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一、引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拥有引进的各种型号浅层数字地震仪约300台,地矿部系统占48台。为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数据处理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各种型号仪器有不同的磁记录和记录格式,给处理工作造成麻烦。表1为国内常见浅层数字地震仪磁记录器及记录格式。本文论述国内常见的浅层数字地震仪磁带记录格式及数据解编。  相似文献   

2.
刘超常  郭伯强 《岩土工程师》1999,11(1):52-56,51
综合物探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深化广大用户的欢迎。本文介绍运用探地雷在客浅层地震仪对飞来峡右岸土坝裂缝进行综合物理探测的原理和方法,其探测成果为裂缝形成原因的分析及处理方法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浅层地震折射和反射联合勘探方法在京—沪高速公路沭河桥址区进行隐伏断层和层位划分探测试验。试验是在宽约300m的水面上进行的,采用ES-2401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五小二高”的工作方法,综合利用折射和反射波信息,提高地质推断解释的可靠性,探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热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地热资源禀赋良好,分布广泛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本文系统总结了国内取得的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成果:浅层地热能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分布,我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浅层地热能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9亿吨;干热岩远景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阐明了有代表性的水热型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和干热岩资源成藏模式。地热开发利用技术发展迅速,浅层地热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利用量逐年攀升,但在地热资源成藏模式研究、勘查开发及管理利用等方面仍有亟须突破的技术瓶颈和需要改进的环节。文章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地热发展战略路线,下一步应加强热源机理与控热构造研究,推进地热探测技术和开发利用示范,开展重点地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完善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体系,推动地热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重大工程建设选址,必须了解厂区及周围地质断层的活动性,它是评价工程抗震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地震反射层与地质层位关系,我们曾在北京市、定州市及邯郸市等地,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选址,用浅层地震反射法探测活断层,均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为评价工程抗震性能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地热资源调查是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基于皖江经济带以往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阐述研究区地热资源的分布特点、形成机理、种类及资源总量,分析总结研究区目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皖江经济带地热资源虽然丰富,但仅有部分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且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水热型地热资源以温热水、温水为主,总体品位不高; 浅层地热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广泛,开发利用技术成熟,适宜大力开发利用,但大部分未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建议采取梯级或循环利用措施提高利用效率,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资源; 突破现有模式,寻找高品位地热资源; 开展县级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 建设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平台。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段金平)8月30日至31日,国土资源部在天津召开全国浅层地热能与地热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指出,要强力推动浅层地热能开发,大力推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8.
周全 《物探与化探》1992,16(3):228-231
近年来,我们利用浅层数字地震仪进行了大量的桩基质量无损检测工作,所检测出来的质量问题均得到施工单位的认可或经过验证。本文特举两个实例并讨论几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地下水运动和水环境演化密切相关。为了给我国大规模地热资源绿色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浅层地热资源、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及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和典型开采技术。其中:浅层地热资源的开发模式分为土壤源热泵和地下水源热泵;中深层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模式主要有直接开采、采灌结合和单井循环;深部干热岩型地热资源通过水力压裂或化学刺激等储层改造技术,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结合报道实际案例,评述了地热资源开发对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潜在影响,包括地源热泵技术可能导致冷热堆积、水热开采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干热岩水力压裂可能诱发微地震事件,以及压裂液泄露可能造成化学污染等。针对地热开发对地下水土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有助于地热资源绿色开发的相应措施,包括提高回灌能力、采灌过程中保持水量平衡、保持换热效率与地下热量新平衡,及采用新型材料等。  相似文献   

10.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物化探研究中心多年从事浅层地震方法研究、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并提供工程地震检测技术服务。我们研制开发的浅层地震硬软件产品已被国内许多系统(水电、有色、建材、铁道、公路、地矿、地震局和核工业等)的单位采用,一些服务项目深受用户好评,并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软硬件产品及服务项目如下:1.定点地震仪技术升级、功能增强 此项内容为借用定点地震仪中不容易出故障的单元电路,将我们研制的浮点模块与之有机结合,构成操作方便、故障率低、性能价格比极高的浮点地震仪。该技术适用于所有定点地震仪(进口ES-12…  相似文献   

11.
微型检波一体化三分量地震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一种微型便携式地震仪的设计思路,该仪器具有本安防爆,重量轻、低功耗、高精度、高采样率等特点,内置三分量检波器,采集数据原位数字化且原位存储,能极大限度地抵抗外界干扰,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实现了地震勘探检波一体化的理想采集条件。该仪器适用于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高精度浅层多波勘探,如岩土体强度的原位测试、残余煤厚探测与工程检测等。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仪器应用范围广阔。   相似文献   

12.
张世洪 《物探与化探》1989,13(5):391-391
我国工程地震勘探已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80年代初,随着信号增强型浅层地震仪的出现,我国的工程地震科技取得了显著进展。浅层横波反射、城市工程勘察以及农药中的浅层地震测量技术已先后开发并得到应用,开始在我国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贵来  梅汝吾 《铀矿地质》1999,15(6):372-373
1 系统简介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物化探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从事浅层地震方法研究、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开发及工程地震检测技术服务,并根据工程市场的需要及一些特殊要求,开发合适的产品。CSA综合工程勘探与检测系统即融多年改造维修地震仪的经验,汲取国内外地震仪及检测仪之特点开发设计的新一代产品。现将本系统功能、特点、技术指标及用途分别简介如下:1.1 功能本系统具有瞬态瑞利面波、高密度高分辨率地震影像、浅层地震勘探、地脉动测试及工程质量检测等功能。所有功能均有较好的处理软件支持,并能及时得到最新版本升级。1…  相似文献   

14.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相似文献   

15.
针对活动断层探测中需要深浅兼顾的技术难点,通过浅层地震纵/横波反射联合勘探的应用,取得良好的勘探效果。该方法确定的断层经钻探验证是可靠的。文中阐述了其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和叠加剖面解释的关键技术和参数选取等技术细节。工程实践证实,本文所述的地球物理勘探组合方法在活断层探测中是有效、可靠的,可有效查明活动断层在隐伏区的平面位置及空间展布情况,为城镇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广泛,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针对中国不同类型的地热资源,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别对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资源进行了潜力评估,并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我国地热资源量相对较为丰富,出露温泉2 334处,地热开采井5 818眼。水热型地热资源量折合标准煤12 500亿吨,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18.65亿吨;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每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7亿吨;干热岩远景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吨。目前我国地热资源每年利用量折合标准煤0.21亿吨,其中水热型地热资源开采率仅为0.2%,浅层地热能开采率仅为2.3%,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科学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每年可节煤10亿吨,其中336个地级以上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高效利用每年可节煤2.5亿吨;地下热水资源高效利用每年可节煤7.5亿吨,地热资源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雾霾。  相似文献   

17.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新型可再生绿色能源,具有清洁环保、储量巨大和稳定可靠的特点。关中盆地东部属于渭河下游,紧邻陕西省会西安,浅层地热能资源赋存条件良好,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本文对关中盆地东部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内地热能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认知度较低、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和管理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提出在远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应采取加大浅层地热能资源推广力度、规范地热资源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和加强宣传提高社会认知度等措施,提高关中盆地东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缓解关中盆地冬季雾霾问题,促进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年宗元 《物探与化探》1993,17(6):401-413
在地质工作调整结构、转换机制过程中,1992年我国固体矿产地球物理工作压缩,航空地球物理工作量减少。但以地震为主的油气地球物理工作量保持近几年水平并略有增长,水文、工程、环境地球物理工作持续发展。1992年我国勘查地球物理取得了较多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出了一批新的地球物理仪器,其中包括高采样率浅层数字地震仪、地下管线探测仪、轻便遥测多道地震仪、工程质量检测仪、高分辨率中子俘获γ能谱测井仪等。航空磁力水平梯度系统投入使用。形成了一批新的功能较强的地震、测井、电法及重磁资料处理解释系统或工作站。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加强,地学层析成象理论和应用发展迅速,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扩大应用,分形及混沌理论在勘查地球物理中的应用也在起步。深部地壳调查及油气勘查领域地球物理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9.
高霞  张永旺  魏文博 《地球科学》2007,32(4):540-544
全长3478m的平潭海峡大桥是一大型桥梁工程, 桥位自然条件恶劣,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为了克服浅层水域常见的电火花震源激发频率高、能量衰减快、探测深度浅等不足, 采用工程地震仪和振动冲击震源在海上开展地震反射波勘探工作, 结合地质钻探工作, 查明了桥址区的地层岩性分布、地质构造等工程地质问题, 为桥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工程应用表明: 在地球物理条件不利的情况下, 获得了较清晰的地震反射波, 其有效波主频为200Hz左右, 是水域工程地震勘探经济环保、简单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广西地热资源分布广泛,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低碳可再生清洁能源。目前,针对广西地热资源赋存规律、分布特征和资源潜力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地热资源的综合性开发和利用。【研究方法】本文基于“十二五”以来广西浅层地温、水热型和干热型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最新成果,对广西壳幔圈层结构、现今地温场特征和地热资源分布规律进行系统性分析;采用不同的资源量估算方法,分别对浅层地热能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广西地热资源丰富,发育明显的赋存规律和分区分带性特征。其中,广西浅层地热能资源和水热型地热资源均以直接利用为主要开发方式,13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总热容量为1.23×1015k J/℃,年可开采利用资源量为1.36×1012kJ/a,折合标准煤1.67×108t;广西现有温(热)泉出露点24处,地热开采井28口,地热能资源总量为2.56×1017kJ,折合标准煤87.58×108t;地热流体年可采热量为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