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破坏烃量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演化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特别是晚加里东构造运动造成了志留系油藏的严重破坏.早期成藏规模及后期破坏烃量的大小是关系志留系油气勘探前景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体积法,在确定志留系沥青砂岩有效厚度及原油演化为沥青的恢复系数后,计算了形成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古油藏破坏烃量(86.30×108t).有效沥青砂岩厚度主要采用岩心观察、物性测定、含油包裹体颗粒指数(GOI)及定量颗粒荧光(QGF)指数等方法,通过对沥青砂岩中的"黑砂"与"白砂"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白砂"没有油气进入或进入的油气量很少;在大量志留系不同源原油、沥青物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假定原油形成沥青过程中非烃和沥青质不变的原则,获得了原油形成沥青的恢复系数.计算结果更科学和接近实际,比前人计算结果量小,预示志留系具有更大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自塔河油田发现以来,关于主力烃源岩是寒武系还是中上奥陶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英买2和塔东2井原油作为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端元,对比分析了塔北轮南与哈德地区原油、沥青吸附烃和沥青包裹体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其三环萜烷C_(21)/C_(23)比值小于1,指示其与上奥陶统烃源岩有关,而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中饱和烃中甾烷C_(28)/(C_(27)+C_(28)+C_(29))比值大于25,指示其与寒武系烃源岩有关.但塔北原油该比值小于25,具有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表明塔里木盆地原油来源具有复杂性.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藏原油组分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塔北(含塔河油田)、塔中等油藏原油主要处于以英买2和塔东2原油为端元构成的二元混合区间内,指示了塔北和塔中原油呈现出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成原油发生混合后的特征,从塔北南坡向塔中北坡方向寒武系烃源岩贡献逐渐增加.在钻井地层、沉积相资料约束下,以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重新编制了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烃源岩空间展布,指出优质烃源岩空间上主要位于盆地斜坡带,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水进过程中最大海泛面.受盆地构造格局迁移演化影响,不同区域烃源岩的叠置不同.盆地原始沉积结构和后期改造过程共同控制了油气分布,塔中北围斜区-顺托-古城地区长期临近斜坡区,必将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3.
英买力地区复合潜山的地层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英买力地区复合潜山构造非常复杂,采用地震相与地震多属性聚类分析技术时潜山不同岩性进行了识别和有效区分,明确了白垩系下伏地层的分布范围和意义,特别是侏罗系的分布直接导致潜山油气的漏失.同时利用地震多属性聚类方法对复合潜山储层发育进行预测,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上寒武统白云岩潜山、英买7以北下奥陶统灰质云岩潜山以及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沥青砂岩段.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白云凹陷东部目前已获得多个商业性油气发现,但是该地区油气分布较复杂,油气聚集规律仍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基于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分析资料,对白云凹陷东部A井区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裂、不整合面和砂岩输导层三类输导体.断开层位多,长期活动的Ⅰ类断裂为油源断裂,垂向上深部主要起输导油气作用,而浅部垂向和侧向封闭性较好,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断开层位少,活动时期短的Ⅱ类断裂主要起封堵油气的作用.砂岩输导层主要为ZJ2段和ZJ3段砂体,输导能力强;而珠海组砂体的区域输导能力较差.T70不整合面主要为削超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靠近洼陷的平行不整合面上、下分别为渗透性的砂岩和灰岩岩层,为油气输导层,东部隆起区的削超不整合则有利于油气聚集.分析得出:沟通白云主洼烃源岩的3号断层系发育的断面脊、ZJ2段和ZJ3段砂岩构造脊以及自西向东发育的不整合构造脊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为区域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三种输导体组合形成的复合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研究区的油气运移聚集规律:断裂与砂体组成的断-砂复合输导体系表现为断-砂耦合输导、油气近源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层位为ZJ2段;而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网状输导体系则表现为断-砂-不整合-构造脊复合输导、油气远源多层系成藏模式,油气纵向上具有多层系成藏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源外斜坡区油气成藏模式及输导通道构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和油气分布与断砂配置输导通道之间关系实例研究,对源外斜坡区断砂配置输导通道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源外斜坡区断砂配置输导通道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1)断砂配置输导通道类型控制着源外斜坡区油气聚集层位,同层断砂配置输导通道油气在同一层位,而跨层断砂配置输导通道油气多层聚集分布;(2)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路径分布控制着源外斜坡区油气聚集有利分布区,距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路径距离小于油气聚集所需的距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路径的最大距离区域应是源外斜坡区油气聚集有利分布区;(3)断砂配置运聚油气耦合部位应是源外斜坡区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砂配置圈闭位于断砂配置输导油气路径上或附近,有利于捕获油气聚集成藏,应是源外斜坡区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
如何通过地球物理资料圈划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是残留盆地油气研究中重要的方法技术之一.本文以大港地区为例介绍了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岩石物性分析,利用正演与反演方法,求取本区的重力基底(对应本区新生界底界)和磁性基底(对应本区太古界顶界)埋深,进而计算前新生界残余厚度,讨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特点,并预测了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认为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分布具有“东西分带”的特点,残余厚度增厚带大多沿NE方向展布,表明后期来自NW-SE向的挤压应力对其分布有一定影响;埕宁隆起与歧口凹陷的结合部位是本区前新生界残余厚度最大的地区,存在由南向北的逆掩断裂构造,有利于前新生代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因机理与模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渤海湾盆地是我国隐蔽油气藏分布的重要地区, 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胜利探区勘探的重点和储量增长、勘探挖潜的主要领域, 但近几年的勘探实践发现, 岩性油藏的含油气性变化大、成因机理还认识不清. 在对济阳坳陷123个典型砂岩透镜体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典型透镜体的详细剖析和核磁共振物理模拟实验的结果综合研究后发现: 砂岩透镜体形成时的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围岩生排烃条件、砂体储集条件是成藏的主控因素. 砂岩透镜体能否成藏, 取决于围岩(源岩)与砂岩体之间的毛细管压力差和烃浓度梯度产生的扩散作用力和膨胀力的动力与流体向外渗滤遇到的阻力的是否达到平衡. 围岩生排烃条件由差到好、砂体储集条件由差到好、砂体的沉积环境从不利到有利, 当三方面均满足一定的条件时, 圈闭内才具有成藏的条件, 三方面条件均较好时, 圈闭含油气性好. 文中对济阳坳陷新近系沙三下亚段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分布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环哈拉哈塘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哈拉哈塘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含油气系统,但是各地区油气的性质与分布差异很大.研究认为已发现的原油和天然气均主要来自于O2 3烃源岩.油气性质的差异主要受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综合研究认为环哈拉哈塘凹陷油气藏主要经历了三期重要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寒武系烃源岩,原生古油藏中的烃类遭受强烈降解,目前在塔北隆起高部位形成大量残余干沥青;晚海西期,满加尔凹陷内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并在塔北隆起高部位聚集成藏,在海西期末期因遭受生物降解变成稠油;燕山-喜山期,哈拉哈塘凹陷南部及其以南的满加尔凹陷边缘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进入大量生液态烃阶段,生成的油气聚集在印支-燕山期之前形成的圈闭中,其中部分地区稠油遭到不同程度的稀释,或者受到强烈的气侵,导致原油出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断裂发育区泥岩盖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对泥岩盖层破坏程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裂对泥岩盖层的破坏程度与其上下油气分布关系,确定出了泥岩盖层封油气所需的最大破坏程度.通过比较断裂对泥岩盖层破坏程度与其封油气所需最大破坏程度的相对大小,建立了一套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断裂发育区泥岩盖层封油气区的方法,并将其应用渤海湾盆地冀中凹陷留楚地区断裂破坏东一、二段泥岩盖层封油气区的预测中,结果表明:留楚地区断裂破坏东一、二段泥岩盖层封油气区主要分布在留楚地区东部、西部中部和北部地区.东一、二段泥岩盖层非封油气区则主要分布在北部留楚背斜核部、西南广大地区和西北局部地区,与目前留楚地区其下东二、三段和其上馆陶组已发现油气仅分布在非封闭区相吻合,表明利用地震资料预测断裂发育区泥岩盖层封油气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从原始地震资料分析入手,利用研究区波阻抗、道积分、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等多种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方法及AVO油气检测技术,并结合沉积相和区域地质资料,对北黄海中部坳陷A构造的储盖层分布、含油气性等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认为研究区A构造中新生带地层纵向上主要有两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且构造中部和翼部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碳酸盐岩是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来源 ,同时也有大面积、高幅度的圈闭 ,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有三种基本的油气聚集模式 ,即隆起高部位潜山型、隆起倾没部位内幕构造型和隆起边缘断垒型 .油气分布主要受古隆起 ,断裂 ,不整合及裂缝系统的控制 .古隆起倾没部位 ,古隆起上的断裂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目标井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是典型的超深层致密砂岩薄储层,其埋深大、储层物性差.如何去识别这种超深埋致密砂岩储层"甜点"是本区储层预测的难点.针对这一难题,对该工区的测井曲线进行了分析,找出敏感曲线,并将波形指示反演这一高分辨率反演方法应用于该工区,详细开展了剖面和平面上致密砂岩"甜点"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波形指示反演的砂体预测结果同时提高了纵向和横向分辨率,与已知钻井结果吻合较好,同时也符合工区的沉积规律,证明了波形指示反演应用于超深层致密砂岩薄互层储层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潜山构造带是中国东部断陷盆地中一种油气非常富集的构造单元.辽河西部凹陷兴隆台构造带是一个典型的潜山带.兴隆台潜山构造是断块作用下的潜山.受台安-大洼断裂周期活动的影响,兴隆台构造带断裂发育,多期断层纵横交织,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油气通过断层呈阶梯式运移,在潜山内部和上覆的第三系不同层段中形成一系列不同类型油气藏,构成复式油气聚集带.兴隆台复式油气聚集带具有多油源供给、多期次充注、不同油源混合等特征.油气运聚具有"多源(多方向)多时期供烃、多渠道输导多层系聚集、多成因圈闭多期次成藏"的复式运聚特点;构成"潜山内幕裂缝型油气藏和潜山浅表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与"披覆断块型和砂岩上倾尖灭型油气藏"的油气藏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14.
博兴洼陷西部沙三段有利储集砂体分布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博兴洼陷油气勘探已进入隐蔽油气藏为主的勘探阶段,储集砂体的分布,尤其是能够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是油气勘探的关键.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浊积扇、辫状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三种类型的储集砂体,其中浊积扇扇体是岩性圈闭勘探的最有利砂体.通过已发现油气藏的地层位置分析,发现MSC8、MSC7、MSC6、MSC5、MSC2旋回的上升半旋回是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主要层段,浊积扇砂体发育,且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平面上,MSC8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主要发育在高青断层东南侧的狭长区域内,MSC5、MSC6、MSC7旋回的有利储集砂体发育在坡折带之下的洼陷区.综合上述分析,预测了坡折带下部洼陷区、高青断裂下降盘和高24-高27井间区域3个岩性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有利区.  相似文献   

15.
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油气分布明显受到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分布的控制,基于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油源断裂、多套盖层封闭区和不封闭区分布的确定,将其叠合建立了一套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的方法,并选取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中浅层作为实例利用上述方法对其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东二段泥岩和馆三段火山岩3套盖层运移区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南堡凹陷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东二段泥岩盖层和馆三段火山岩盖层运移区分布特征不同,输导天然气至东三段泥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部和东部局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大.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东二段泥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的东部和西部及南部的局部地区,分布面积也相对较大.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至馆三段火山岩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西南局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小.油源断裂输导天然气穿过三套盖层运移区主要分布在凹陷东南地区和北部及西部边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大.与目前南堡凹陷中浅层已发现天然气分布有着很好的吻合关系,证实利用该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输导油气至多套盖层运移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北黄海东部坳陷为中、新生代发育的陆内断陷盆地,总体为NE向,晚白垩世时期为湖盆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由于盆地面积小,物源搬运有限,岩性混杂,储层纵向和横向非均质性强,且储层厚度较薄.受地震资料自身频率的限制,利用叠后波阻抗反演方法难以识别薄储层,而谱分解技术是寻找薄砂体储层最为有利的手段.本文在分析井点处下白垩统薄砂体地震响应的基础上,通过拓频处理使高频段能够区分薄储层,然后用S变换对地震资料进行频谱分解,最后对薄砂体储层进行分频解释.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期的物源位于研究区的西北边,从西北到东南,湖相的水体加深,从扇三角洲平原亚相逐渐过渡到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扇三角洲平原亚相为砂体分布较多的区域,虽为低孔特低渗储层,但由相邻井和时频分析的烃类结果来看,下白垩统砂岩为储集层圈闭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7.
南海琼东南盆地为典型的高温超压盆地,在中深层高温超压地层中发育多个大型勘探目标,是中国南海勘探主战场.琼东南盆地存在多种超压成因,使得不同构造位置的压力结构不同,不同的压力结构其压力成因存在差异,并且压力结构与油气的成藏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地层压力结构与钻井安全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压力预测精度和钻井安全,研究琼东南高压盆地压力结构与油气成藏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快速沉积的欠压实泥岩排水不畅是超压的主要成因,同时还存在断裂系统泄压、大型沉积体疏导泄压和侧向砂体传递增压等多种成因.本文首先总结不同位置的压力结构,其次分析不同压力结构的成因,最后在超压与油气聚集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超压与油气聚集成藏的关系,分析认为崖城凸起砂体泄压型低压带和大崖城区异常高压带是琼东南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8.
深水浊积砂岩油气藏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目标,西非安哥拉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该区第三系深水浊积砂岩埋深浅、成岩作用弱,致使地震反射纵波速度及其阻抗对有利砂岩储层和围岩的区分效果不明显;基础数据的制约如部分井声波或密度资料缺乏或存在质量问题等,给利用井震信息开展地震反演预测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一套适合该地区储层预测的弱固结浊积砂岩岩石物理技术.为此,通过实际资料的反复论证,提出了拟合推理法确定矿物骨架弹性参数,并对等球颗粒模型进行了改进,创建了适合该地区弱固结浊积岩岩石物理模板,实现了测井曲线的合理校正和横波预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了叠前地震反演和储层的分布预测.结果表明,浊积砂储层预测精度达85%.因此,该岩石物理技术在西非深水区弱固结浊积砂岩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以致密气藏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在国内逐渐得到重视.前梨园洼陷是东濮凹陷最大的生油气洼陷,展示了极好的深层超压天然气勘探前景.在实测压力基础上,结合声波时差及地震速度计算,利用东濮凹陷丰富的测井、测试和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超压分布和成因.结果表明:前梨园地区地层压力在纵向上具有典型双层结构,其中沙三中下亚段超压普遍发育.泥岩层的压力分布与砂岩储层的压力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泥岩欠压实所产生的增压并不显著,生烃作用尤其是大量生气为区域超压形成的主要机制.超压的存在对天然气运聚成藏产生重要的影响.超压通过对成岩作用的影响,改善了深部砂岩储层物性从而提高储集性能.相同深度和储集条件下,油气层压力越高,相应含油气饱和度增高.加强超压相关研究对于本区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中18井揭示了一个94m厚的侵入岩体侵入到志留系砂岩中,在侵入岩体异常热作用下,砂岩中原来存在的原油变成了黑色的碳质沥青,沥青反射率高达3.54%,已到了非常高的热演化阶段.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C27,C28和C29甾烷分布特征与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同层位的样品较为一致,仍保留着"V"字型分布的特征,仍能作为有效的油源对比标志,并表明其油源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但萜烷类的一些油源对比参数与邻近井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能再用作油源对比标志.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样品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32.53‰~?33.37‰之间,属于塔里木盆地正常古生界海相原油范畴,但塔中18井异常热作用下形成的碳质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27.18‰~?29.26‰之间,具有明显偏重的特征.饱和烃组分上,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饱和烃中含有相对较多轻烃组分(nC14~nC20),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4.56~39.17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0.85~1.92之间;塔中18井饱和烃还具有强烈的偶碳优势,OEP(奇偶优势指数)值位于0.22~0.49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不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或奇碳优势,其OEP值位于0.88~1.05之间.另外,由于异常热作用下含烷基的芳烃化合物的脱烷基化作用和芳环的稠合作用,塔中18井与邻近的塔中11等井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不含烷基取代基的芳烃化合物(如菲等)和相对较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如甾蒽、芘、苯并[a]蒽、苯并荧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