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水对光的散射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因为不仅海水本身对光产生散射,其中悬浮的粒子也引起散射.海水本身散射较有规律性,变化也不大,但各种粒子的散射规律复杂,且随粒子性质、大小、数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由于各海区的海水成分不同,所含有的悬浮粒子的组成、大小、浓度不同.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海水对光的散射是随海区和时间而变化的。故有必要对各海区的光散射特性作调查测量.  相似文献   

2.
应用~(14)C示踪的方法,对山东沿海的13个海区浮游植物的同化系数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和计算。指出不同海区和不同季节同化系数存在着明显的变化。提出不同海区季和年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以及垂直变化规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海峡对气流和海流的效应作用是明显的。由海峡效应作用使风力的增强和海况的恶性化,对海峡及邻近海区危害极大。但狭管效应又有得地调节了不同纬度和海区的气候和热状况。海峡效应作用与季节变化、盛行气流和天气系统不同季风天气过程的强度变化关系密切,与各海峡所处地理位置和走向有关等。  相似文献   

4.
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年代际变化与冷空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气象研究中心(NCEP/NCAR)1958—1997年的月平均资料和海表面温度异常资料(JONES,1994),发现南太平洋大气和海洋及赤道东太平洋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1972年以前,副热带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同步,大气中的变化超前于海洋的变化;1972年以后到90年代初,该海区大气旋度场与海表面温度(SST)的变化趋势相反。研究发现南半球中低纬度之间热量的交换程度与副热带海区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关系,说明南半球大气热通量的经向输送有可能是影响海洋年代际变化的原因之一。相关分析表明,对赤道东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海区在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主要位于南纬20度和25度附近。  相似文献   

5.
末次间冰期以来古黑潮演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作为联接大陆与深水大洋气候记录的桥梁,这种纽带关系使得边缘海区成为理解;研究过去全球变化和古海洋学诸因素变化的理想区域之一。同时,边缘海区也是大洋与大气进行热量交换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6.
海水对光的散射是比较复杂的,这是因为不仅海水本身对光产生散射,其中悬浮的粒子也引起散射。海水本身散射较有规律性,变化也不大,但各种粒子的散射规律复杂,且随粒子性质、大小、数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由于各海区的海水成分不同,所含有的悬浮粒子的组成、大小、浓度不同,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因此海水对光的散射是随海区和时间而变化的。敌有必要对各海区的光散射特性作调查测量。  相似文献   

7.
崎岖列岛海区百年冲淤特征及其原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沈良 《海洋通报》2000,19(1):58-67
由南、北两列岛屿群组成的崎岖列岛海区,近百年来总体表现为淤积,年均淤积速率约2.3cm/a。然而,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冲淤演变过程。通过图件对比分析并结合海区水文泥沙和长江口河槽演变的研究得出,近百年来该海区总体冲淤演变主要受制于长江口河槽演变:而局部的冲淤变化与该海区独特的动力泥沙及其峡道效应有关,海区的冲淤分布特点反映出峡道效庆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1980-1987年欧洲中长期预报中心(ECMWF)每日风场、温度场格点资料及同期南海区域测站和船舶资料,讨论南海低层风场的气候特征。南海为典型的季风活动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流场的季节转换表现为季风系统的交替,相应不同的季风系统,南北温度梯度有一逆转过程,南海北部是温度梯度大且发生明显逆转的海区。12°N以南海区气温全年变化极小,整个海区大气温度的季节变化不如流场变化快和显著。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的现场资料和海区的历史资料,讨论了西南季风的文化及其与海区表层地转流的结构和演变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区西部的表层流结构随西南季风的盛衰而有变化,说明西南季风对南沙群岛海区表层流的调控作用西部大于东部;但由于密度流和地形效应等的作用,表层流的漂流性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南大洋水团、环流和海冰研究进展(1995-200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1995年以来中国在南大洋物理海洋学研究和南极海冰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普里兹湾海区是中国南大洋研究的重点区域,研究表明,在该海区存在显著的深层水涌升和陆架水北扩现象,某些年份深层水与陆架水混合后产生了较重的水体,但是尚未发现生成南极底层水的直接证据。在普里兹湾所处的印度洋区段,亚热带锋、亚南极锋和极锋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别是不同年份的锋面位置存在较大的摆动。该海区的南极绕极流既是风生的,也受到密度场的影响。在凯尔盖朗海台的地形引导作用下,南极绕极流表现出显著的非纬向性特征。南极海冰除了显著的季节变化以外,也表现出长期变化的趋势。此变化与海洋、大气中的其它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表现为两极海冰涛动、南方海洋涛动等多种变化模态,对我国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渤海南部海域年极值波浪和设计波浪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统计计算和后报方法,获得了本海域不同海区多年年极值波高(H1/10)资料。用P-Ⅲ型和短期测波资料频率分析方法,估算了各海区的设计波高,并依据文献[3]计算出对应的平均周期。用Kolmogoroff适合度方法检验所得的结果表明,依P-Ⅲ型方法拟配的理论频率曲线与经验点十分吻合,从而确定了本海域不同海区最佳的设计波浪。分析本海域年极值波浪的基本特征表明,本海域除了渤海湾北部海区以外,主浪向一般为NNE向,渤海海峡区的年极值波高和设计波高均为最大,而向莱州湾及渤海湾沿岸海区逐渐减小;在沿岸海区,由龙口至黄河口一带的极值波高较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不同海区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为海洋沉积环境,不同海区底质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的微结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海区沉积环境下的动力能,化学能的强弱,同时温度是化学溶蚀作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4.
海水盐度是海水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时空分布常是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黄海和东海是位于北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与太平洋有着良好的水交换,太平洋高盐水通过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对马暖流以及黄海暖流流入东海和黄海,影响本调查海区(特别是本区东南部)。与此相对应,在本区的西北部则受到由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所形成的沿岸低盐流系的影响。这两种不同性质流系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海区盐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执行TOGA/COARE研究计划在热带西太平洋进行考察的结果,对调查海区海-气界面热量交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在热带扰动的影响下,调查海区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在风速较小、天气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调查海区海水得到的热量远大于失去的热量,调查海区海水对大气加热的变化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并不一致,热带太平洋信风的加强对暖池的建立似乎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WOA18温盐剖面数据集,利用声速经验公式计算了西北太平洋第一、二岛链间海区的声速剖面,研究了声速特征信息的诊断方法。通过提取声跃层、声道轴等声速特征信息,分别对表面声速、声跃层、声道轴进行分析,统计表面声速、声跃层和声道轴在各个季节的分布情况,得到了研究海区不同声学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表面声速主要在1 520~1 540 m/s区间变化,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呈现出自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趋势,声速值随季节变化较大;声跃层平均位置在低纬海区和高纬海区的差异较大,大约在100~650 m区域,低纬海区的声跃层受季节变化影响小,高纬海区的声跃层受季节变化影响大;声道轴深度基本在800m以深区域,总体上呈现南北深、中间浅的分布态势且四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羊栖菜幼孢子体苗海区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的海区培育羊栖菜的幼孢子体苗,研究不同时间下海的幼苗在不同海区、不同的水层生长与附着情况,再结合海区的生态因子的分析观察,表明羊栖菜的幼孢子体苗可以在浙江海区培育成为羊栖菜栽培的种苗,10月下旬前后下海培育比较合适,小于透明度的培养水层是适宜的,平挂的效果优于吊挂。  相似文献   

18.
海冰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洁  费立淑 《海洋通报》1997,16(1):56-66
本文以卫星遥感资料为基础,与其它冰情实况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制定出各预报海区年度及月旬结冰范围等级标准,同时也得到我国结冰海区冰情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9.
海洋桡足类氨基酸组成及与饵料和光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氨基酸含量受其饵料浮游植物的影响。同一种桡足类因采集地不同,氨基酸的总量也不相同;19种氨基酸重量百分比随不同桡足类而异,但是不同桡足类各种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除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比较大以外,其它都基本相同;胱氨酸和牛磺酸的变化与总氨基酸不成正比。各海区不同植食性桡足类的氨基酸组成和海区浮游植物氨基酸的组成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在0.85以上。桡足类胱氨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与采样站海水1%光衰减深度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8091nx 0.131,R^2=0.6427,n=13;随海水1%光衰减深度的增加,胱氨酸的含量以对数形式递增。桡足类氨基酸与UV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区余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实测资料和计算分析,探讨了渤海湾黄河入海口区余流的特生,分析得出,该海区余流主要受潮波系统,季节风及入海径流的影响,这3种因素在渤海湾黄河口海区均可独立产生各自的余流场,该海区的余流场依海区的位置和季节的不同由上述3种余流流场叠加而成,叠加后的余流场将黄河入海泥沙的扩散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