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说地球上还有另一类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许多人会认为纯属无稽之谈,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海底也许真的有“人类”存在。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使用水下摄相机,在大西洋4000多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一些类似人类的足迹。1963年,美国潜艇在波多黎各东海演习时发现了一个“怪物”:它既不是鱼,也不是兽,而是一条带螺旋桨的“水底船”,时速可达280千米,是人类现代科技所望尘莫及的。当时美国海军分头派出了驱逐舰和潜艇追踪了4个小时,最终“怪物”消失得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14,(12):53-53
我们知道人类是生活往陆地上的,但有没有人生活在海洋上呢。也许你会先想到的是“美人鱼”.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传说。在爱沙尼亚的半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哈蟆人”:鸡胸扁嘴、圆脑壳……当人们走近它看得更清楚时,它却一溜烟地跳入了海里,速度快得让人都没看见它是不是有脚。  相似文献   

3.
凡是去过红海海滨旅游的人,他们都对那里生长的一丛丛海草发生了极大的兴趣。难道这些普通的海草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不过海草长得很怪。为此,吸引了不少的旅客驻足观看,只见在这每一草茎的上端都生有一对大眼睛,一张嘴,两片鳃盖和很小的鳍。啊,这不是海草,原来是一条条小鱼。  相似文献   

4.
在神秘莫测的海洋底部,栖息着许许多多动物。有的动物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犹如娇嫩的花卉,它们确实也曾经被误认为是植物。陆地上的菊花,只有秋季开放。而在浩瀚的海洋中却有四季盛开不败的“海菊花”,它就是腔肠动物中的海葵(见图)。海葵是个大家族,全世界约有1000种。它们的外貌酷似植物,体呈圆柱形,上  相似文献   

5.
今天,即使在平静的海底也会遇上某种离奇古怪的事件——美国“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上的研究人员在深海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奇异的海底“铁塔”。1964年8月29日,“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多千米处抛锚停泊,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考察作业。考察人员计划在这一海区将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处,对这里的海底状况进行水下拍摄。为此,考察人员把一台特制的水下摄像机安装在一个圆柱形钢制保护壳内,用电缆线将其系在考察船上。一天的考察结束了。当摄像技术员在暗室中对  相似文献   

6.
晓彭 《海洋世界》2001,(8):48-48
在闻名遐迩、风光旖旎的北部湾畔.又增添了一个旅游亮点——北海海底世界。她座落于北海海滨公园内,筹建于1999年,由具有20多年历史的原水旅馆A区和新建海底世界B区组成。  相似文献   

7.
小卡 《海洋世界》2012,(10):28-28,30,31
1873年,一艘名为挑战者号的科考船正在大西洋上进行考察。在船上的科学家们在用普通的测深锤测量水深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西洋中部的水深只有1000米左右,反而要比大西洋两侧浅得多。按照常理,越往大洋中部走,海水应该越深才对。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又测试了几个点,发现结果仍然如此,就把这个情况记录了下来。50多年后,德国流星号调查船利用回声  相似文献   

8.
海底考古比陆地考古年轻得多,这不是人们有意疏远大海,而是大海实在险恶、复杂,人们往往望洋兴叹。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已把视线与兴趣转向海洋深处。因为,海底有无数目前还不为人们所知的秘密,人们预感到地球的历史就藏在这广阔而幽暗的海底。众所周知,一年有12个月,一月有30天,周而复始。可是你听说  相似文献   

9.
每次到海口,我总要到琼山东寨港去观赏红树林。站在岸边,放眼浩渺的海,顿时被眼前那一道凝翠的绿色吸引住了。只见那千万株枝叶繁茂的树冠,浮荡在碧蓝色的水面上,被潮水卷起层层绿浪,大浪前涌,绿冠却浮而不走,那郁郁葱葱、青翠欲滴的树叶,简直就是一铺在大海上的巨大绿毯,让人感到无边的壮美和迷恋。  相似文献   

10.
陈雪飞 《海洋世界》2012,(10):18-19
海底火山大部分隐藏在海平面几千米以下,而且脾气反复无常,这让科学家们研究起来非常头疼。不过,还是有一些科学家,通过仪器监测以及耐心等待,成功地预测了海底火山的爆发。美国俄勒冈州附近的Axial Seamount火山是以活跃闻名的海底火山。在1998年喷发后,科学家们立刻开始了监测和研究。2006年,科学家们预测Axial Seamount火山将在2014年前再次喷  相似文献   

11.
好吗,海底人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确离不开海洋,海洋为人类提供食品、石油化工及能源等,就人类的发展及进化方面,科学界也有许多传闻与发现。据有关海洋方面的考察资料记载:地球上很可能有另一类神秘的智能动物——海底人。欧美的科学家们在经过了多年的考察和论证后,他们认为:人类在从海洋中爬上岸时,还有一支同类仍留在海洋深处,有以下的例子为证: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沉积物岩心的回收通常是由重力取心或是船上钻探来完成的。大多数调查船都可以进行重力取心,但回收的岩心长度比要求的短。深海沉积物的钻探可以满足取心要求,但因钻探船的使用价值和昂贵的花费而受到限制。为了克服沉积物取心技术的缺点,一种可以遥控进行水下钻探的设备“  相似文献   

13.
大陆漂移说由于自身某些局限性,无法解释大陆是怎样在强度很大的硅镁层中漂移的问题。海底扩张说为此提供了答案。在60年代,人们使用了较为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获得了大量的海底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海底扩张说。该说一问世,便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被人称之为是“地球的诗篇”。  相似文献   

14.
1999年2~3月 ,地震仪记录到在亚速尔群岛特塞拉岛以西大西洋海底并不强烈但持续的震动。原来在38.7°N,27.3°W处的水下塞雷特火山喷发了。还在1878年 ,该火山长达5个月的活动导致沿岸的塞雷特村中将近200幢房屋被损坏。在1999年 ,陆上的震动力度不大 ,但在水下它们表现得相当强烈。里斯本水文研究所和葡萄牙海军的工作人员进行的研究表明 ,在300~800m深处 ,穿过总长度为5km的海底裂隙 ,,进行着饱含炽热气体的火山物质的喷发。岩石学家在标本中找到了橄榄石、辉石 ,并在玻璃状岩石中找到了长石斑…  相似文献   

15.
肖鹏  王悦东  李安龙 《海洋信息》2020,35(1):40-45,51
针对目前"数字海底"建设中存在海底调查数据集成管理与三维可视化表达不足等问题,本文采用GIS技术,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北海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空间数据集成理论与三维建模方法,建立了埕北海域三维海底空间数据库,实现了研究区域地形数据、地层数据、钻孔数据、表层沉积物数据的有效组织管理与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ArcGIS Engine 10.0,结合.NET平台,在Visual Studio 2010开发环境下,利用C#语言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C/S (Client/Server)架构的三维海底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设计了一套面向埕北海域的三维海底虚拟仿真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6.
据一些地质学者预言,今后10年,最多不超过20年,世界将有可能出现石油资源短缺的局面。国际能源机构首次提出,世界石油产量在20l0年-2020年达到顶峰,此后便不可避免地出现持续下降。能源忧患意识产生了寻找和发现新的替代能源的热潮。海底储量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之为石油资源耗尽之后的重要能源,已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和大石油公司的重视,他们投入重金,强化研究,拟在近期有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近来,迫于发展需求、急于改变能源依赖他人局面的日本,把目光投向了海底“可燃冰”。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海洋报》报道,我国正在进行的地质大调查活动传来喜讯,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科研人员在我国沿海发现了新型能源——“可燃冰”的地球物理标志,而且大致圈出约8000平方公里的分布面积。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初步鉴别出在400多公里地震剖面上存在天然气水合物矿藏的显示标志。根据显示标志在地震勘测线上出现的范围,大致可圈出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面积为8000多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地球化学异常也有重要显示,表明这一区域内天然气水合物有相当大的资源前景。另外,在我国的东海陆坡海域也有类似重大发现。专家认为,这些发现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进退两难在探索深海世界的过程中,横在人们面前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海水的压力随深度增加而变大,超过一定限度,潜水者就有生命危险;二是人的肺在水中无法呼吸,在没有潜水装置的情况下,人在水下只能屏住呼吸作非常短暂的停留据计算,水深每增加10米,1平方厘米面积上水的压力就要增加近10牛顿,而1平方米面积上的压力就要增加10千牛顿,在水下1000米深处,每平方米的压力则高达10兆牛顿大家知道,海洋的深度一般有几十米到几千米甚至还存在一些万米深渊。人类要征服这么深的海洋,不解决水下压力对人体的影响问题是不…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冰核记录揭示出大约每隔100ka发生的由冰期到暖期的急剧气候变化可通过温室气体甲烷浓度的快速增加加以对比。最初 ,这些增高被认为是湿地环境的细菌作用造成的。Nisbet(1990)根据以水合物形式贮存在永冻地区和大陆边缘的数量巨大的甲烷提供了一个选择解释。他认为这种甲烷的大量释放可能触发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变化。Kennett等(2000)提供证据说明快速气候变化确实与加利福尼亚海岸滨外圣巴巴拉海盆水合物中的甲烷释放有关。在高压、低温以及足够高的气体浓度情况下 ,水分子形成笼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