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扇贝亚科(Pecteninae)的种类,多数个体较大,有的种生长快,数量多,是较重要的捕捞及养殖对象。本亚科的主要特征是贝壳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右壳凸;左壳除少数种略凸外,多数种较平或略凹。一般两壳耳呈三角形,略相等。壳两侧相等或略相等。壳表放射肋一般较规则、光滑,有些种肋上具有排列整齐的生长小鳞片。两壳表颜色不同,右壳呈白色或浅色;左壳颜色较深,多具深红褐或紫褐色花斑。 这一亚科有些种在地质年代上出现较早,故化石种类较多。现生种广分布在世界各大洋,以热带和亚热带海的种类较多,多数种仅见于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底。 本文继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报道中国近海扇贝亚科2属4种,对每一种的形态和分布等都做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3,14(6):531-535
薄齿扇贝属(Bractechlamys)是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中的一个暖水性属。其主要特征是贝壳较小、近圆形,壳两侧不等,左壳平,右壳凸。两耳不等,前耳大,后耳小。贝壳表面宽放射肋上具有数条圆形细肋,肋上有各种生长小鳞片。放射肋及生长鳞片细致、规则。壳色鲜艳美丽。以足丝营附着生活,栖息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海底的岩石或珊瑚礁上。这一属在我国的种类不多,Kuroda(1941)和波部忠重(1977)曾报道台湾省有两种,其中方薄齿扇贝(Bractechlamys quadrilirata Lischke)我们在广东省的海南岛也有发现。此外,作者又发现1个新种(秀丽薄齿扇贝B.elegans sp.nov.)和1个新记录(彩薄齿  相似文献   

3.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3,14(4):402-406
隐扇贝属(Cryptopecten)属于栉孔扇贝亚科(Chlamydinae),该属的多数种皆为个体较小的暖水性种,仅见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化石种出现在第三纪的中新世。贝壳多呈圆扇形,两壳不等,壳表具有等粗的细放射肋,肋上有排列整齐的三角形或圆形小鳞片。主肋的两侧往往具细肋,肋间生长纹多呈格子状。壳表呈淡黄色或近白色,有的具淡红色或褐色花纹。两耳不等,右壳前耳下方具较明显的足丝孔,一般有数个小栉齿,以足丝营附着生活。在研究栉孔扇贝亚科时,发现隐扇贝属有1个新种扁隐扇贝Cryptopecten complanus  相似文献   

4.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5,16(6):502-506
拟套扇贝属(Semipallium)的种类,皆为暖水动物区系中的双壳类,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本文根据我所历年来在中国沿海搜集的材料,共记述该属有4种,分隶于2亚属,其中有1新种和2新记录。除对新种作了比较和讨论外,并对其他种类的形态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也作了简要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扇贝科(Pectinidae)是经济价值较大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大多数种类生长快、数量大,肉味美,是很好的食用贝类,以其闭壳肌制成的“干贝”更是名贵海味。另外,其中许多种类壳色鲜艳美丽,花纹雕刻精细,是珍贵的装饰品。 这一科的种类,一般中等大小,但也有100毫米以上的大个体以及10毫米以下的小个体。壳近圆形,略平或较凸,两壳不等或相等,有的壳两侧不等。壳背缘直,光滑或具锯齿。壳顶位于背缘中部,略凸出。两耳等或不等,呈三角形,有的种在右壳前耳下方具有足丝孔和栉齿。壳表光滑、具光泽,多数有放射线及各种样式的放射雕刻。一般两壳颜色不同,左壳色彩及花纹明显,右壳色浅或近白色。贝壳内面铰合部韧带分为两部分,沿背缘者呈细线形,壳顶下方者呈三角形。有些种具有明显的耳关节(auricular crura)和主关节(cardinal crura),有的又具有内肋。前闭壳肌退化,只有一个大而圆的后闭壳肌。外套薄,外套缘厚,多数种具有发达的触手及外套眼。足细小,呈棒状,具有足丝沟。一般足丝韧,较发达。 扇贝科的种类最早出现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化石种类多出现在第三纪的渐新世和始新世。这一科至今在世界上已发现约350种。它在寒、温、热带都有分布,但以热带和亚热带的种类为最丰富。从潮间带直到潮下带5000多米深的海底都有分布,但多数种栖息在潮下带百米以内的浅海。它们以足丝固着在水质清晰处的岩石或砂粒上生活,有的以壳营附着生活。它们还能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利用肥大闭壳肌的伸缩,急遽地开闭双壳,开壳时海水进入外套腔中,闭壳时海水便很快从外套腔喷射出来,利用这喷射力推动动物前进。有些种类,像Pecten属的一些种,能作各种方式的游泳,主要是曲线式前进,“潜逃”时,还能从壳后缘喷出海水,推动动物向壳顶方向后退。有些种,尤其是较小的个体,游泳速度很快,游动时还伴有清脆的响声。 扇贝的繁殖季节随种而不同,多数种是在春、秋季节。雌、雄异体或同体,性成熟时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雄性呈乳白色。精与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后20天左右(因种而异),幼虫便停止游泳而开始附着生活。生长速度随种而异,一般与温度成正比,春、夏季生长较快,冬季较慢或停止。有的种2年左右壳长可达70-80毫米。它们的食料是以单胞藻及有机碎屑为主。肉食性的腹足类、钻孔多毛类及海星等是它们的主要敌害。豆蟹寄生在一些个体的外套腔中,对扇贝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对扇贝的开发利用也有悠久的历史,解放以来对扇贝的种类、分布,对经济价值较高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的繁殖、生长以及幼虫培育和人工养殖试验也做了不少研究工作。最近,沿海各地都纷纷开展扇贝人工养殖试验。但迄今为止,对我国沿海的种类还缺乏较全面系统的报道。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扇贝资源,搞清我国沿海扇贝科的种类、生态习性、地理分布及其利用情况就十分必要。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解放以来,在我国沿海搜集的材料进行了整理研究,将按亚科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6.
十足目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十足目(Deoapoda)是甲壳纲中最大的一目,已知共包含10000多种动物。十足目动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如各种对虾、龙虾和蟹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佳肴,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众多经济虾蟹类(如中国明对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苗种的成功,其养殖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使虾蟹类的产量倍增。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目前主要养殖的虾蟹种类巳达30余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洋贝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振兴 《海洋通报》2004,23(6):77-83
概括总结了我国已报道的40种海洋贝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腹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30,34,36和60;双壳纲的染色体数目有2n=20,22,28,32,34和38等几种类型。分析了贝类染色体制备的特点,预先向活贝体内注射PHA,可有效地增加中期分裂相。产生核型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制片时的处理条件不同或因染色体结构重排以及地域差异造成的同种异体之间的核型多态。双壳纲和绝大多数腹足纲贝类都没有性染色体,而非整倍体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最后介绍了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贝类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认为FISH技术将为贝类染色体的鉴定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生态类群 ,种类组成繁杂、数量大、分布广 ,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1]。过去 ,这类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主要在物种多样性的丰度和数量表达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面 ,积累了大量资料 ,但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的资料则十分匮乏。我国海洋南北地理跨度较大 ,各海域地理环境、生态条件不尽相同 ,不仅有着各自的浮游动物群落面貌和特征 ,其共有种在各自栖息的环境条件中经自然选择以及在遗传漂移过程中常出现遗传趋异 ,有的种群可能已完全适应其生态环境 ,产生了独特的基因型和遗传结…  相似文献   

9.
弧菌科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科细菌主要存在于海洋与河口环境中,在淡水中偶尔也有分布。弧菌科中的某些种类如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是人类或水产生物的致病菌。弧菌科细菌多样性高,其成员的准确分类学地位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回顾了近50年来弧菌科细菌的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从经典分类法到多相分类与分子分类法,最后到如今的基因组分类法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弧菌科中现有的所有有效属种,总结了目前的分类状况,弧菌科隶属于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迄今共包含弧菌属、发光杆菌属、另类弧菌属、肠弧菌属、盐弧菌属、格里蒙氏菌属、海胆单胞菌属和链状球菌属8个属,159个种。并展望了弧菌科分类学尚需解决的问题和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王祯瑞 《海洋与湖沼》1980,11(3):259-262
扇贝科中的拟日月贝亚科(Propeamussiinae)与日月贝亚科(Amusiinae)相近似,但这一亚科的多数种贝壳较小、半透明,具有内肋。除少数生活在潮下带几十米深的水域外,多数生活在数百米到数千米的深海。拟日月贝亚科中虽有冷水种和暖水种,但都是些数量较少的稀有种。迄今,这一亚科在我国近海只发现2种,一种为深海拟日月贝Bathy-  相似文献   

11.
双壳类动物染色体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双壳类动物染色体核型、带型以及核DNA含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知染色体数的双壳类动物有26科的157种(2N=14~48),其中89种有核型报道;带型研究仅在美洲牡蛎、太平洋牡蛎、贻贝、缢蛏等种类中有关于G带、C带和Ag-NOR带的报道;65种双壳类动物有核DNA含量的记载.指出有关DNA含量与个体生长发育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尚需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12.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分布广、规模大,势必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在当前能源紧缺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对潜力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文章对全球主要国家的天然气水合物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提出: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重点目标区加大研究力度;加大海域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调查力度,寻找更多可供试采的水合物矿区;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合作;考虑经济问题,以期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开发模式;把环境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尽可能避免水合物开采带来的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等建议。以期能为未来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查试采工作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13.
关于波浪缓坡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缓坡方程(mild-slope equation)是基于线性波浪理论研究波浪在近岸传播变形(折射绕射)的基础和被广泛应用的方程。从缓坡方程问世到现在,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求解该方法、简化近似和改进。本文对有关波浪缓坡方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和评述,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海滨环境孕育了各式各样的生物地貌,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海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与地貌组分之间双向作用得以实现。特别是在现代海岸发育进程中,生物地貌塑造者对局地地貌产生的微弱作用,可以在宏观尺度上对海滨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滨生物地貌作用的主要机制和类型、海滨环境不同生物地貌作用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并对研究海滨环境生物地貌作用的方法、探索生物地貌格局的多尺度成因、递归的循环过程规律以及海滨生物过程与非生物干扰及过程的相互联系等领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当前,海滨生物过程和动力-沉积-地貌过程之间的双向研究已成为认识和利用生物海岸对全球变化响应和反馈作用的关键,今后还需要对不同生物地貌作用的耦合、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生物作用模拟以及海滨生物地貌过程的演化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卤代烃(Volatile halocarbons,VHCs)是大气中一类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和主要的臭氧层破坏者,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是大气中VHCs的重要源汇区,研究海洋中VHC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于进一步了解海洋中的VHCs对未来全球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海洋中VHCs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VHCs在海洋中的来源和产生机制、它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归纳了VHCs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过程。针对目前缺乏对于海洋中VHCs的生物、非生物形成机制及其在海洋中迁移转化机制的具体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有限航次的海洋中VHCs的浓度监测数据和源汇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海洋中VHCs的来源、生成机制、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开展更系统的长时间尺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全球海域中VHCs大数据监测,并完善海-气通量的计算方法,准确估算海洋中VHCs的源汇。  相似文献   

16.
Cytogene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for the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 1819) and the Japanese scallop(Patinopecten yessoensis Jay 1857) by primed in situ labeling(PRINS) and propidium iodide(PI) banding techniques.The PRINS analysis revealed that major rRNA genes were clustered in two loci on the telomeric regions of the short arms on two acrocentric chromosome pairs in A.irradians and on two submetacentric pairs in P.yessoensis.The histone H3 gene sites differed in number and lo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The C-band-like patterns revealed by PI staining varied considerably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A.irradians displayed terminal bands at long arms on all chromosomes,centromeric bands on some pairs and interstitial bands on five pairs.P.yessoensis exhibited only centromeric bands on all chromosomes.These results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karyotype evolution in A.irradians and P.yessoensis.  相似文献   

17.
The ribosomal 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is a useful genomic region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s.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Pectinidae (Mollusca: Bivalvia)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the nuclear ITS region in nine species of this family. The sequenc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allop species Argopecten irradians,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Amusium pleuronectes and Mimachlamys nobilis, and compared with the published sequences of Aequipecten opercularis, Chlamys farreri, C. distorta, M. varia, Pecten maximus, and an outgroup species Perna viridis. The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the neighbor-joining 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ITS1, ITS2, or their combination always yielded trees of similar topology.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of bivalve and are nearly consistent with classification of two subfamilies (Chlamydinae and Pectininae) formulated by Waller. However, A. irradians, together with A. opercularis made up of genera Amusium, evidences that they may belong to the subfamily Pectinidae. The data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conclusion of Waller who placed them in Chlamydinae b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scallop spec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xis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河口有机碳研究综述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河口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处,是陆海相互作用和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焦点之一.河口区物质来源的多样性,有机碳输入、生成、降解、再生及相互转化等行为是近年来关注的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河口有机碳的来源及其相互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成果的研究.文章主要从判别河口有机碳来源的研究方法及其盐度、最大浑浊带、生物活动等环境因子对有机碳形态转化的影响等角度对国内外河口有机碳研究状况作了综述,并展望河口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国际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论述了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的定义、历史及当前国际研究的某些最新动态、依据我国目前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今后策略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