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嫩江现代河流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平在  王俊玲 《沉积学报》2003,21(2):228-233
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大马岗现代嫩江沉积体为例,通过深挖探槽、探坑及野外密集采样的精细解剖,详细研究了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岩相、沉积微相、沉积层序及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马岗河流沉积体是一个由辫状河与曲流河沉积组成的复合沉积体,其下部以辫状河砾质坝沉积为主,上部则以低能量的曲流河沉积为主。在现代嫩江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共识别出16种岩相,即Gm,St1,St2,Ft,Ssd,Sh,Stcb,Shcs,Sw,Sm,Fw,Fm,Fsc1,Fsc2,Mm及Mpr,发育五种亚相、六种沉积微相,即曲流河的河漫滩沉积微相、决口扇微相、天然堤微相、点坝微相、辫状河的溢岸微相及心滩微相。这些沉积微相构成了大马岗沉积体内部垂向上三套不同的沉积层序:下部层序以砾石质沉积为主,为辫状河沉积形成;中部层序为一个完整的曲流河沉积层序,以曲流河点坝沙及溢岸漫滩泥沉积构成;上部沉积层序则为曲流河泛滥及决口沉积形成。通过沉积微相及沉积层序分析,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河流复合沉积模式,进一步丰富了河流沉积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章正军  丁俊 《云南地质》1994,13(4):362-370
南盘江盆地三叠纪,经历了早三叠世中、晚期的拉张、断陷和中三叠世拉丁期之后的挤压断隆。其间形成复杂多变的沉积古地理环境。通过对沉积盆地中发育的风暴沉积组合以及引起风暴流作用水动力特点的研究,将风暴岩分为:(1)回流型风暴岩;(2)搅动型风暴岩。根据沉积地质背景分析及对含有风暴岩剖面结构的研究提出沉积地质构造背景与风暴沉积作用模式,说明构造运动对风暴岩的成困类型和保存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3.
板块沉积学     
近二十几年来,板块构造理论极大地促进了现代沉积学的发展,使我们对沉积作用、沉积体系和沉积盆地形成机制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基于现代已知板块构造背景下沉积盆地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盆地分析模式使盆地分析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井且成为古板块再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特别是近年来,沉积学家越来越认识到板块构造对沉积作用控制的重要性,已有众多的研究是围绕着沉积学和板块构造相结合进行的,这已成为沉积学界热门的前沿课题,于是逐渐产生了一个以沉积作用同板块构造密切结合为研究特色的交叉学科——板块沉积学。这一提法尚未见国内外公开报道,虽然龚一鸣在其博士论文中使用这一概念,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对其做出深入讨论。中国地质大学刘本培和孟祥化教授1992年也开始招收板块沉积学方向的  相似文献   

4.
事件沉积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稀罕事件(rare events)的研究已经风靡地质学各个领域,沉积学领域也不例外。在此之前,沉积学家受均变论哲学的支配,过多地注意了沉积物(层)的韵律性和旋回性。稀罕事件的研究带来了新思想,扩大了沉积学家的视野。 1982年,Einsele和Seilacher主编的文集《Cyclic and Event stratification》问世。论文的作者们以海相沉积物(岩)为例,讨论了沉积层的旋回性记录与事件性记录的相互关系与区别。他们把沉积物(岩)区分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沿岸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特征和沉积过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林春明  李从先 《地质学报》1999,73(2):120-130
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以海平面升降旋回为主线,根据300口钻井,静力触探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探讨了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层序,沉积特征,控制沉积的主要地质作用及沉积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该区晚第四纪地层底界面为区域不整合面,是末次冰期海面下降时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王砚耕 《贵州地质》1993,10(4):265-271
本文论述了西南区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构成的沉积地壳,具有沉积岩发育、沉积作用活跃多样、沉积岩组合繁多、沉积模式典型、幕式沉积发育、海平面变化明显、古地理位置变化大等基本特征;根据控制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将西南区的沉积盆地分为与离散、会聚、转换(走滑)和混合背景有关的4大类盆地,然后再考虑盆地的地壳类型,所处板块构造位置和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等,进一步分为16种盆地类型。最后指出了当今沉积盆地分类和研究一些值得注意的重要问题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异重流沉积动力学过程及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指在汇水盆地水深足够条件下,由于携带大量沉积物颗粒,导致流体密度大于稳定环境水体的密度,流体受浮力影响小,沿盆地底部流动的高密度流体,在海水环境中形成异重流的临界沉积物密度为36~43 kg/m~3(体积浓度1.3%~1.7%)。异重流主要受洪水触发形成;从河口到汇水盆地经过回流区、深度有限流区、潜入区的演化,最终形成异重流;主要经历"早期沉积—侵蚀过路—晚期沉积"的沉降过程,在沉积近端以侵蚀充填沉积为主,远端以持续沉积为主;异重流的形成及其沉积主要受地形、气候、物源的控制,地形高差大、半干旱气候条件、丰富的细粒悬浮沉积物供给有利于异重流形成。异重流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受"源—汇"系统的控制,以流水成因交错层理、层内突变接触面或侵蚀接触面、碳质碎屑和植物碎片为区别于其他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典型沉积构造;沉积序列由沉积近端到沉积远端可能依次发育厚层序列、逆正粒序序列、薄层细粒序列。异重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丰富和完善深水重力流理论、探究古气候变化和古洪水作用规律、合理解释深水重力流沉积和砂体分布特征、指导深水常规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刘招君  王东坡 《地质学报》1992,66(4):327-338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岩石圈破裂后,玄武岩浆喷溢,在白垩纪,盆地经历了裂前成穹、拉张破裂、断陷、断陷转向坳陷、坳陷和萎缩等6个地质演化阶段(图10),盆地中充填了厚近万米的陆相沉积。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序列。早白垩世沙河子组至营城组时期,为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形成火山岩-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夹阵发型浊积岩)-沼泽相的序列;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时期,盆地为从断陷向坳陷转化阶段,形成冲泛平原-湖泊相为主的序列;早白垩世泉头组-晚白垩世嫩江组时期,盆地为坳陷活动阶段,形成了冲泛平原-三角洲-湖泊(夹稳定型浊积岩)相;而晚白垩世四方台组-明水组时期,盆地进入萎缩阶段,再度出现以冲泛平原-冲积扇及小型残存湖泊沉积为主的沉积序列。这一垂向上的沉积序列,充分显示出夭折大陆裂谷的沉积特征。有许多事实说明在盆地发展的坳陷阶段发生过两次大的湖侵,且与全球海平面上升同步,导致湖与海沟通。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东部沉积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沉积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德发  陈建文 《地球科学》1996,21(4):441-448
论述了中国东部沉积盆地在中,新生代各沉积时期的发育特征,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布,古气候特征,清楚地反映了各沉积盆地的沉积演化和全区范围内的沉积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并发育复杂且变迁迅速的众多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可划分为7类(大陆边缘裂谷类、岩浆弧类、弧前盆地类、边缘海盆地类、弧后前陆盆地类、边缘前陆盆地类、海沟-洋盆类)19型。沉积组合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各具特色。沉积盆地的演化经历了5次重大变革。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沉积盆地随新疆北部板块的拉张-俯冲-碰撞而产生、发展、消亡。  相似文献   

12.
构造沉积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造沉积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分支,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将大地构造与沉积作用相联系,把它们当作一个统一的体系来研究,则始于一百多年前。 美国学者James Hall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北部地质填图的基础上,于1859年提出了“地槽”的概念。Hall认为,地槽是伴随着沉积充填作用的拗槽,首次将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13.
南秦岭古生代沉积盆地沉积-构造事件与热水沉积成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处扬子板块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南秦岭古生代沉积裂陷盆地具地堑-地垒式特点,沉积建造属次稳定型。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发生的构造-岩浆活动颇具特点,沉积-构造事件对盆地演化及成矿起着重要作用,其与众多的(超)大型汞-锑、铅-锌、金矿关系密切。南秦岭热水沉积成矿方式主要以同生沉积-喷流方式,成矿物质来源于盆地下源深处,热水沉积作用是其主要成矿方式。热水沉积作用形成两大系列热水沉积岩:硅质岩-重晶石岩系列;钠长石岩-铁碳酸盐岩系列。铅-锌成矿与钠长石岩-铁碳酸盐岩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沉积学报》创刊二十年对中国沉积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异重流是一种与河口相连、密度大于周围水体(湖泊或海洋)沿水底流动的流体,通常在干热气候、少植被的地区洪水期产生,也是一种持续型浊流。综合资料表明,异重流在流动过程中流量振荡频繁,但整体表现为先增强、后衰减的特点。由异重流形成的沉积岩被称为异重岩,其识别标志包括其垂向上为复合韵律,交错层理和块状层理砂砾岩的交替出现,层面富含有机质和陆源植物碎屑以及内部冲刷面发育等。异重流沉积垂向叠加厚度达数十米,平面主要表现为以具有水道、舌状体和堤岸沉积单元的点物源富砂型或富泥型海(湖)底扇为特征。由于异重岩具备形成优质储层的良好条件,因而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可以作为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6.
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全新世沉积层序及沉积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二十多个钻孔资料,对南流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不同类型的沉积层序进行分类,研究了各层序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与现代南流江三角洲沉积相进行对比。并探讨了全新世南海江三角洲的发育与演化,提出了该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后期河流改造模式。讨论了南流江及华南地区三角洲与华北地区三角洲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三角洲类型转变的第三种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玲  任纪舜 《地质论评》2001,47(2):193-199
本文运用河流沉积学原理,以黑龙江省富裕县塔哈乡大马岗嫩江现代沉积露头为例,利用探槽,探坑及钻井获取的野外露头资料及室内各种微观分析测试资料,对嫩江下游现代河流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河流积积自上而下包括了两种河型沉积,底部是以砾石沉积为主的辫状河沉积,其砾石层厚>5米,横向上可追踪数百米,上部为一低能量曲流河点坝沉积,以中砾质细砂及粉砂沉积为主,底部无明显冲刷面,发育低角度槽状交错层理,同沉积变形层理及波状交错层理,向上过渡为天然堤的粉砂质泥与粉矿薄互层沉积及漫滩粉砂质泥沉积,其整体沉积特征是在一个辫状河泛滥平原上发育起来的低能源曲流河沉积,这一研究为地下复杂的河流相地层识 提供了一个新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戴玉皇  余大龙 《地下水》2012,34(5):140-142
开阳磷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滇黔断褶带黔中隆起区。研究区广泛沉积了一套数米厚的白云岩——碳酸盐岩帽,显示坪台特征。随后沉积大片黑色页岩,硅质页岩,有些地区则沉积页岩夹白云岩,这种硅、灰、泥的剖面结构,是浅海陆棚的沉积特征。在开阳-息烽一带属中-高能的海滩环境,沉积了灰绿色含海绿石粉砂岩及砂岩。  相似文献   

19.
宋章强  杜晓峰  徐伟  卢欢  陈丽祥 《地球科学》2020,45(10):3663-3676
陆源碎屑与湖相碳酸盐混合沉积在渤海海域古近系普遍发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基于90余口已钻井,结合地震、测井以及相关分析化验资料,以渤海海域古近系钻遇的混合沉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沉积特征与成因背景分析,建立了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渤海古近系混合沉积发育近岸混积扇、近岸混积滩坝、远岸混积滩坝3种沉积相、7种沉积亚相和14种沉积微相.近岸混积扇以发育混积沟道为典型特征,岩性为含生屑的砂砾岩或中粗砂岩,为陡坡扇三角洲环境短源水道废弃后与生物碎屑间歇性间互沉积;近岸混积滩坝,为近源搬运沉积的陆源碎屑与盆内碎屑之间的混合沉积,典型沉积特征为发育高陆源碎屑含量的各种粒屑滩或坝;远岸混积滩坝为典型的以富含生物碎屑为主的混合沉积,陆源碎屑含量低,一般为盆内低隆或孤立潜山之上原地生长生物与少量供给的陆源碎屑发生的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发育模式和规模受古气候与古水体环境、古构造与水动力、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古地貌条件等共同控制,其中古地貌特征起主导作用.混合沉积发育模式的建立,对混积型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是近年来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国内外学者基于地下储层、露头、现代沉积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不同学者往往持不同观点,在缺乏沉积过程与演化特征观察、分析的现状下,很难统一认识。基于此,本文选取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这一典型的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根据其水动力、水深、沉积物供给等数据,采用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软件(Delft3D)再现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生长与演化过程,并与现代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对比验证,建立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1)在浅水环境下,曲流河三角洲快速向湖生长,三角洲前缘持续向前延伸并快速平原化,具有典型的宽平原-窄前缘的特征。三角洲垂向沉积厚度较小,但底积-前积-顶积三层结构完整。(2)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发育数条同期活跃的高弯度分流河道,在平原近端,分流河道存在频繁的侧向迁移现象,可对先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侵蚀改造,形成串珠状点坝,经长期侧向迁移可形成大规模的长条宽带状分流河道复合体,分流河道对先期沉积体的长期改造使得大部分厚层砂体呈正韵律,导致先期河口坝保存程度较低;在前缘远端,由于堤岸不稳定,分流河道往往存在决口改道现象,废弃的水道缺乏砂质沉积物供给而成为高泥质充填水道,多条废弃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平原远端形成高泥质充填河网系统。(3)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平原分流河道在水体中的短程延伸,水道长约300m,由于水体较浅,河口处水流冲刷能力较强,水携沉积物多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缘堆积形成指状坝。由于分流河道建设性极强,水下分流河道往往频繁发生决口或侧向摆动,经多期复合,可形成多分叉复合体指状坝,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在废弃后往往被泥质充填。(4)受三角洲平原远端水道决口改道的控制,前缘多分叉指状复合坝沿岸线迁移,可形成大面积近等厚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