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济  赵云龙 《岩矿测试》2002,21(2):109-112
回顾了锆石裂变径迹定年蚀刻方法的进展,分析了各蚀刻方法的使用及其局限。对不同混合酸体系蚀刻FC-3锆石进行了比较,选出浓HNO3+HF 190℃为最佳混合酸蚀刻体系。改进的碱酸体系结合的两步蚀刻法,可使锆石观测面清晰度明显增加,光学特性变好,观测部位界限清楚,可观测面积增加,径迹干扰减少,易测准,读数的可重复性好。先碱后酸的蚀刻顺序可明显使误差减小,提高测量精度,还可大大缩短总蚀刻时间。  相似文献   

2.
应用锆石TIMSU-Pb测年获得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年龄为(202.2士3.4)Ma(MSWD=8.65);利用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定年龄为24.8~14.0Ma。通过裂变径迹热史模拟,并结合前人40Ar-39Ar测年数据,得出西昆仑山奇台达坂花岗岩就位以来,至少经历了三快二慢的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过程:即202.2~195.6Ma、26~15Ma和5Ma以来3个阶段的快速降温(隆升剥蚀),195.6~26Ma和15~5Ma2个阶段的缓慢冷却降温(隆升剥蚀)。西昆仑山地壳最上部约3km的快速去顶作用主要发生于26~15Ma和5Ma以来,它是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逐层蒸发法铅年龄测定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璐  刘顺生 《地球学报》1994,15(Z1):226-231
本文阐述了颗粒锆石裂变径迹法及双带源逐层蒸发法的方法原理,对取自美国菲什(Fish)峡谷凝灰岩中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国际标准样及取自香港花岗岩中锆石的两种年龄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它们年龄差异的原因,认为铅年龄代表锆石的结晶年龄,而裂变径迹表观年龄代表岩体的冷却年龄或最后一次热事件的年代。开展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探讨研究区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钻井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钻井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结果,证实了该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过温度达210℃左右的热事件。不同构造单元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数据存在明显差别,这是因中生代晚期盆地构造运动强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7.
8.
9.
裂变径迹定年法中国际标样的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鹏济  赵云龙 《铀矿地质》1995,11(4):240-243
第6届国际裂变径迹测定地质年代学术讨论会上推荐标准化刻度裂变径迹定年法,并推荐了几种定年标样。本文通过标准铀玻璃刻度系数定出值,利用外探测器法测定了国际标样中的3种桔石和两种磷灰石的年龄(FCT27.7±0.8Ma,BM16.1±0.5Ma,TR60.0±3.OMa,Durango30.8±1.9Ma),在误差范围内与参考年龄一致。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争议的焦点。为了约束青藏高原腹地晚中生代的构造隆升运动。本文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内三个地区采集了14件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样品,并进行了系统测年分析。结果显示,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148Ma~94Ma)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由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之下不断消减挤压,羌资盆地与拉萨地块之间发生了重要的板块碰撞,从而使羌塘盆地在28Ma~48Ma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快速的隆升运动,岩石迅速从~300℃冷却到~180℃以下,降温幅度达120℃。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羌塘盆地的古海拔迅速增大,进而可能形成一个以南羌塘为核部,地貌向南、北逐渐降低的原始高原。原始高原的出现使得南羌塘地区成为剥蚀区,为拉萨地块内的萎缩海盆提供物源供给。羌塘盆地晚白垩世(89Ma~73Ma)的构造隆升很有限,但此次构造隆升可能在拉萨地块内比较显著,从而导致了拉萨地块内海相沉积的结束和大量陆相粗碎屑沉积的开始,并且可能使原始高原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整个拉萨地块。  相似文献   

11.
锆石国际标准样和华南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刘顺生 《地球化学》1989,(3):271-275
从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部菲什峡谷的凝灰岩中分选出来的锆石,已定为裂变径迹年龄测定方法的国际标准样。本文报道对锆石国际标准样和华南玻璃陨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结果,完成的数据与其他国内外实验室数据在误差范围内吻合,并特别详细介绍了锆石裂变径迹的蚀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依据1:25万康西瓦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重点对西昆仑康西瓦北侧蒙古包—普守一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443.1 Ma±2.3Ma和430.7Ma±2,6Ma,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早志留世。该成果的获得,为进一步系统地研究蒙古包—普守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及与其配套的早古生代花岗岩提供了直接的时代证据,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西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的成因与形成过程一直是全球地质学家争议的焦点。为了约束青藏高原腹地晚中生代的构造隆升运动。本文在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盆地内三个地区采集了14件锆石裂变径迹测年样品,并进行了系统测年分析。结果显示,羌塘盆地在早白垩世(148Ma^94Ma)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由于新特提斯洋向拉萨地块之下不断消减挤压,羌资盆地与拉萨地块之间发生了重要的板块碰撞,从而使羌塘盆地在28Ma^48Ma的时间间隔内发生了快速的隆升运动,岩石迅速从~300℃冷却到~180℃以下,降温幅度达120℃。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羌塘盆地的古海拔迅速增大,进而可能形成一个以南羌塘为核部,地貌向南、北逐渐降低的原始高原。原始高原的出现使得南羌塘地区成为剥蚀区,为拉萨地块内的萎缩海盆提供物源供给。羌塘盆地晚白垩世(89Ma^73Ma)的构造隆升很有限,但此次构造隆升可能在拉萨地块内比较显著,从而导致了拉萨地块内海相沉积的结束和大量陆相粗碎屑沉积的开始,并且可能使原始高原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延伸到整个拉萨地块。  相似文献   

14.
裂变径迹方法在大地构造学中的一些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地学工作者利用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技术在造山带,构造盆地,大型断裂方面的研究成果,裂变径迹技术可给出岩石冷却年龄,时间,一温度演化轨迹,并用之探讨不同构造区的构造隆升时间,强度,活动分布模式以及演化规律,所列事实说明裂变径迹技术能为重塑上地壳大地的构造活动模式,演化历史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5.
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快速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彦斌 《地质论评》1998,44(4):430-434
笔者对西藏高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聂拉木淡色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95~420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3.79±0.34~8.17±0.47Ma,混合花岗岩4个不同高程(3260~3720m)的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0.85±0.09~1.71±0.34Ma。结合已有的热年代学资料,提出整个高喜马拉雅造山带在上新世—第四纪时为快速抬升期。  相似文献   

16.
裂变径迹定年法Zeta常数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第6届国际裂变径迹测定地质年代学术讨论会推荐的三种锆石、两种磷灰石和一种榍石国际年龄标样对Zeta值进行了系统刻度,对NBS-SRM612铀标准玻璃测定的锆石Zeta值为(335.6±8.2)acm ̄2,磷灰石(343.3±14.6)acm ̄2,榍石为(347.7±15.8)acm ̄2,三种矿物之间的Zeta值无很大差异,统一的加权平均Zeta值为(339.2±6.6)acm ̄2。  相似文献   

17.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野外侵入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岩体由早志留世的五里峡岩体、晚三叠世的红崖河岩体和早白垩世的下板寺岩体组成。五里峡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1±2) Ma;红崖河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4±2) Ma;下板寺岩体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0±1) Ma,表明太白岩体是由3个不同时代岩体组成的侵入复合杂岩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早志留世五里峡岩体可能与秦岭微板块沿商丹缝合带俯冲碰撞有关;晚三叠世红崖河岩体与秦岭早中生代主期岩浆作用一致,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燕山期的下板寺花岗岩属于板内岩浆作用。研究显示,今后应注意大岩体的解体,其可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构造-岩浆作用信息。  相似文献   

18.
北秦岭太白岩体位于商丹构造带北侧。野外侵入关系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该岩体由早志留世的五里峡岩体、晚三叠世的红崖河岩体和早白垩世的下板寺岩体组成。五里峡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片麻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31±2)Ma;红崖河岩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4±2)Ma;下板寺岩体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0±1)Ma,表明太白岩体是由3个不同时代岩体组成的侵入复合杂岩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早志留世五里峡岩体可能与秦岭微板块沿商丹缝合带俯冲碰撞有关;晚三叠世红崖河岩体与秦岭早中生代主期岩浆作用一致,是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产物;燕山期的下板寺花岗岩属于板内岩浆作用。研究显示,今后应注意大岩体的解体,其可能隐含着不可忽视的构造-岩浆作用信息。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龙岩大洋花岗岩的两期岩相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大洋花岗岩的早期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年龄为(144.8±0.9)Ma,εHf(t)值为-5.58~-2.00,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 313~1 530 Ma,晚期微斜长石花岗岩的年龄为(127.5±0.4)Ma,εHf(t)值为-7.57~-0.90,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 246~1 668 Ma。同位素特征表明,大洋花岗岩两期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是在岩石圈伸展的底侵作用下形成的,物源主要是中元古代地壳物质,但晚期有少量幔源组分的加入。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对博洛金矿床容矿围岩-博洛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龄测定,获得两组年龄441.9±6.6 Ma和452.2±3.9 Ma,表明博洛花岗杂岩体应属于早古生代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主量元素特征表现为高硅(SiO2=75.90×10-2~76.43×10-2)、富钾(K2O/Na2O=1.52~1.72)、富碱((K2O+Na2O)=8.03×10-2~8.22×10-2,碱度率AR=3.99~4.13)、低钙(CaO=0.77×10-2~0.97×10-2)、弱过铝质(A/CNK=1.02~1.05)的特点;稀土元素∑REE=(160.56~91.28)×10-6,δEu=0.19~0.41,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具有明显负铕异常燕型曲线.微量元素除P、Ti相对原始地幔略有亏损外,其它微量元素都表现出不同程度富集,蛛网图曲线总体为右倾的趋势.(87Sr/86Sr)i=0.70986~0.70891,说明其岩浆来源应主要是壳源,但受到幔源物质的混染;(143Nd/144Nd)i=0.512138~0.512115,平均0.512127,εNd(t)变化在+1.4~+1.2,平均+1.3,为正值,具有幔源的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博洛黑云母花岗岩为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并有新生地幔物质加入,产于造山后环境.博洛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博洛花岗杂岩仅仅为金矿床的容矿围岩,为矿床提供容矿空间,与金矿床成因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