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1—2002年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2001年4月-2002年4月,利用生态学方法对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进行的周年调查结果表明,粤东柘林湾浮游动物有桡足类34属60种,枝角类3属3种,及端足类、磷虾、糠虾、多毛类、毛颚类、被囊类、水母和各种浮游幼体虫.浮游动物的群落构成小型化趋势明显,因为体长不足0.6 mm的小型优势种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Oithona brevicornis)和鸟喙尖头(氵蚤)(Penilia avirostris)在浮游动物总个体数中所占比例合计高达57.1 %.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总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模式大体相似,即湾外大于湾内,外侧大于内侧,东部大于西部.总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周年变化曲线与水温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高峰位于高温季节的8-9月,低谷位于冬季2月.调查期间柘林湾浮游动物非常丰富,年均总个体数达15.8×103 ind/m3,生物量达227.8mg*dW/m3.在单一调查年度内,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浮游植物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年份,浮游动物丰度与浮游植物密度则表现为负相关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2017年9月在南水北调东线南四湖水域收集125尾湖鲚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南四湖水域浮游动物样品,比较湖鲚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湖鲚食物种类共21种,种类广泛,湖鲚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两者在胃含物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00%和65.22%,丰度分别占摄食食物60.21%和15.53%。水域中,浮游动物以轮虫为主,占所有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7.55%,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晶囊轮虫(Asplachna sp.)、针簇多枝轮虫(Polyarthra trigl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锯缘真剑水蚤(Eucylops serrulatus)和剑水蚤sp.(Eucylops sp.)。研究表明,湖鲚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好捕食水域中体型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随着湖鲚体长的增长,也会捕食幼鱼和幼虾。  相似文献   

3.
汤宏俊  孙松 《海洋与湖沼》2015,46(1):148-156
利用现场海水培养实验,结合浮游动物网样数据,研究长江口邻近海域几种优势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和精致真刺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影响。结果表明,精致真刺水蚤虽然属于肉食性种类,但几乎不摄食微型浮游动物;其余三种杂食性桡足类中华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纤毛虫+异养甲藻)的摄食率分别为0.66、0.09和0.59μg C/(ind·d),分别占其日总摄食量的29%、24%和37%。其中,异养甲藻在初始生物量和对桡足类饵料贡献上分别占整个微型浮游动物的30%和28%,是微型浮游动物中一个重要的组成类群。中华哲水蚤对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初始食物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对体长20μm纤毛虫的清滤率要明显高于对体长20μm的纤毛虫(P0.01)的清滤率,表明其偏好摄食较大个体的食物。通过Chesson选择性指数显示,尽管微型浮游动物在生物量上远小于浮游植物,但桡足类能优先选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进一步结合网采浮游动物数据,获得各站三种优势桡足类丰度平均占桡足类总丰度的77%,但它们对微型浮游动物现存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仅为0.8%,表明桡足类对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下行控制作用并不明显,仍有大部分微型浮游动物生物量未通过摄食途径进入到桡足类群落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年夏季青海湖水生生物调查,研究该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夏季青海湖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9种,其中轮虫12种,枝角类2种,桡足类4种及无节幼体1种。浮游动物的密度及生物量分别在7.3-71.3个/L和0.18-2.23mg/L之间变化,均以桡足类最高。相似性分析显示夏季青海湖尕日拉、泉吉河口、布哈河口、黑马河口、沙岛生境相似。青海湖夏季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分别在1.24-2.90和0.43-0.87之间,优势种种数在2个以上但优势度较高。2014年夏季青海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简单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典型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及生物量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依据国家海洋局2004-2006年每年5月和8月的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生态监控区浮游动物的监测结果,对上述河口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种类数及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将结果与历史资料进行同测区、同季节的对比。结果表明,与全国海洋普查时期相比,2006年黄河口浮游动物种类数下降了50.6%,桡足类种类数下降了53.3%;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4%下降到2006年的32.6%。长江口浮游动物种类数有所上升,但是桡足类种类数由1985年的62种降低到2006年的37种;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的比重从1958年的54.2%降低到2006年的42.5%。珠江口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所占的比例由1959年的59.3%下降到54.4%,未发生明显变化。黄河口春季、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不明显,夏季增幅较小;长江口自2000年以后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28.36mg/m^3,是1958年的2.4倍,2005年与2006年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是1958年的2.2和2.7倍,增加趋势十分明显;珠江口春季浮游动物生物量上升趋势最为显著,2004-2006年3年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是1959年同期的5.7—8.7倍,1981年、2006年夏季生物量分别比1959年增加了3.1倍和11倍。就这3个河口生物量变化趋势看,珠江口生物量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长江口次之,黄河口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6.
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对湛江湾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调查,研究了其群落结构的周年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浮游动物87种和29类浮游幼虫,隶属于16大类群,群落结构主要由桡足类(30种)、浮游幼虫(29类)和原生动物(23种)所组成,分别占总种类数的25.86%、25.00%和19.83%。浮游动物种类数以4月最多,2月和3月最少,4~9月的总种类数均高于其他月份。湛江湾浮游幼虫以底栖动物幼虫为主,在4月种类最多,5月丰度最高,4~7月为湛江湾海洋动物的繁盛时期。浮游动物优势种共有22种(类),其中浮游幼虫9类,原生动物7种,桡足类3种,水母类、毛颚类、被囊类各1种,以12月、4月和5月优势种最多(8种),2月最少(2种),无全年优势种,群落结构明显趋于小型化。各相邻月份的共有种类数在18~33种,物种更替率R的范围为37.25%~73.61%,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丰富度d的年均值较低,分别为2.64、0.54和3.32。在调查期间,湛江湾浮游动物丰度出现了3个高峰,且分别由不同的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其中1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原生动物组成,2月份的高峰主要由桡足类组成,而5月份的高峰则主要由浮游幼虫组成,3大类群共同主导湛江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浮游动物生物量仅在2月和9月出现高峰,呈现月份双峰型变化。湛江湾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主要受水温、食物及摄食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夏季崂山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永强  左涛  袁伟  王俊 《海洋与湖沼》2017,48(5):990-997
根据2014年8月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在崂山湾海域调查获取的样品,结合同步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崂山湾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共鉴定浮游动物40种(类),其中浮游幼虫16类,占种类数的40.0%,桡足类14种,占种类数的35.0%,水螅水母类4种,枝角类、毛颚类各2种,原生动物和被囊类各1种。夜光虫丰度在各站位均很高,去除夜光虫丰度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异体住囊虫、强额孔雀水蚤和洪氏纺锤水蚤。根据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可将19个调查站位的浮游动物群落划分到四个群组中。群组Ⅰ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浅,指示种最多,其中夜光虫、半球美螅水母、小拟哲水蚤和背针胸刺水蚤为其特有指示种,短尾类溞状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所在站位平均水深最深,靠近外海,指示种最少,圆唇角水蚤为其指示种,桡足类无节幼虫的平均丰度在该群组最高,群组Ⅳ与群组Ⅰ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最大,无共有指示种;群组Ⅱ和群组Ⅲ为过渡群组,其部分指示种与其他群组共享。水深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2010年夏季雷州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10年7月对雷州半岛海岸带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87种和34类浮游幼体,其中原生动物4种,占总种类数的4.6%;腔肠动物20种,占总种类数的23.0%;介形类1种,占总种类数的1.1%;枝角类2种,占总种类数的2.3%;桡足类37种,占总种类数的42.5%;十足类2种,占总种类数的2.3%;毛颚动物7种,占总种类数的8.0%;被囊动物6种,占总种类数的6.9%;浮游软体动物8种,占总种类数的9.2%。优势种有13种和3类浮游幼体,孔雀强额哲水蚤和小毛猛水蚤是该海域重要的优势种群,几乎在全海域均为优势种,桡足类幼体为全海域优势类群。半岛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由近岸往远岸逐渐增多,浮游动物丰度分布则相反。浮游动物种类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东北部、东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南部,丰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西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生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南部、南部,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反映了人类对海岸带开发利用的活动概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分别为2.96和0.57。相关分析表明: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温、细菌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磷酸盐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生物量与TOC、细菌总数、叶绿素a、浮游植物丰度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罗非鱼放养量对盐碱水微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放养不同密度的尼罗罗非鱼 (orecohromis niloticus)对微型生态系统浮游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罗非鱼的放养量为 5个水平 (0~ 8.12 kg· m-3 )。结果表明 ,随着罗非鱼放养量的增大 ,蓝藻、金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量、p H、和 TN:TP比值下降 ;相反 ,绿藻、硅藻、原生动物、浮游植物叶绿素 a含量、浊度、总碱度、电导率、TN和 TP均增加 ;而在生物量上小型硅藻和绿藻占优势使浮游植物小型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越冬期养殖环境中的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共检测到浮游动物33种,其中纤毛虫(Ciliata)23种,鞭毛虫(Mastigophora)5种,轮虫(Rotatoria)4种,桡足类(Copepoda)1种。优势种是奇异猛水蚤(Miraciaefferata)和海洋尾丝虫(Uromenamarinam);钩状狭甲轮虫(Colurellauncinata)和偏体虫(Dysterialancolata)为常见种。砂井水养殖可以减少养殖环境中原生动物以外的各种浮游动物种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周年4个季度对大亚湾3种主要经济贝类———珍珠贝Pinctadamartensi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 和贻贝Pernaviridis的采样、观测和鉴定,分析它们胃肠物中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综合分析了它们的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3种贝类的食物组成相似,食物中以碎屑、碎片最多,其次是浮游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而浮游动物含量最少,偶尔见到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残体或壳。大亚湾水体的年初级生产力为63万t有机碳,推算出大亚湾生态系统中贝类的最大产量约为1600t·km-2,潜在产量为16—160t·km-2。  相似文献   

12.
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夏季的浮游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8月在雷州半岛灯楼角珊瑚礁海区分别使用浅水Ⅰ型和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和浮游幼虫19个类群(或类型),其中桡足类的种数最多达45种。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种数分布由近岸往远岸递增,约3/4的种类属于终身浮游生物,1/4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中小型的浮游动物种类多,数量大。两种网具采集的浮游动物总种数、总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中小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相当显著,而大型优势种的密度差异不明显。用浅水Ⅱ型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总密度平均值为5270ind/m3,是浅水Ⅰ型网的110倍。桡足类占浮游动物总密度的72.45%,其次幼虫占23.41%。浮游动物密度呈斑块状分布,最高达16257ind/m3,底质为珊瑚礁的测站的浮游动物数量一般较多。优势种主要是中小型种类和底栖动物的幼虫,如强额孔雀哲水蚤、蔓足类无节幼虫、细长腹剑水蚤、驼背隆哲水蚤、无节幼虫、双壳类面盘幼虫、桡足幼体、简长腹剑水蚤等。  相似文献   

13.
四溴双酚A(TBBPA)是一种持久性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具有危害性。为研究渤、黄海浮游动物对TBBPA的生物富集,于2016年6—7月在渤、黄海24个站位中采集海水和浮游动物,测定TBBPA浓度、生物量、种类组成和总脂类含量。结果显示,海水和浮游动物中的TBBPA浓度范围分别为0.057~0.607μg/L和0.930~10.165μg/g·d·w,生物富集因子(BAF)范围为1.82×103~63.298×103,表明浮游动物对TBBPA有生物富集能力。生物量、种类组成是影响生物浓度的重要因素,生物量范围为251.663~1 982.541mg/m3(湿重),与生物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桡足类占浮游动物总量比例的降低和季节性浮游动物比例的增加均使BAF显著升高(P0.05)。小型桡足类(8.34%~22.31%)、季节性浮游动物(9.36%~21.54%)和毛颚动物(6.05%~9.17%)的总脂类含量与BAF呈正相关,表明TBBPA容易富集在脂肪组织中。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90年春季至1991年冬季采自南日岛海域浮游动物样本,初步鉴定出98种浮游动物和12类浮游幼虫。桡足类种类和数量均占优势。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肥胖箭虫、中华假磷虾和短尾类氵蚤状幼虫为优势种。本文报道了浮游动物总生物量,总个体数和种类数的季节分布及平面分布,讨论其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2011年和2012年期间,在浙江省宁波象山港区域,利用两口池塘开展拟穴青蟹(Scyllapar amamosain)池塘生态育苗试验,自然条件下累计培育出青蟹苗(稚蟹Ⅰ至Ⅱ期)34.1×104只,幼体成活率最高为3.19%,单位水体育苗产量最高383.0只/m2,从蚤状幼体孵出至蟹苗销售的时间需要33~34 d,幼体生长呈曲线方程:y=0.14e0.497x。育苗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相对稳定,鉴定出浮游植物20种,大型浮游动物种类11种,原生动物12种,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小球藻和扁藻为优势,藻类细胞密度(1760.2×104±5119.4×104)个/L,浮游动物群落以桡足类和轮虫生物量最大,大型浮游动物密度(646.28±899.17)个/L,池塘饵料生物丰富,幼体可以获得更全面和优质的饵料营养。盐度过低和固着类纤毛虫、尖额真猛水蚤的危害,是影响青蟹幼体成活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三种经济贝类的营养生态位及潜在产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辉  何慧 《热带海洋》1999,18(4):53-60
通过周年4个季度对大亚湾3种主要经济贝类-珍珠贝Pinctadamartensii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ls和贻贝Pernaviridis的采样,观测和鉴定,分析它们胃肠物中的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综合分析了它们的营养生态位。结果显示,3种贝类的食物组成相似,食物中以碎屑,碎片最多,其次是浮游植物,主要包括硅藻,甲藻,金藻和蓝藻,而浮游动物含量最少,偶尔见到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  相似文献   

17.
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周年变化及鲢、鳙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 年2~11 月对东太湖不同水域浮游生物组成、数量、水质情况及水生植物密度进行了调查, 并对9 月份太湖鲢、鳙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为保护区>余山>老鼠山>漫山岛。水体浮游生物数量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均为漫山岛>老鼠山>余山>保护区。浮游植物总数量与蓝藻总数量、浮游动物总数量、富营养化因子呈正相关, 与水生植物密度呈负相关。9 月份太湖鲢、鳙的肠内含物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食物数量的89.1%、70.6%和10.9%、29.4%,其中蓝藻分别占74.5%、56%, 枝角类和轮虫分别占3.7%、13.4%和1.5%、11.5%; 鲢、鳙对蓝藻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42 和1.07, 对轮虫和原生动物的选择性指数分别为0.13、1.27 和1.30、0.40。本研究结果对揭示影响太湖浮游生物周年变化的环境因素以及通过鲢、鳙控制蓝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和8月对上海市金山三岛海域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航次共鉴定浮游动物21种,其中桡足类7种,水母类3种,糠虾类2种,端足类、等足类各2种,浮游幼虫类3种,其它3种,虫肢歪水蚤、火腿许水蚤为平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优势种类,优势度分别为0.45和0.43。平水期和丰水期浮游动物个体密度平均分别为124.13ind/m^3和335.30ind/m^3;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30.00和190.75mg/m^3。多样性指数(H′)偏低,平均值小于2。该海域浮游动物类群是一个沿岸低盐群落,与邻近海域相比,该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较单一,个体数量较多,但生物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深圳湾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深圳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淡水种类占绝对优势 ,藻类5门32属45种 ,其中硅藻12属18种 ,绿藻1属15种 ,蓝藻7属10种 ,裸藻、金藻各1属1种 ;浮游动物共计37种 ,其中原生动物9种,轮虫14种 ,枝角类2种 ,桡足类8种 ,浮游幼虫及其它4种 ;底栖动物20种 ,分别为环节动物的多毛类7种 ,寡毛类2种 ,软体动物8种 ,甲壳动物2种 ,鱼类1种。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数量和分布的特征是 :藻类细胞密度为2.4×106~1.4×107个/L ,平均6.43×106 个/L。浮游动物为514.0~8049.2个/L,平均1690.8个/L。底栖动物个体数为180~8860个/m2,平均为2364个/m2。这三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与距深圳河河口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因此 ,三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湾内段与湾口段差异明显,且平均值偏低 ,说明深圳湾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2017年秋季在渤海湾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生物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获取的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秋季浮游动物调查共鉴定各类浮游动物22种、浮游幼虫6类,合计种类数为28。桡足类为最为优势的类群,其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46.4%。渤海湾秋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共5个,包括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强壮箭虫。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86.9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640.7mg/m3,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87和1.08。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影响渤海湾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叶绿素和浊度。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