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我市养鸡场1986-1989年饲养罗斯蛋鸡在开放式鸡舍笼养的条件下的预测资料,着重分析了产蛋率与气温和日照变化的关系和定量指标,并提出了如何利用有利气候条件,提高产蛋率。 相似文献
2.
入冬以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鸡舍常采取全封闭式管理,因此易造成舍内低温高湿,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给鸡蛋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分析冬季造成蛋鸡产蛋率下降的小气候因素影响,能够趋利避害,为稳定产蛋率提供科学依据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费希尔(Fisher.R.A)提出的积分回归模式、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固阳县荞麦产量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定量地给出了荞麦发育时期气候要素波动的产量效应。指出固阳县荞麦全生育期内对气象因子最敏感的阶段是开花至成熟期,其中温度对产量形成影响最大,水分和光照次之。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就朔州市2000年降水不多而粮食获得丰收,分析了年内4-9月光、热、水对农作物的利弊影响,提出了预报服务中应重视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天气预报,以利于农业生产巧用天时,趋利避害,夺取丰收。 相似文献
7.
8.
鱼台县种植甜樱桃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甜樱桃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鱼台县19762005年30 a气候资料,结果表明:甜樱桃在鱼台生长发育关键期温度适宜、果实发育关键期光照充足、花芽分化期水分充足,鱼台县的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甜樱桃.需注意的是:花期霜冻、果实发育期干旱、生长发育关键期大风的不利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以达到充分利用好气候资源,提高甜樱桃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气候模式并行计算是国内外最近重视开展的在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上应用的并行软件的开发工作。“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国家攀登项目近年来先后在国产曙光1000和曙光1000A并行计算机上开展了气候模式并行计算工作。所用的气候模式是气候动力学项目“八五”阶段设计发展的9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和从1997年起着手研制的18层全球格点大气环流模式。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的气候数值模式并行计算工作,阶段性工作取得了合理的并行效率。研究表明以大气环流模式为代表的气候模式是最适合并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科研任务之一,国产并行计算机有能力在该领域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本文针对犍为适龄荔枝普遍存在开花不结果的现象,在统计分析犍为县近十年来相关历史资料,并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犍为县适龄荔枝开花不结果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从两个独立的假定导出了距平模式,即:假定年周期气候态为控制实际气候系统演化方程组的解或假定反映年周期气候态的基态量远大于反映气候扰动态的扰动量。第一个假定放宽了导出距平模式的条件,而在第二个假定下距平模式在一定的近似程度下是成立的。另外笔者注意到:距平模式通过引入实际观测到的年周期态,相当于在非距平模中引入了年周期气候态的修正项。 相似文献
15.
16.
气候模式分辨率作为影响模式模拟结果的重要因素,其对气溶胶与云相互作用的影响尚未全面认识。利用公共大气模型CAM5.3在3种分辨率(2°、1°、0.5°)下,分别采用2000年和1850年气溶胶排放情景进行试验,检验提高分辨率是否能改进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分析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气候效应的异同,探索模式分辨率对气溶胶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观测资料与模式结果对比发现,提高分辨率可以明显改进模式对总云量、云短波辐射强迫的模拟能力,0.5°分辨率下模拟结果与观测更接近,其他变量并无明显改善。在不同分辨率下,全球平均的气溶胶气候效应较为一致,总云量、云水路径均增加,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均加强,而云顶的云滴有效半径和降水均减小,地面气温降低。不同分辨率下,气溶胶增加引起的气溶胶光学厚度、云水路径、地面温度、云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变化的纬向平均分布相似但大小存在差异;而降水和云量变化的纬向分布与大小均存在较大差异,在区域尺度上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平均而言, 0.5°分辨率下气溶胶的间接辐射强迫相比1°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2.5%,相比2°分辨率下的结果降低了6.4%。提高模式分辨率可以部分改进模式模拟能力,同时,气溶胶的间接效应随着模式分辨率的提高而减弱。但气溶胶引起的云量、降水的变化在不同分辨率下差异较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18.
豫西优质苹果的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卢氏县官道口乡与省内其他地方的热量、水分、湿度、光照等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得知官道口乡苹果所以优质的决定因素在于优越的气候条件,从而确定峙山南坡800~1200m海拔高度为河南省最适苹果栽培区。 相似文献
19.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地面气温逐渐变暖*[1],虽然40—60年代有一些小的波动。一般认为当代气侯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_2及其它温室气体的增加。而CO_2的增加,又主要是由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燃烧所造成的。然而也有不同的看法,Woodwell[2]详细讨论了生物圈变化的极重要的潜在作用,他认为到上世纪末采伐森林和扩大耕地已经成为大气中CO_2的第二种来源,它在数量上和迄今由于使用地下燃料所造成的CO_2源相当,因此应该重新评价现有CO_2的循环模式。图1是Robock[3]1985年给出的包括植被在内的气侯反馈图,植被通过与大气成份、反射率、蒸散等过程的反馈而与气候相互作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还必须研究人类活动对这些过程的干扰。本文将分四个问题对此进行简单介绍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