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星体光谱中有大量的吸收线,它们或者生于与类星体本身有联系的气体云,或者产生于类星体和观测者的吸收系统。因此,类星体吸收线是强有力的宇宙探针。对类星体吸收线的研究将不助于我们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本文介绍了类星体吸收线的性质并评述了近年来一吸收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类星体光谱中有大量的吸收线 ,它们或者产生于与类星体本身有联系的气体云 ,或者产生于类星体和观测者之间的吸收系统。因此 ,类星体吸收线是强有力的宇宙探针。对类星体吸收线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本文介绍了类星体吸收线的性质并评述了近年来类星体吸收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类星体成团随红移的变化。利用Hewitt-Burbidge类星体星表和寻找类星体对的统计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类星体成团主要是由于小红移类星体的贡献,大红移类星体没有成团分布的证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红移类星体在成团分布上的区别并不是由于样品的绝对光度不同而引起的选择效应,而是反映了类星体团随宇宙时间变化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类星体空间成团分布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光学巡天样品和类星体星表被认真地进行了空间分布特性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高的统计置信度水平上,类星体至少在低红移(Z<2)和小尺度(<10Mpc)上是成团分布的。并有证据表明类星体成团特性有随着红移演化的趋向,也可能与类星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类星体是遥远的星系核以及类星体跟活动星系,正常星系形成一个活动程度的明显序列等方面,评述了类星体和星系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否意味着类星体和星系有演化上的联系,还有待从观测和理论上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从六十年代初发现类星体以来,关于类星体的红移性质一直存在着两种看法。持宇宙学观点的人认为:类星体的红移是由于类星体的距离十分遥远,因而以极大的速度离去所造成的;而持非宇宙学观点的人则认为:类星体与较近的星系有物理上的联系,它们的红移与距离无关。尽管红移的宇宙  相似文献   

7.
类星体哈勃图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类星体红移的本质,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寻找类星体的哈勃图.我们曾用平均视星等方法作出了类星体的哈勃图.本文分析了它与通常的“标准烛光”分类法所找出的类星体哈勃图间的关系,通过与[6][7]中所给出哈勃关系的比较,结果表明:用平均视星等方法寻找类星体的哈勃图与标准烛光分类方法是等效的.  相似文献   

8.
简说类星体     
简说类星体自从1963年类星体被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试图揭开这些位于宇宙外层空间的强光源如何产生这样大能量的秘密。多少年来,类星体一直未被觉察,在天空中,它们就是一些昏暗的星体,没有人对它们产生过怀疑。然而,在40年代,从事无线电研究的科学家发现一...  相似文献   

9.
光变是活动星系统的共同特征,光变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人类探索活动星系核物理的有力手段,综述了类星体样本光变的研究现状,对样本的光变比例,光变类星体的平均光变幅,光变时间尺度,光变幅与类星体物理参量的相关情况,类星体样本光变和其它活动星系核样本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评述,并评述了样本光变的星暴模型,微透镜模型,吸积盘模型三种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高频射电源与低频射电源相比,前者中的类星体比例更大。3CR低频射电源(S178MHz>9Jy)中有17.8%是类星体,而在2.7GHz亮射电源样本中(S2.7GHz≥2.0Jy),有35.6%是类星体。更有趣的是,518个5GHz亮射电源中(S5GHz≥1.0Jy),至少有291个(≥56%)是类星体。因此,我们认为高频亮射电源的证认是发现类星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一眼看去就会忽视我们曾提到,类星体的最早发现者是格林斯坦和欧克,他们早在1960年,也就是类星体正式发现之前3年就拍下了类星体的光谱。但是,由于类星体在外形上和恒星没有任何区别,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它会是星系一类的天体。类星体发现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它是河外天体,而且那么亮,就应该和河外星系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天文学家们动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去拍摄类星体的像,令人失望的是,无论露光时间多么长,拍下来的总是一个点像。因此,类星体本身有没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就相信类星体处于星系的中央,我们的研究试图证实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类星体处在什么类型的星系中?它是在旋涡星系还是在椭圆星系中?当然,一种全新类型的星系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塞佛特星系核是在旋涡星系中,而射电星系是椭圆星系。 (2)类星体是否影响所在星系的特性? (3)所在星系是否影响类星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光学选射电噪类星体的射电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江华  袁启荣 《天文学报》1998,39(4):430-437
对类星体进行多波段的观测和研究,是了解类星体本质的一个重要途径.LBQS类星体是目前公认较为完备的一个光学选类星体样本,利用此样本与最新的485GHz全天射电源表进行了交叉证认,共找到了34个类星体的对应射电源.计算证明,这34个类星体都是射电噪的类星体.所得研究结果表明,射电噪类星体的射电光度与光学光度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导光学选类星体样本的光变研究结果。利用CCD 测光资料,本文研究中等亮类星体样本的长期光变行为。结果表明,大约40 % 的光学选类星体在18 年的研究期间内有光变;变光类星体的光变同光度负相关,即愈亮的类星体的光变愈小;光变同红移也可能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Savage-Bolton的两个5°×5°天区的光学类星体巡天为样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成线排列的类星体数目,并与由Monte Carlo方法产生的随机样品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类星体成线排列现象至少在这组样品中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A.Hewitt和G.Burbidge1987年出版的类星体第三总表,按射电、X、光学和紫外超选类星体分别进行了星等、红移分布的统计分析。其结果随坐标系的选取和天区的划分而不同,造成这个结果的可能原因是所划分的天区之间的巡天几率不等而引起。从这个角度出发,天球上还有大量类星体未被发现,从银河系东西半球的各种类星体的红移分布函数的一致性来看,是支持类星体空间分布是均匀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0年版Veron类星体星表和NVSS巡天数据进行交叉证认,得到了301颗新发现有射电辐射的类星体,计算了射电类星体的射电谱指数、射电光度、偏振度等物理量并进行了统计分析,讨论了射电类星体所理比例随红移和绝对星等的分布,以及夺度随红移的演化关系。结果发现,强射电类星体在所有类星体中所占的比例F(RLQ)随着MB的增加而增大,随红移的演化是z=0.0到z=0.8逐渐上升,在z=1.5附近开  相似文献   

18.
在此工作中,分析了一个类星体样本的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两类红移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要结论:a)反常吸收线红移的主要部分是宇宙学红移;b)吸收体相对于类星体的运动是弱的;c)结果表明产生这些反常吸收线红移的吸收体位于类星体寄主星系或者类星体内部并且朝着类星体运动。  相似文献   

19.
对天区0112-35的UKST物端棱镜底片上的11个类星体候选者进行了光谱观测,证实为类星体,给出了它们的红移值、证认图及光谱图。11个类星体中有6个属于角距小于4角分的3对类星体;1个类星体-星系对。  相似文献   

20.
类星体的横向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横向运动在红移中所起的作用,前人已经指出,本文进一步论证了按照相对论多普勒公式,无论角速度多大,天体的横向运动速度都不会超过光速.然后从包括横向多普勒效应在内的相对论多普勒公式及哈勃关系出发计算了观测到的类星体自行所相应的横向运动速度及距离.结果,类星体距离缩小到几个 Mpc 量级,视向速度减到10~2km/s 量级,而横向速度接近光速,相应地类星体线度与星系核相当(~0.2kpc).此外,假设与星系成协的类星体的超额红移是横向运动引起的,计算了它们可能的自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