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具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拗陷盆地的形成;另一个是盆地中沉积物内有机质演化生成石油和天然气,它们经过运移和储集,最后形成油气藏。因此,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岩浆活动即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故今后对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时,必须进行岩浆活动(尤其是与含油气盆地发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合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海相盆地形成和盆地叠加改造两大构造期,发生了多期构造变动下的多期油气成藏及后期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构造运动决定了叠合盆地海相层系成藏条件与油气保存的差异性,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构成的盆山结构决定了中国西部叠合盆地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膏盐岩和泥页岩是叠合盆地中最主要的两类盖层,多期构造变动背景下盖层的封盖有效性是油气保存的重要条件。岩浆活动时间与油气生成、运移时间的先后配置关系同油气保存密切相关。地下水水文和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油气保存条件的判识性指标来指示油气运移、聚集及破坏。油气的聚集和散失量模拟提供了一种油气保存条件定量研究的新思路。油气保存单元和保存系统的概念及相关评价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油气保存条件的分割性。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全面分析油气保存条件各影响因素的多维时空配置关系,多角度系统评价叠合盆地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将成为重要研究方向,对于圈闭评价优选及海相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东部沿海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的古潜山为窗口,分析了从震旦纪以来这里发育这一系列含油气原型盆地和烃源岩,形成了相互叠置的多幕次叠合复式含油气盆地和各种油气藏,这一认识将拓展东部沿海油气勘探的时空领域,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是继大庆油田发现之后,在我国东部地区所发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包括河北省、山东省北部和西部、辽宁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和渤海海域。 一、沉积史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复式叠加型沉积盆地。新生界、中生界、古生界和震旦亚界地层内广泛分布有多套生储盖组合。具有多旋回、多层系和多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的特色。 晚元古代(震旦亚代)准地槽沉积发展时期: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古陆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一个北东东方向的沉降带,称为燕山准地槽。沉积了晚元古代震旦亚界最厚9400米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巨厚沉积(图1)。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欧洲含油气盆地的基础地质资料,按其构造属性的不同将欧洲大陆含油气盆地分为克拉通盆地、前陆盆地和相对稳定的张裂断陷盆地(这3种盆地代表了山间盆地等的3种类型的盆地),并对每一种类型具有代表性盆地的形成演化、沉积建造、构造发育阶段、生储盖组合、主要含油气层系和合油气系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认为克拉通盆...  相似文献   

6.
超压沉积盆地分布广泛,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超压盆地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超压地层不仅是有利的生油层,亦是有效的封盖层;异常高压流体活动改善储层物性,控制圈闭形成与分布;超压流体活动形成断层、裂缝,改善油气运移输导网络,为油气运移提供了动力。通过研究提出了超压盆地漏斗状网毯式油气成藏模式,指出高压底辟体是超压盆地油气成藏之核心,油气在高压驱动下沿漏斗状输导体系运移到底辟体上覆低势区成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内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储集层、盖层、油气运移、圈闭发育与主要生烃、排烃期配套等油气地质条件认为,上述诸因素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相互配套程度的差异是造成中国近海具有相似生烃潜力的含油气盆地其油气富集程度差别巨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缘大陆架是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主要分布区,1:100万广州幅(F49)南半幅一海南岛幅(E49)范围内包含了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等。本文是该图幅矿产图及其说明书的基础上系统介绍和油气盆地分布、沉积、油气资源概况,地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勘探、远景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10.
琼东南陆坡深水水道主控因素及勘探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物源供给特征和地形条件,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发育在琼东南盆地陆坡区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中水道的形成主控因素及其在深水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提出琼东南陆坡上新世水道的主要因素是物源供给,包括来自红河和海南岛的物源,构造活动是关键诱发因素,上新世早期莺歌海盆地发育的大规模滑塌体与该水道的形成关系密切;给出更新世水道形成模式,其形成与第四纪冰期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有关,地震活动诱发了中南半岛的小型山脉河流复苏,并对南海西部陆坡直接供给形成了该期水道。深水水道对于全球海平面变化、陆坡区物源供给情况和陆坡层序界面具有指示作用,并可作为良好的深水油气勘探目标,具有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万安盆地构造沉降及其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根据对横穿盆地的多道地震反射剖面的平衡剖面模拟和断层活动速率计算,可知万安盆地经历了4个主要构造沉降过程,而断层大多为源自基底的生长断裂,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盆地发生走滑拉张断拗沉降阶段,断层活动最为强烈。各构造沉降阶段分别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生成、运聚和保存等成藏条件与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新生代海上含油气盆地,其中充填了巨厚的古新近系含油岩系。尽管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已取得重要成果,但烃源岩分布等油气地质问题是制约该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障碍。基于此,作者运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盆地古新近系的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预测,分析了有利储层形成的基准面旋回位置,指出了潜在烃源岩的有利分布层位和区域,提出了不同区域油气勘探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油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所处的中国大陆板块位置和中国地壳多阶段的发展,强烈的后期活动和改造,以及中新生界以河湖相为主大陆内部沉积。并总结中国油气盆地一系列特征。指出不能简单认为大盆地就一定有大油田,油气在盆地分配不均一性,与其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这些因素的有效组合有关。盆地的类型、风格、领域与此有关的盆地分析,是油气资源估价和选区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V.  E.  Khain  I.  D.  Polyakova  万玲 《海洋地质》2006,(4):1-12,58
考虑了世界大洋含油气盆地扩张到陆架和陆坡脚,在超深水盆地中已经发现了大量包括石油的烃类资源,这些盆地限于被动大陆边缘,具有相同的形成机制,优选出那些堆积在有利的裂谷和深水扇条件下的源岩和储层,描述了油气(这里指石油)的生成和聚集。膏盐化在圈闭形成和烃类运移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全球经验表明俄罗斯北部、东部和南部陆架以及陆坡和坡脚有巨大的石油潜力。  相似文献   

15.
北黄海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环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和早新生代形成于东北亚陆壳之上的一系列NE-SW向裂谷盆地中的一个,以新生界盆地迭置于中生界盆地之上的双层结构为特征,盆地的演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为陆相沉积,其中上侏罗统深湖相沉积机能是盆地内的主要烃源层,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气区的岩浆活动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东海湖凹油气勘探中,尤其在其中南部,已较多地揭示了第三地浆活动这将直接影响油气探部署。本文利用物探和钻探成果。对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浆活动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及圈才类型作了分析,并认为,本区的岩浆活动对油气聚类来说,利大于弊,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岩浆我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域礼乐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是一大型的中、新生代叠置盆地,其特有的地质背景及巨厚的中生代地层显示了其与南沙海域其他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差异。盆地内发育的厚度超过4 000 m的中生代海相地层,主要包括了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滨—浅海相含煤碎屑岩或半深海相页岩、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三角洲—浅海相砂泥岩和中三叠统深海硅质页岩等3套地层,展示出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而早期位于华南陆缘、现今位于南沙东部海域的礼乐盆地中生界,完全具备了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具有较为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其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成为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5大含油气盆地边缘断层均是上冲到顶,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说明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和周边时代老的山体最终的形成是在第四纪时期。由于盆地是伴随着第四纪构造层中形成挤压背斜而最终形成的,故而在柴达木盆地第四系构造中成功找到天然气,因此对第四系油气藏的勘探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下扬子准地台的东部,是我国东部重要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关于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现在还存在较大的争论,故对南黄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南黄海盆地处在特提斯构造域、亚洲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中心位置,其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起到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万安盆地是南海重要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是较为典型的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以TACross的旋回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岩心等各种实际资料,建立了万安盆地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并对万安盆地的可容纳空间变化与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构造沉降、海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