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地膜移栽棉花栽培技术的增产优势和潜力。该项技术可将棉花形成产量的有效有殖生长时期延长15天以上,有效现蕾期的利用率从地膜棉的57%提高到79%,有效开花期的利用率提高了19%,单株平均果枝数较地膜棉多出3.3—3.9个,单株平均有效结铃数多出地膜棉11.0—13.3个,每亩增产皮棉55.5—59.5公斤,增产幅度达67.3%—72.1%。  相似文献   

2.
榆荞1号荞麦引种推广和栽培技术杨建辉(华池县气象局745600)榆荞1号(四倍体)荞麦是继北海道荞麦之后引进的又一种优良品种,具有丰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子大粒饱、千粒重高、皮薄等特点。经不同气候区域种植试验、示范,能够适应我县气候特点,具有...  相似文献   

3.
1987年~1988年度,石河子种植小麦53万亩,其中冬麦32.8万亩,春麦20.6万亩.平均单产248.35公斤,比1987年的251.5公斤降低了3.2公斤.造成今年冬春小麦减产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生长期不利的气象条件也是造成1988年小麦欠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秋季降水过多,影响了冬麦适时播种和苗期生长发育石河子1987年秋季,前期温度较高,从表1看出,9月平均气温比多年同期平均偏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九年早造我所种植的杂交水稻常优7号结实率92.9%,亩产1008.3斤,首次突破千斤关,比一九七八年同期结实率提高15.3%,每亩增产135.8斤,增产15.6%。种植的常规品种珍珠矮结实率为77.0%,亩产800.0斤,比一九七八年同期结实率提高7.0%,每亩增产180.0斤,增产29.0%。桂朝2号结实率为86.2%,亩产887.0斤,比一九七八年同期结实率提高6.7%,每亩增产47.0斤,增产5.6%。(见表一)水稻结实率的高低与产量成正相关。因此,分析造成水稻空秕粒的原因以及研究提高结实率的措施,是水稻生产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九七九年,我地区水稻结实率普遍比一九七八年同期提高,其原因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培育壮苗是夺取红薯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壮苗成活率高,抗逆性强,发根快,发根早,易形成块根。俗话说:“苗好一半收”就是这个道理。据郑州郊区十八里河公社贾砦三队试验:栽壮苗的苗高6寸,8—9片展叶,平均百株鲜重1.3斤,每亩单产3,760斤;而栽弱苗的苗高6寸,6—7片展叶,平均百株鲜重1斤,每亩单产3,320斤,壮苗比弱苗每亩多收鲜薯440斤,增产14.3%。  相似文献   

6.
按照国家经委农业局、国家气象局专业司、冬小麦遥感综合估产课题组的要求,我们于1987年3月20日、4月28日和7月4日分别发布了我区1987年冬小麦年景丰欠趋势预报、全区冬小麦平均单产预报、总产量预报.现对预报结果与自治区统计局1987年冬小麦单产和总产量上报值进行比较. 一、预报结论与实况 1987年3月20日预报1987年我区冬小麦年景为偏丰.4月28日报全区冬小麦平均单产210-215公斤,比上一年增加5-10%;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6,(2):10-11
间套复种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发展,我们从气候条件方面做了些初步分析。华北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带,大陆性较强,其特点是:1.气候温和,冬季不太冷、全年热量资源较丰富(≥0℃积温达4200—5200℃)。2.光能资源优越,年辐射总量达130—140大卡/厘米~2,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比长江流域(120大卡/厘米~2,1900—2200小时)多。3.作物生长旺季光热水充足,且配合良好。这些特点为间套复种提供了巨大的增产潜力。耕作制度的改革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有利条件及克服旱涝等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省由于所处的特定地理环境,洪、涝,(台)风灾害频繁,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损失巨大,如1980~1987年,全省每年平均洪涝总面积33.33万公顷,最多的1987年为72.23万公顷,平均每年损失粮食超过1亿公斤,最多的1987年近3.5亿公斤。鉴于我省人多地少之现状,自然灾害引起农业大幅度减产,直接危及人们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丽水地区在1980年以前,柑桔面积仅1万亩,自1980年被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之一以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6.5万亩,但投产面积的平均亩产还不足500公斤。如何充分利用本地有利气候条件,采取科学管理措施,获得大面积高产、稳产是本地面临的紧迫问题。为此,我们于1985—87年开展了对柑桔果实生长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我县历年油菜播种面积达6~7万亩.在气候适宜,无病虫害的条件下,全县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00~150公斤.丰年甚至可达200公斤.分析我县多年来的油菜产量状况,影响油菜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油菜菌核病.如1987年,全县平均田间病株率40%(严重者达80%),该年我县油菜平均亩产仅40多公斤.油菜菌核病在本县始发生于每年的3月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我县冬小麦种植面积为45万3千余亩,平均亩产达266斤,比头一年增产43%,创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气象科技》1976,(2):16-17
一、解决稻麦复种问题我队是稻作老区,历来为一年一熟。稻麦复种的主要矛盾:一是热量不足,稻麦复种生长期长,共需积温约4600℃,而本地仅能提供约3540℃,尚差1060℃;二是秋季田间过湿,不利于小麦播种和幼苗生长发育。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提出如下措施: 在水稻种植管理上,采取寄秧法,就是把育好的稻秧先  相似文献   

13.
随着烤烟、玉米等春播作物地膜覆盖技术在旬邑的应用和推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地膜均是一次性利用。为了提高地膜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地膜覆盖技术的增产作用,1987、1988年度我们在旬邑原区开展了冬前覆盖回茬小麦,后春覆盖烤烟、玉米等作物的一膜两用试验及示范。一、试验、示范概况及气候特征 1987-1988年度在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  相似文献   

14.
掖单13号夏玉米是山东省莱州市玉米研究所培育的抗病、抗倒伏、生长期110天左右的晚熟大穗紧凑型杂交品种。1988年,该所以每亩4839、5196株,在高肥水条件下,采取科学栽培方法,亩产分别达到945、1008公斤。这是夺取夏玉米亩产吨粮的较理想的品种。 在莱阳引种掖单13号夏玉米所需的土壤、水肥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可满足其需要。但对影响高产至关重要的农业气象条件,特别是光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从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建立了农田防护林网后,创造了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网内田块总产量增加,收获物的品质提高,比如东北大平原的某些有林带保护区比空旷地农田玉米增产25%、高粱增产21%;华北平原玉米平均增产25—30%、棉花平均增产13.8%;长江中下游水稻增产10—15%左右,但在讨论林网对作物形成有利的生态环境时,也必须看到林网胁地不利影响。上述各地同时也观测到在离林缘树高约一倍水平距离以内地区有明显减产:  相似文献   

16.
针对嘉兴地区人均占有土地日趋减少,要进一步增加粮食和完善粮食多元结构,只能着眼于20万亩二熟制旱粮的开发。能否改二熟为三熟,首先对气候作了初析,然后组成了站内、气象系统上下和与农业部门,农户三个三结合的课题组,选择石路,丁桥两地进行不同路子探讨和玉米,甘薯分期播、栽气候适应性试验。经1987—89三年实践,确立的小麦/玉米/甘薯和大麦——玉米/甘薯,大麦——玉米——甘薯三种熟制,其效果显著,比老二熟增产63—71%。从海宁1988—90这三年共推广10073亩,增粮3170吨,增值260万元和90年丁桥原试验户亩产仍超吨粮,湖塘42.3亩示范坊亩产原粮也超1吨的实际看,确实为旱地纳入吨粮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7.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18.
西北黄土高原,光照丰富,雨热同期。实施旱作带田一膜两用技术,可增温2—5℃,节水30—40mm以上,调水70%左右。热量利用率高达0.987,降水利用效率15.15kg/(mm·hm2),气候生产力利用指数0.49。增产效益明显,变作物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总产可达8250—9000kg/hm2,比单作增产45%以上。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高。从几年来旱地耕作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推行“春粮/春玉米/甘薯”三熟制,即改原“春粮—甘薯”两熟制,以增种一熟春玉米为三熟制,产量有显著提高。春玉米亩产一般为250~300公斤,高的达400多公斤,甚至亩产超千斤。因此,发展春玉米生产,对耕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发展合理的间套复种多熟  相似文献   

20.
青田县属浙南丘陵低山区。全县人口48.6万人,耕地18.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38亩,人多地少粮缺。但是丰富的旱地及光、热、水资源却得不到充分利用。种植制度历来以蕃茹一熟,或麦一蕃茹二熟为主,复种指数低。为了探索旱地资源开发技术,78年农业部门曾经在万山区高湖乡桐川村进行过小麦—玉米—蕃茹三熟套种试验,获得成功,亩产达975公斤,比当时的2熟(对照)亩产增275公斤,增产效果显著,获得了省农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本文试图从气候角度对旱地三熟套种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