ed,Es,Mesozoic,UPPerPalaeozoic,lowerPalaeozoicandArchaean.Ng(Gua…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泡石的产状和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中国海泡石的产状和分布。可以识别出五种主要的海泡石类型,它们是:(1)白云岩及其共生岩石中的脉状海泡石;(2)基性或超基性岩及其他富镁岩石中的海泡石细脉或集合体;(3)分散于上新世沉积物的坡缕石中的粒状海泡石;(4)早二叠世海泡石粘土矿床;(5)来源于类型4的风化改造海泡石。最后,提出某些成因见解。 相似文献
10.
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论述了在油田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三个层次的宏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在经过水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同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强弱有很大关系,与剩余油富集带有联系的强非均质性区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部位,也是油田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甘肃冰沟门异常区在晚二叠世晚期肃南组(P_2~s)时发育了两种类型古河流。以大磁窑河为代表的网状支流河,蚀源区铀源丰度低,河床坡降大,流程短,水流急,不利于铀矿化的形成。古梨园河发育的中-晚期为低-高弯蛇曲河,边滩发育,规模适中(河宽<300m),铀源丰富,河水中富含植物碎屑等有机质,铀在沉积一成岩阶段于河流转弯处和主、支流交汇处形成聚集,为后生阶段的工业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13.
以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沉积学原理和方法,详细地分析了辽东湾盆地东营组二段的沉积相特征。经分析认为,东营组二段虽整体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但其下部与上部的沉积特征差异明显:下部以湖相环境为主,上部则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在综合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水系发育特征后,编制了东二段下和东二段上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并指出,辽西低凸起北倾末端和辽中凹陷中南洼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4.
镇泾地区延长组河流相砂体分布与圈闭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侏罗系地层以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研究区范围内主要发育主河道和部分分流河道砂体。研究区构造平缓,主要为单斜地层、在东南部存在大型鼻状构造。通过对主要储层段(长6、8油层组)砂体分布及与构造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砂体走向与构造线方向的关系认为在构造单斜地区,当两者相交时(交角β≠0)是形成圈闭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大型鼻状构造地区因构造线的弯曲与河道砂体组合可以形成圈闭。根据研究区砂体分布和构造线组合出4种地层-岩性及岩性圈闭。利用构造图与砂体分布图对主要储层段存在的圈闭确定出长6、8油层组10个层圈闭。 相似文献
15.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N COMPLEX FAULT BLOCK AT THE SUPER HIGH WATER-CUT STAG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1999,(4)
1.IntroductionTheDongxinoilfieldisLocatedinDongyingcityShandongprovince,itisonthemiddleofthecentralupliftofDongyingsaginJiyangdepression.Itwasdrilledin1961,anddevelopedin1968.Itisanoldoilfieldthathasbeendevelopedfornearly30years.Faultsdevelopswellinthisarea,andthesmictureiscomplex.Therearemanyfaults,andtheoilbearingareaissmall.Buttheoilandgasconce~es,therearemanyoil-bearingsequences,sothereservesisconcentrated.Vertically,thereare6oil-bearingsequences,42sandstonegroupandmorethan100oil-beari… 相似文献
16.
大港枣园油田枣北孔店组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与改善开发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岩储层的微观非均质性主要由砂岩孔隙特征、粘土矿物和孔喉分布等表征。通过岩心样品的常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和粘土矿物X—衍射分析以及孔隙结构图象分析,揭示了大港枣园油田孔一段砂岩微观非均质性为中到强非均质储层,孔二段砂岩为强非均质储层,并建立了各层段的非均质模式,提供了相应的增产改造措施,使开发效果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 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深层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则是深层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划分出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湖底扇体系。对两个地区沉积层序旋回性和砂体韵律进行了统计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研究区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探讨了地层的沉积充填过程,建立了沙河街期一、二、三亚期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河口坝砂体构型分析的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坝是三角洲前缘最主要的沉积砂体,也是我国陆相石油地质储量的重要载体,加强河口坝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将会为许多大型油田下步挖潜提供依据。以河口坝构型思想为指导,分单一河口坝和叠置河口坝两种类型,建立不同厚度、不同渗透率、不同夹层频率、不同注采条件的共计18个概念模型,并数值模拟至模型极限含水。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到了点坝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分析认为:影响单一河口坝砂体及叠置河口坝砂体剩余油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渗透率级差和夹层位置与夹层上下储层渗透率韵律特征;单一河口坝砂体剩余油模式有三种,顶部富集型、均匀驱替型和底部富集型;叠置河口坝砂剩余油模式也有三种,界面之上富集型、界面之下富集型和界面上下富集型。 相似文献
19.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 油田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