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广西德保铜锡矿床氧带化中发现的绿砷钡铁石,给出了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晶胞参数等矿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广西发现的钡毒铁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赖来仁  施倪承 《矿物学报》1997,17(2):120-125
1989年我们在广西德保矿区发现了钡毒铁石,其化学成分为(%):BaO8.45,Fe2O335.10,As2O538.15,K2O0.14,Al2O30.07,H2O 18.48,总量为100.38。其理想矿物分子式为Ba0.5Fe4(AsO4)。(OH)4·7H2O,与德国产出的钡毒铁石的矿物分子式[BaFe4(AsO4)3(OH)5·5H2O]有一定的差异,是毒铁石[KFe4(AsO4)3(OH)4·7H2O]的钡端员矿物。该矿物是黄绿色、浅黄色,立方体晶形,硬度H=3,实测比重D=3.00,N=l.724~l.731,均质性,常见光性异常。粉晶X射线分析主要衍射强线(um)为:O.805(200)(99),0.563(220)(23),0.399(400)(47),O.326(422)(100),0284(44O)(73),0.241(542)(33),0.178(841)(23),等轴晶系,空间群为P43m,晶胞参数a=1.603nm。  相似文献   

3.
1986年,在广西德保铜锡矿床氧化带铁帽中发现有砷铝铁石,针柱状晶呈晶簇状产出。鲜红色至褐红色,硬度HM=3.5,DX=5.34,折光率大于2。五个颗粒电子探针分析平均化学成分(%)为Fe2O320.77.PbO38.29,As2O5;36.64.CaO0.24.Al2O30.43,SiO20.30,H2O+末分析(以2.85%计)计算出分子式:Pb1.11Fe1.69Al0.05Ca0.03[(AsO4)2.07(SiO4)0.03]2.10(OH)2.05,粉晶X射线分析主要衍射线(nm)有:0.324(10)(202),0.295(8)(15),0.305(7)(40),0256(7)(242),0.458(6)(211),0.418(5)(131),0.356(5)(311),0.273(5)(251),斜方晶系.计算出晶胞参数a=1.2281nm,b=1.6657nm,c=0.7663nm,Z=8。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显示有波数为3448,3405,1638,1082,864,808,758,459(cm-1)等吸收带。  相似文献   

4.
砷铅铁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艺  赖来仁 《矿物学报》1998,18(4):441-444
  相似文献   

5.
广西德保铜锡矿床氧化带产出的砷酸盐矿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 《广西地质》2001,14(1):61-64
广西德保矿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砷酸盐矿物产区,已发现有17种砷酸盐矿物,其中钡毒铁石,砷铜矾等12种为在国内首次发现,文中提供了其中一些重要新发现矿物较详细的矿物学数据,初步阐述了该类矿物在德保铜锡矿床氧化带的共生组合特性,指出该类矿物是矽卡岩型铜-锡矿床以及铜铅锌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砷铜铅石(Duftite)在1920年首次发现于西南非,其后在墨西哥、美国等地亦有发现。该矿物在我国仅见有简单的报导。1984年笔者在广西德保矿区发现了该种矿物,并进行了矿物学的研究。 一、产状及其共(伴)生矿物 广西德保矿床属矽卡岩型铜—锡矿床,该矿床的铁帽氧化带比较发育,并且在氧化带中发育有多种砷酸盐矿物。砷铜铅石即产在氧化铜矿石中,与孔雀石、硅孔雀石呈互层的皮壳状产出,或产于臭葱石和砷菱铅矾的集合体的晶洞中。共(伴)生矿物有乳砷铅铜石、砷  相似文献   

7.
砷铜矾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砷铜矾(Pamauite)在1978年首次发现于美国,1984年笔者在广西德保矿区也发现了这种矿物,笔者发现在这种矿物有两种形态,即纤维状和薄片状。纤维状砷铜矾的化学成分为(%):CuO58.69,As2O517.41,SO36.54,FeO0.86,SiO20.08,(H2O17.70),其理想分子式为:Cu9(AsO4)2(SO4)(OH)10.7H2O,与美国产出的砷铜矾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在广西德保发现的墨绿砷铜石和羟砷铜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墨绿砷铜石和羟砷铜石为砷酸盐矿物,于1984年发现于广西省德保矽卡岩型铜—锡矿床氧化带中,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笔者对其进行了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的研究,并进行了X射线粉晶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差热分析,其结果是化学成分与X光粉晶数据与国外已知数据基本一致,补充了这两种矿物的红外光谱数据和差热分析数据,从而提高了这两种矿物的研究程度。通过研究,发现这两种矿物化学成分相近,但结构晶系相异,二者常密切共生。文章最后还探讨了这两种矿物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研究主要针对珊瑚锡矿V52和V32脉75中段以下进行工作,在常规镜下鉴定的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探讨了珊瑚钨锡矿床伴生银的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银矿物:黝锑银矿、辉铋铅银矿、银辉铋铅矿(?)的光性特征和化学成分。在此基础上,根据矿物共生规律推测存在目前还没有发现的银矿物。  相似文献   

10.
广西德保矿区发现的光线石和橄榄铜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广西德保矿床铁帽矿石中发现的光线石和橄榄铜矿,给出了它们的物理、化学、晶胞参数。这两种矿物常与墨绿砷铜石、羟砷铜石共生。  相似文献   

11.
本砷钙铜矿发现于平桂矿区的岩溶堆积Au、Sn矿体的氧化带。经电子探针分析及湿法化学分析确定其主要成份是Cu、Ca、As,并含H_2O。计算的矿物化学式为(Ca,Mg)(Cu,Fe,Zn)(AsO_4,SiO_4,Al_2O_3)(OH)。单晶X射线分析测得晶胞参数a=7.33A,b=9.12A,c=5.79A,斜方晶系,空间群为P2_12_12_1。  相似文献   

12.
铋砷黔铜矿在中国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学惠  刘昌涛 《矿物学报》1996,16(3):274-277,T001
  相似文献   

13.
碲砷黝铜矿在我国的首次发现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碲砷黝铜矿产于广东陆丰中低温热液蚀变岩型硫矿床中,该矿物呈浑圆状、不规则状嵌布在黄铁矿内,粒径0.02-0.20mm,铅灰色,硬度Hv=269.3kg/mm^2,反射色呈灰色微带棕色色调,均质性。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中基性火山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近年在广西大厂锡矿泥盆纪地层中发现了中基性火山岩,这一发现对解释有关大厂锡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找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报道了新发现的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并初步探讨了火山岩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显微镜下薄片鉴定显示该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安山岩类岩石,同上下围岩呈整合接触关系,具有纹层条带等典型的沉积构造特征,其产出层位的上下围岩含有大量竹节石等海相化石,应为海相喷发环境。矿化特征分析认为,矿石和层状火山岩之间关系更为密切,矿石对于层状火山岩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一致性关系,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火山作用有关。推测该矿床为海相火山-喷流热水沉积-后期叠加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5.
碲锰铅矿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新春  刘良 《矿物学报》1997,17(2):115-119
碲锰铅矿最早是1975年发现于俄罗斯南雅库特金矿床氧化带之中,之后国内外均未见报导。本文所述碲锰铅矿发现于陕西省洛南县驾鹿金矿床中,常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粒径一般为0.05-0.25nm,浅褐色于棕褐色,半透明,条痕棕色,玻璃光泽,维氏硬度Hv=231-438kg/mm^2,摩氏硬度HM=4-5。  相似文献   

16.
刘文元  刘羽  邱小平 《矿物学报》2012,32(4):493-497
紫金山铜金矿床发现的硫钼锡铜矿的分子式为Cu6.03Sn0.95Fe0.14Mo0.97S8.0,接近于理想的分子式Cu6SnMoS8,其与硫钨锡铜矿、硫铁锡铜矿一同出现在铜矿石中的现象是全球独有的。首次得出硫钼锡铜矿和硫钨锡铜矿的拉曼光谱位移主要出现在262、294、348、413、658、826 cm-1和256、291、345、430、654、860 cm-1等位置。这些含钨钼锡矿物组合的出现指示着强酸性、高氧逸度和高硫逸度的成矿环境,并预示深部的斑岩型矿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靖西县湖润锰矿床为研究基础,考查了矿床的基本地质特征,简要分析了矿床的成因。为了了解近地表氧化锰矿的形成机理,利用从该矿矿坑水中分离出的两种锰的氧化细菌(Metallogenium Symbioticum和Hyphomicrobium Vulgare)进行了一些锰的氧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细菌对锰具有明显的氧化作用,结合矿床的其他方面特征,认为自然界中微生物在锰的氧化富集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微生物可以直接对锰进行氧化,使原生碳酸锰矿转变为氧化锰矿;另一方面微生物又可以改变环境的pH值,促进锰的化学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