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在霞 《地质论评》1958,18(5):封三
太行山的构造问题及其东西麓的矿产多年来历经中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普遍都认为太行山是一个背斜。它的成因系受到来自西北—东南方向的侧压力,它使太行褶皱成为背斜,且由于压力不平衡而造成的背斜和向斜,均不对称。此论点突出的表现在侯德封、立严岩(日本地质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2.
从收集整理资料入手,利用地质力学观点,阐述了舒兰街煤矿的构造型式与构造特征,即构造型式为一入字型构造,主要特征是分支断裂越靠近主干断裂落差越大,远离主干断层落差逐渐变小直至尖灭,断层也都为压扭性高角度正断层,断层面(带)断层泥发育,有糜棱岩化、硅化现象,紧闭程度高,具有隔水性。  相似文献   

3.
河北境内太行山东麓分布一系列岩溶大泉,从南向北有:黑龙洞、白龙洞、东风湖、百泉、达活、石鼓、威州、涞源等泉。它们各自都有自己补给、径流、排泄区,构成独立封闭水文地质单元或泉域。大泉集中排泄泉域内岩溶水,一般都在每秒1个流量以  相似文献   

4.
5.
云南宁蒗地区菱形构造格局及其联合构造型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哀地区位于杨子准地台西缘;区域上属南北向川西一藏东构造带,其东为南北向康滇地轴,西为近南北向三江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反映了基底和盖层由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系组成的区域菱形构造格局,宁蓑地区基本菱形构造格局实属其有机组成部分。因各菱形构造的边界条件及应力状态不同,在研究区内形成了各型联合构造。宁蒗东南区发育宁南菱形构造及其所决定的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宁南反凸双弧联合构造东弧带追踪基底南北向构造所形成的包都——波罗弧形断裂.是本区重要的喜山期主于控岩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6.
7.
乐光禹 《地质论评》1959,19(6):256-258
一、前言太行山屹立在华北平原的西面,北起北京西山,南到黄河北岸。山脉大致沿北北东方向延长,北段转成北东东方向,南段转成南西西方向,约略成一”S”形。太行山的地质构造和矿产(特别是山麓的煤田),历来引起地质学者们的注意。几年来,  相似文献   

8.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桐柏山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00km和宽约40km的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HP),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构造上,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相似文献   

9.
皖南地区存在的反转式,堆叠式,叠瓦式以及后拉式四种基本的控煤伸展构造型式,是早中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解体以及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裂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一种模拟构造型式的新技术——全息术,着重讨论了用全息干涉测量的技术模拟褶皱构造的方法和原理,并通过雁行式、涡轮状和歹字型褶皱构造的模拟,说明全息术在模拟地质构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太行山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中部太行山带晚中生代时曾有过强烈的火山-深成岩浆活动。本文拟通过对它们原始面貌及演化的分析来探讨当时的构造环境以及它与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岩浆活动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乐光禹 《地质论评》1958,18(6):428-432
一、引言本文所谓太行山北段,是指河北省西部唐县到房山一带。讨论的区域包括唐县、完县、满城、易县、洡水和房山等县的各一部分。这一区域在地理上是太行山?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在地质上应属山西地台而临近河淮地台和燕山准地槽。搞清太行山边缘的地质  相似文献   

15.
张用夏 《地质论评》1984,30(5):437-445
华南地区地质构造以出现各种方向的褶皱弧、花岗岩弧、环形构造及广布的火山岩为特征。探讨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对于认识华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板内构造型式及矿产予测是很有益的。作者在解释滇黔桂地区航磁资料时曾指出,褶皱弧是相邻地区基底上拱并向四周引导的水平侧压力形成的。川东南弧、八面山弧、黔东弧及广西弧围绕在雪峰拱起西北侧及南侧,它们是雪峰拱起上升时形成的外围构造。七十年代初,地震剖面证实了构成川东南弧的各条高背斜均上  相似文献   

16.
关于岩石圈构造应力场的起因问题,近三十年来,一直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过去的大地构造学说,如收缩说、扩张说、脉动说、对流说、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说等等均未能完满地解释岩石圈内构造运动的起因.六十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把由霍姆斯(Holmes)1944年早提出的地幔热对流说加以发挥,认为位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在地幔热对流作用下不断地移动、增生或消亡,似乎这是引起岩石圈内构造应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根据地质及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资料综合分析,太行山北段燕山期花岗岩成因类型为壳幔混源的Ⅰ型花岗岩。区内成矿作用与该类花岗岩关系密切,具体表现在矿床(点)与岩体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具有同源性和深源性以及岩体内Cu、Pb、Zn、Mo、Au、Ag元素丰度值较高等特点。矿化类型或成矿系列严格受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岩浆活动性质等因素控制,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部分熔融作用使下地壳物质形成熔浆的同时,还可以使下地壳中的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并富集在熔浆中,然后与深部上来的富含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一起混合形成壳幔混源的含矿母岩浆。因此,区内燕山期Ⅰ型花岗岩应该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提供者。并进一步指出软流圈物质大规模上涌是导致本区Ⅰ型花岗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系统的地貌计量指标分析有助于理解造山带新构造活动特征与地貌演化.太行山地处中国第二、三地形阶梯的边界,具有重要的构造地貌意义.基于ASTER GDEM地形数据,对太行山按流域进行了面积高程积分、河长坡降指标(SL)和Hack剖面等地貌计量指标的分析,结合地层、构造等资料,探讨了太行山构造地貌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分析的...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