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半球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4,16(2):181-184
本用1967-1983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对北半球北美、欧亚和青藏高原三个区域雪盖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三个区域夏季雪盖与夏季降水,以欧亚雪盖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与青茂高原的雪盖相关性最小;北美冬、夏季雪盖与降水相关分布有着某种相反的分布,而青藏高原冬、夏季积雪与降水相关分布却有着某种相似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异常雪盖对应的我国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4,16(4):342-345
本分析了北半球1978年(多雪年),1970年(少雪年)和冬季雪盖与500hPa高度距平场的关系。1978,1970年对应100hPa高度场脊级位置。结果表明,夏季高度距平值比冬季大;1970年冬,夏500hPa高度平(正,负)值比1978年大。青藏高原冬季雪盖与夏季500hPa高度距平均相关较大。1978年夏季比1970年夏季100hPa脊线位置偏南,最大可达3.37个纬度(120°E,7月)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201个常规气象台站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利用EOF和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异常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对北半球气温和欧亚雪盖面积的响应.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年平均气温异常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近50 a来气温总体呈单调上升趋势,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时间上东部早于西部.结合降水,1980年代起东北北部由冷干向暖湿转变,而华北区则由暖湿向暖干转变.东北北部升温单调、剧烈、显著,南部在1968和1985年曾两次发生突变,经历过1970-1980年代初的低温后增温趋势更加剧烈,其增温率几乎是第一次突变前的两倍.分析认为,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大范围整体变暖与北半球平均气温的升高相一致;东北部气温的年际变化还受到欧亚雪盖面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雪盖与植被覆盖重叠关系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中部锡林浩特市地区为研究区,应用陆地资源卫星TM影像资料,编绘出1:50万植被图;应用1992年12月28日的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结合地面准同步实测雪深数据及有关气象台站的记录,绘制出雪盖分布范围和积雪深度图。在对雪盖图和植被图叠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1992年冬季研究区积雪掩埋牧草高度等级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积雪分布和草场植被结构的空间重叠对应关系,为牧区积雪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朝德  彭公炳 《冰川冻土》1993,15(4):542-550
本分析了北级海冰覆盖度和我国气温的时空变化特点,并进行了它们之间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某些地区,若干时段的气温较明显地受到北极海冰的影响。首先对北极海冰面积异常变化的时间尺度进行分析,然后使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海冰场和气温场,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海冰面积在最大最小年份时,我国气温差值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茜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2,34(2):284-295
根据我国东北及邻近地区12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温和积雪深度资料,欧亚大陆积雪面积以及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500hPa高度场资料,通过相关、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对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的响应,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欧亚和我国东北冬春季积雪对东北夏季气温异常形成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气温与欧亚大陆春季积雪面积以及东北冬季累积雪深的异常存在明显的关系.欧亚春季积雪面积的扩大与维持有利于8月我国东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的偏低,环流上表现出西欧与我国东北地区槽加深,泰梅尔阻塞高压加强的特征.由于欧亚中高纬上空的环流经向度加大,槽后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诱导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东北全区8月气温一致偏低;东北冬季累积雪深减少则有利于6月东北全区、7月东北西南部上空的位势高度偏低(负距平),造成相关区域气温偏低.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东北夏季气温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雪盖制图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地形、 植被、 太阳辐射以及分吹雪等因素影响, 山区积雪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 人工观测和卫星遥感手段很难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雪盖信息. 2010年3-5月在祁连山葫芦沟一级小支流开展了相机摄影试验, 并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将野外拍摄影像转化为正射积雪空间分布图像, 以此获取小流域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分布信息. 结果表明: 20次摄影测量后方交会解得到的摄影中心与实测摄影中心误差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单张积雪制图误差分析表明, 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边缘处积雪制图误差大于中心位置. 进一步分析表明, 高程数据精度、 摄影距离和摄影倾角等因素影响数字摄影测量雪盖制图的精度. 随着地形数据精度的提高, 正射积雪制图的精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机摄影测量也将成为小流域尺度、 坡面尺度雪盖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1961-2015年山东省济宁市地温与气温变化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鹏  李芳  王政权  赵娴 《冰川冻土》2016,38(6):1538-1543
土壤温度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地面浅层下温度的变化,对指导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利用1961-2015年济宁国家级气象站气温和0~20cm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躁比、蒙特卡罗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气温和地温的年、季变化和气候突变及异常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和地温均呈极显著增温趋势,增幅为0.18~0.58℃·(10a)-1,地温增幅小于气温,地温春季增幅最大,气温冬季增幅最大。年平均地温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其中20cm地温与气温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3,5cm最小为0.87,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气温极值的变化与地表温度极值的变化相关性极为显著,平均最低值的相关系数最高。年平均气温和15cm、20cm平均地温在1986年、0cm平均地温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突变前为冷期,突变后为暖期,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气温与20cm地温的变化规律最为接近。四季中,气温与0cm地温的异常年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春、夏、秋三季地温和气温分别在2014年、2013年、1998年异常偏高,冬季地温异常年份受气温异常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9.
袁薇  邹立尧  孙建奇 《冰川冻土》2009,31(5):801-807
利用1961—2005年新疆地区最为齐全的整编台站观测资料集,分析了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引起这种时空变化的大气环流因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夏季气温首先表现出整体一致性的变化,在过去的45a中全疆气温持续上升,这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一致.影响新疆全疆夏季气温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因子为贝加尔湖附近高压脊的异常,当其偏强时,新疆地区夏季气温偏高,反之则偏低.新疆地区夏季气温第二类变化模态为南、北两疆反向的特征,这种变化模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际时间尺度上.新疆南、北两疆气温反相变化主要是由伊朗高压和乌拉尔地区高压脊的变化所控制.当这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在新疆地区造成中高层位势高度南北向正负异常时,新疆地区以天山为界夏季气温表现出反向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依据伞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近千年积分模拟结果,通过对中国气温模拟序列与重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式对中国地区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重建资料都明显体现出了11世纪至14世纪的中世纪暖期、15世纪至19世纪的小冰期及20世纪的现代暖期3个气候特征时期,并且二者在冷暖时期的转换时间上也较吻合,模...  相似文献   

11.
12.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取1961-2007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日数资料和西南地区夏季降水资料,对高原积雪和降水作奇异值分解(SVD)分析.结果表明:冬春季高原积雪对西南地区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冬、春季高原积雪的不同分布将造成后期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分布出现差异.西南地区夏季降水对冬季高原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是四川东北部、重庆、西藏中西部,对春季积雪异常最敏感的区域主要位于四川东部、重庆、贵州东北部,以及西藏中东部.与降水敏感区相对应的冬季高原积雪分布的关键区是西藏中西部和青海中南部至四川西北部地区,春季则转变为西藏西部和青海部分地区.总的来说,冬季高原积雪的异常变化比春季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前期青藏高原积雪是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预测中的一个重要信号,对夏季西南地区降水有一定的指示和预测意义;冬季高原积雪日数尤其具有预报指示意义,可作为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00年前北半球较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历史积雪范围数据缺失问题,利用NOAA-AVHRR地表反射率数据,以Landsat-5 TM生成的积雪范围影像作为参考真值,优化基于多指标的多级决策树积雪识别算法的阈值,并结合云雪混淆区分技术,生成了北半球AVHRR 1981—1999年L1级逐日积雪范围数据集。此外,针对AVHRR在高纬度地区数据完全缺失和低纬度地区数据部分缺失问题,利用微波雪深数据集进行填充,生成了北半球L2级逐日积雪范围数据集。最后,利用北半球1981—1999年间2 546个气象台站记录的雪深数据和939景Landsat-5 TM参考积雪范围影像作为验证数据,对AVHRR积雪范围数据集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L1级和L2级数据集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1.8%和82.2%,用户精度分别为83.7%和83.8%,生产者精度分别为81.7%和84.2%,说明算法精度较高,错分误差和漏分误差均比较均衡。进一步利用Landsat-5 TM参考积雪范围影像对L2级数据集进行面上精度评估,发现L2级数据集的总体精度为90.3%,用户精度为90.2%,生产者精度为99.1%,L2级数据集精度较高。生成的北半球历史数据集可为全球积雪变化研究提供有效数据补充。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积雪、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利用RegCM3模式,通过计算青藏高原不同积雪、冻土年的气候状况,分析了高原地区不同积雪状况下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RegCM3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不同积雪状态下高原土壤冻结差异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多雪年当高原土壤冻结较厚时,在长江流域和西北地区中部降水偏多,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过去200 ka北半球δ18O海温谱及其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戴新刚 《冰川冻土》2000,22(4):317-322
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循环是第四纪古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大洋底部沉积物中的有孔虫δ^18O记录表明了这种循环具有约100ka,41ka和23ka等几个主主要周期成分,它们均位于Milankovithc频率带上,用δ^18O记录恢复的海温谱不仅随纬度变化,而且冷季与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用一个由海、冰、气耦合的二维气候模式出了δ^18O海温谱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Milankovitch的天文古  相似文献   

16.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07,26(3-4):312-321
Based on a radiocarbon and paleomagnetically dated sediment record from the northern Red Sea and the exceptional sensitivity of the regional changes in the oxyge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sea water to the sea-level-dependent water exchange with the Indian Ocean, we provide a new global sea-level reconstruction spann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sea-level record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temperature-corrected benthic stable oxygen isotopes using coral-based sea-level data as constraints for the sea-level/oxygen isotope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is millennial-scale sea-level records have strong similarities to the rather symmetric and gradual Southern Hemisphere climate patterns, we observe, in constrast to previous findings, pronounced sea level rises of up to 25 m to generally correspond with Northern Hemisphere warmings as recorded in Greenland ice-core interstadial intervals whereas sea-level lowstands mostly occur during cold phases. Corroborated by CLIMBER-2 model results, the close connection of millennial-scale sea-level changes to Northern Hemisphere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dicates a primary climatic control on the mass balance of the major Northern Hemisphere ice sheets and does not require a considerable Antarctic contrib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