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大中型以上规模企业2000-2008年的R&D活动相关数据,对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相关指标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经费和R&D人员投入对产出均有明显影响,但R&D经费投入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更为明显,其弹性系数为0.835.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R&D投入产出效益的对策建议,如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升R&D人员投入层次,提高专利产出转化为产值的效率等.  相似文献   

2.
世界R&D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研发全球化的背景下兴起的一门新型产业。从产业活动内容来看,R&D产业包括自主性研发、外部性研发和研发服务活动三大类。从产业价值构成来看,当前的研发产业以非合同式研发产出活动为主导,但未来研发产业的价值构成将以合同研发活动为主导,其次为专业性的研发服务活动,效率较低而成本偏高的自主性研发活动的市场份额将不断萎缩。当今世界R&D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世界R&D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总的来说,世界R&D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内部关联日益紧密、密集度迅速增大、研发领域不断更新、环境的影响更加突出等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尤其是R&D投资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对传统跨国公司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R&D投资的发展历程、空间演变和空间特征。研究验证了企业的资源观在解释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中的适用性,并提出中国应抓住跨国公司调整R&D投资空间布局的有利时机,尽快制定政策吸引和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跨国公司的R&D活动日益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对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这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的区位选择问题、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空间组织问题和跨国公司海外R&D活动的技术溢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R&D投入的区位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对中国R&D投入的区位模式的实证检验,从投入一产出绩效的角度认为集中投入的区位模式具有较强的适宜性。利用聚类分析技术,按照R&D的投入强度和及其对经济的带动效应、科技化效应、产业化效应将中国各省区划分为6类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科技化模式和产业化模式。其中前者适合于技术存置较高的少数地区,而后者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R&D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地域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确定R&D产业发展指数和潜力指数的基础上,对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讨。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显著,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以将中国R&D产业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为发达型、较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4类。  相似文献   

7.
美国外资R&D的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美国境内的715家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发现美国的外资R&D机构高度集中在三类地区;一是以硅谷和研究三角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园区,二是纽约等经济中心城市,三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专业化工业城市。不同地区的外资R&D机构的行业结构与当地的优势行业完全一致,如硅谷的外资R&D机构主要是从事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底特律的外资R&D全部是从事汽车工业或与之有关技术的研发,纽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外资R&D机构所从事的行业则呈现与各城市优势行业一致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跨国R&D投资机制与研发资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从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战略出发,通过重新审视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基本理论框架,对跨国R&D投资的形成阶段、动因、模式和区位选择及与研发资源的关系作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进一步吸引海外R&D投资的几点启示,以期为利用外资外资提高我国综合技术创新能力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跨国公司R&D的全球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总结当前跨国公司R&D全球化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其行业特征和区格局。发现不同国家的海外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支出的行业结构大不一样,如美国以医药和汽车工业为主,而德国以化学工业为主;另外发现R&D的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技术强度没有直接关系。R&D的流入/流出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发达国家之间,  相似文献   

10.
以54个国家为研究对象,测算1992—2017年各国环境效率及差异,探究劳动力、资金、人力资本等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对环境效率的影响,探寻各个影响因素对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及要素流入国和流出国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各国环境效率均值呈现波动式增长,高、中、低收入国家存在显著差异。(2)环境效率的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下降,不同收入水平国家间差异较小,高收入国家的组内差距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3)高收入国家的资金流动是影响环境效率的主要因素,中收入国家中商品贸易的影响显著,低收入国家的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流动、商品贸易影响较为明显。(4)在流入国和流出国中,劳动力、资金、人力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对环境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多空间尺度下知识溢出对中国研发活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多空间尺度下的知识溢出机制框架基础上,将研发过程分解为知识创造和知识商业化2个阶段,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知识溢出对中国省际研发活动效率的影响.整体上,中国研发活动效率呈逐年提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东高、中快、西低"的发展态势;各阶段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沿海地区知识创造效率高、知识商业化效率低,...  相似文献   

12.
2000年以来,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从一个提供低技术含量服务的供应方,逐步升级为一个提供高技术含量研发服务的供应方,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探究。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出口的策源地,同时在研发服务业方面也日益专业化。本文以全球价值链的相关理论为支撑,以班加罗尔作为研究案例,在对该城市从软件外包到研发服务业兴起的发展轨迹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推动班加罗尔服务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归结为高素质低成本人才的供应、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的转变、本土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海外人脉网络的充分利用四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实质是RD资源的全球配置与RD功能的空间扩张,它有着深刻的地理意义与充分的空间表现,因此引起了地理学家的热烈讨论。通过全国范围内外资RD活动的统计调查及对近百家机构的深度访谈,在对已有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分别以区域、省份及城市为基地地域单元,系统考察了外资在华RD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外资RD机构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地区差距非常大,形成了三大明显的地理集中区,且高度聚集在少数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行业上的空间差异也十分显著,不同行业的外资RD区位重点不同,不同母国外资RD的行业空间分布也存在差异。其空间变动则呈现出区域范围不断拓展、核心区域向长三角地区集中以及"R"高度集中而"D"趋向分散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承云 《地理学报》2010,65(4):387-396
利用统计数据考察日本国内3302家R&D企业的空间分布和集聚现象,发现日本的R&D企业高度集中在三大都市:东京都、大阪府和名古屋市;东京都的R&D企业多属于接近公司总部型,名古屋市的R&D企业则多属于接近工厂型,大阪府的R&D企业则介于总部型+工厂型之间。三大都市的研发产业结构与当地的优势行业基本一致。本文结合美、欧、日等国家关于产业集聚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概括总结了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时空过程、驱动力量和影响因素。经济发展周期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在日本研发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政策尤其是政府在营建产学合作网络以及区域创新环境方面,极大地激励了日本研发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以大型企业为代表的企业研发机构成为近年来日本研发产业集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日本、韩国在华研发投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韩在华研发投资动机、区位选择与在华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日本在华研发投资动机由早期的生产支撑型向复合型(资源寻求+战略驱动+技术换市场型)过渡.韩国企业在华研发投资动机则偏重市场导向型+政策引致型.日本企业重视和中国高校合作的研发模式;韩国企业则与我国本土企业联合研发形式较多.在空间分布上两国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高度聚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地区.韩国在华研发机构呈点状布局、尚处于初级阶段,日本在华研发投资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研发机构分布于中国主要大中城市.此外,与制造业直接投资不同,两国在华研发投资并没有出现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不满足于仅在国内研发,而是通过跨国并购、建立国际技术联盟以及设立海外研究机构等多种形式将研发活动扩展到海外。论文采用2016—2018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问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跨境合作研发、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这3种研发国际化行为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并将企业的社会嵌入性和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研发国际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中资企业更倾向于向拥有高密度研发能力、汇集全球创新资源与人才、语言沟通障碍较小的发达经济体进行研发投资。其次,跨国并购与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与企业创新存在显著正相关;相较于单一研发国际化行为,多元化行为对企业产生创新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最后,中资企业研发国际化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力受到其在东道国本地的社会嵌入性以及自身吸收能力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17.
排放强度目标下中国最优研发及经济增长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永彬  王铮 《地理研究》2014,33(8):1406-1416
以研发投资为减排手段,在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框架下构建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最优控制模型,并针对中国2009年提出的排放强度目标“2020年排放强度降低到2005年的40%~45%”,研究了同时满足减排目标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下的最优研发投资路径以及经济平稳增长路线。模拟发现: 前轻后重的研发投资路径有利于最大化社会成员的效用,而为了完成减排目标,中国需从2014年开始大幅提高研发投资到2.85%,随后每年都要保持在3%的水平;受此影响,经济平稳增长速度在2014年出现明显回落;排放强度路径呈现从缓慢下降到迅速下降而后降速趋缓的走势;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在2014年继一个小高峰后出现短暂的下调。  相似文献   

18.
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对R&D经费投入总量及强度、R&D经费的支出结构与来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与先进地区或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之间,R&D经费投入与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中部六省R&D经费投入不足,强度偏低;对原始创新重视程度不够,R&D经费支出在科研机构与高校所占的比例以及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所占的比例偏低;政府对R&D活动支持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9.
欧盟是世界上R&D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对跨国公司R&D投资竞争最为激烈的地区。近年来,欧盟各国普遍采取了吸引外国R&D投资的政策措施,主要集中于促进与R&D有关的直接投资政策、采取R&D激励措施和引进科技精英人才3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本国吸引R&D直接投资的综合政策是欧盟从R&D全球化中受益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开放条件下,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得益于本土创新主体的驱动,也离不开区域外部创新资源的参与。在跨国公司大规模海外研发投资的推动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互动关系。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基于研发全球化的背景,首先从演化视角出发,探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演化,分析不同演化阶段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的互动关系;其次根据二者的互动意图和要素,研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机构与东道国区域创新体系互动的形成机制;最后以微软为典型案例,剖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与我国本土创新主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