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于东海大陆架之上,是一个复合型沉积盆地。盆地的西侧是浙闽隆褶带,东侧是钓鱼岛岩浆岩带,盆地从西至东呈现为凹-凸-凹的格局,南北差异明显,总体地质构造格架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该盆地存在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是浙闽沿海陆区出露的深变质岩系向东的延伸,这套古老的变质岩系组成了陆架盆地的主要基底。盆地在垂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多层结构。除古生界地质结构尚待证实外,中生界明显为裂谷型二层结构,新生界为三层结构。盆地结相特征受控于特定的构造演化过程。中生代以前不同性质的地体增生和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以及印度板块作用造成的地壳蠕散是控制盆地形成和树造演化的主要体制,使盆地构造演化表现为多阶段、多种构造体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2.
东海地区壳体构造演化及其盆地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张琴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4,18(4):311-320
本文引用最近的地震、钻探、海底拖网采样及其它地质资料,通过综合研究与分析,证实东海地区的壳体属薄化陆壳型壳体,其构造演化经历了地槽阶段(Pt-D_2)、地台阶段(D_3-T_2)和地连阶段(T_3-Q)。其中,前两个阶段与东亚壳体东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基本一致,进入地洼阶段后逐步薄化。东海盆地的形成与“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无关,而与地幔蠕动流所产生的拖拽型拉张应力场和地洼造山带所具拉伸趋势而形成的伸展型拉张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3.
东海盆地处于西太平洋俯冲带前缘,是发育在华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以晚白垩世-新生代沉积为主的新生代盆地.东海盆地性质是在活动大陆边缘减薄陆壳之上的,由于洋-陆俯冲消减所引起的张裂、拉伸作用而形成的弧后裂谷型盆地,是西太平洋众多“沟-弧-盆”体系的一部分.东海盆地陆架外缘隆起控制着东海盆地的演化过程,该地质单元形成于晚白垩世,是陆缘隆起和增生楔的复合体,中新世后由于菲律宾海板块的活动而解体为现今的钓鱼岛隆褶带和琉球隆起.结合对陆架外缘隆起的研究后认为,东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演化历程具有3大构造阶段,即:第一阶段,古新世-中始新世西部坳陷形成发展期;第二阶段,中始新世-渐新世东部坳陷形成发展期,其中,中晚始新世太平洋板块的转向是东、西部坳陷构造迁移的分界点;第三阶段,中新世-全新世,东海盆地进入到菲律宾板块影响时期,原先的构造格局开始分解. 相似文献
4.
丹霞盆地为白垩纪内陆山间红色盆地.在岩石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对丹霞盆地的沉积相、沉积体、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划分,讨论了丹霞盆地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等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潟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盆地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新疆构造演化与吐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崇光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1):8-13
新疆地区新生代盆-山体制独特,深断裂活动既造山又造盆。活动带集中在山系及山前带,盆地内保存稳定地块区。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不存在大型盖层滑脱推覆构造带。火焰山构造带受基底逆冲断裂控制,断裂控制背斜闭形成,油气沿隐伏断裂伴生的构造圈闭富集成藏。湖-沼相侏罗系含煤系是重要的油气源层,湖相三叠-二叠系亦有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面积广、勘探深度大的重磁数据通过增强型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方法和优化欧拉反褶积法获得东海陆架盆地的构造特征,为油气勘探提供基础资料。增强型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法是重磁数据一阶和二阶水平导数的比值函数,能有效地均衡不同深度地质体的边界响应,从而同时显示不同深度构造的边界,提高对较深层构造的分辨率;优化欧拉反褶积法有效地降低了背景异常的干扰,从而可获得更加准确的构造反演结果。理论模型研究表明,增强型局部相位边界识别法可更加准确和清晰地划分边界信息,优化欧拉反褶积法可获得更加准确和收敛的反演结果。综合利用增强型局部相位边界识别和优化欧拉反褶积法对东海陆架断裂构造分布进行划分,获得了分析区域构造背景和评估油气潜力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自加里工至印支期接受肫一套较为稳定的台地相为主的碳酸直岩沉积,侏罗纪末至燕山早-中期经受区域挤压,发生褶皱和逆冲;燕山晚期至喜马拉雅早-中 生伸展作用,形成负反转构造;随后分地进入坳隐期,沉积了广华寺组和平原组,期间发生过局部的褶皱隆升,形成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9.
三塘湖盆地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早石炭世晚期,盆地褶皱基底形成; 晚石炭世早期,总体处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 晚石炭世晚期,洋壳消亡,断陷收缩与整体抬升,形成剥蚀不整合。早二叠世,进入陆内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中二叠世,盆地进入推覆体前缘前陆盆地发育期; 晚二叠世,构造褶皱回返,前陆盆地消失; 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中期,进入统一坳陷期;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坳隆格局基本定型。平面上构造分带清晰:东北逆冲推覆隆起带、中央坳陷带和西南逆冲推覆带; 发育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构造样式。盆地主体条湖—马朗凹陷发育上石炭统、中二叠统、侏罗系水西沟群3套有效烃源岩,且多表现为两期生烃、两期成藏; 形成相对独立3套成藏组合; 呈现“晚期近源自生自储成藏”特点; 多围绕各自含油气系统形成各具代表性3种成藏模式: 1)北东向凹中隆起及古隆起油气聚集成藏; 2)北西向冲断带油气聚集成藏; 3)不整合油气聚集成藏。三塘湖盆地油气资源量达7×108~9×108 t(油气当量),盆地总体勘探程度较低,主要勘探方向有:围绕马朗—条湖继承性凹陷浅层侏罗系地层—岩性油气藏领域、北缘凸起带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与内幕油气藏领域、南缘构造推覆带断层遮挡二叠系白云岩与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领域。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领域广阔,油气分布格局具有”南油北气、浅油深气、中油古气”等特点。即盆地南半部是主油区,北半部是主气区,盆地浅部发育含油带,深部发育含气带,盆地中生界主产油,古生界主产气。该盆地是我国实现油气协调发展的理想地区。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油气勘探,建立正确的地质思路,并根据其地质特点制订油气勘探方针、把握油气勘探方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南华北盆地主要发育3期断裂:第一期是在三叠纪末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逆冲断裂,断裂走向以近E-W向为主、主要由南向北逆冲;第二期是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运动相关的走滑拉张断裂,断裂走向以NNE向为主,左行走滑,常沿印支期挤压断裂带发育;第三期是与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运动相关的正断裂,断裂走向以近S-N向或NEE向为主。三叠纪末印支期断裂的冲断抬升作用一方面使该区主力烃源岩石炭—二叠系受严重剥蚀,另一方面破坏了烃源岩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走滑拉张断裂与印支期断裂一起,呈棋盘格式平面切割了南华北盆地,与之伴生的火成岩对烃源岩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拉张断裂则进一步加强了烃源岩的不连续性。后两期拉张断裂常常通天,对前期形成的油气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因此,对于南华北盆地的油气勘探,需要避开走滑断裂或拉张断裂,避开火成岩体;针对上古生界,要寻找连续性较好的烃源岩层;针对中、新生界,要寻找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漠河盆地构造特征与成盆演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漠河盆地的地层层序、构造特征和构造单元、盆地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研究。漠河盆地盖层主要为侏罗纪陆相煤系地层及白垩系火山岩,属典型的二元结构。晚侏罗世中期由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关闭,额尔古纳微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使盆地西部产生逆冲推覆构造,地层缩短量在64km以上。晚侏罗世晚期到晚白垩世,盆地进入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阶段,处于拉张环境,在盆地中部和东部发生了三期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形成火山断陷盆地。因此,漠河盆地经历了蒙古—鄂霍茨克洋和西太平洋两种不同构造域的演化阶段,具有西部挤压推覆、中部和东部拉张断陷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东海盆地中、新生代盆架结构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地貌、钻井、岩石测年和地震等资料,分析盆地地层分布、盆架结构、构造单元划分和裂陷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东海盆地由台北坳陷、舟山隆起、浙东坳陷、钓鱼岛隆褶带和冲绳坳陷构成,是以新生代沉积为主、中生代沉积为辅的大型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古元古代变质岩系构成了盆地的基底。该盆地不仅是印度-太平洋前后相继的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西太平洋沟-弧-盆构造体系域一部分,而且也是古亚洲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洋动力体系作用下形成的特提斯洋构造域一部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经历了构造体制转换,盆地格局发生重大变革,早白垩世以前主要受古亚洲-特提斯洋构造体制影响的强烈挤压造山和地壳增厚作用演变为早白垩世以来主要受太平洋构造体制控制的陆缘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作用,经历侏罗纪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大陆边缘拗陷和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弧后裂陷两大演化阶段。白垩纪以来太平洋构造体制的弧后裂陷演化阶段可细分为早白垩世至始新世裂陷期、渐新世至晚中新世拗陷期和中新世末至全新世裂陷期。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海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期,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较多发现。南海的形成演化经历了安第斯型边缘-弧后裂谷-大西洋型海底扩张等一系列转变,形成了众多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新生代含油气盆地。这些盆地可划分为拉张型、聚敛型、走滑型三大类,且可细分为陆缘张裂型、裂离陆块型、弧前型、周缘前陆型、走滑一拉分型以及残留洋壳型等6种类型,不同的构造演化背景和盆地类型,碳酸盐岩的建隆及其生物礁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地震相特征也有一定差异。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中中新统一上中新统中及上始新统上部,储层分布范围广,发育有台地边缘礁、塔礁、块礁、点礁、环礁等多种类型,以铸模灰岩、颗粒状白云岩的油气储集性能较好。碳酸盐岩的形成和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的影响和控制。以越东一廷贾断裂为界,其北部海域发育晚始新世一早中新世(早期)和中一晚中新世(晚期)两期碳酸盐岩和生物礁;而其南部海域仅发育晚期碳酸盐岩。在南海,至今尚未发现有单纯的典型碳酸盐岩构成油气源岩的,绝大多数是与所伴生的生物礁一起组成储集层,所发现的碳酸盐岩及其生物礁(滩)型油气田,普遍具有较好的物性。在南海北部盆地和东南巴拉望盆地中是油气兼有,而在南海南部以产天然气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18.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衡剖面技术复原古构造演化,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可将孔西构造带的发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构造变形阶段:晚三叠世末期为挤压褶皱变形期;晚三叠世沉积后至侏罗系沉积前为逆冲构造变形期;早-中侏罗世为逆冲构造“轻度”渐进变形期。晚侏罗世以后,区域构造作用发生反转。随着晚侏罗-早白垩世、早第三纪裂陷盆地的发育,孔西构造带作为潜山构造被掩埋。裂陷盆地时期的伸展构造对孔西构造带前第三系的逆冲构造基本上没有大的改造。 相似文献
19.
雅布赖含油气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 处于华北克拉通阿尔善地块中南部过渡带, 属北祁连构造带, 中生代为走滑拉分盆地, 新生代为挤压冲断坳陷盆地.燕山早期, 形成东西向雅布赖拉张断陷, 主控断裂为北大山正断层, 沉积中心位于盆地南部; 燕山中期, 碰撞造山作用致使盆地北部急剧抬升, 北部中-下侏罗统地层遭受强烈剥蚀; 燕山晚期, 阿拉善地块及其北部地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雅布赖山前产生东西向正断层, 急剧活动, 快速沉降, 形成了北东向展布的新的拉张断陷盆地.喜马拉雅期, 在挤压走滑作用下, 雅布赖盆地南部形成北西向南倾逆冲的推覆构造, 致使北大山正断层发生错断瓦解, 最终形成"东隆西坳, 南断北超"的挤压坳陷构造格局.雅布赖盆地主体沉积凹陷具有较强分割性, 沉降凹陷分布于南部, 最大沉积岩厚度为5 400 m; 凹陷内侏罗系最为发育, 中侏罗统新河组、青土井组暗色泥岩、煤岩为烃源岩, 砂岩为储集层, 新河组泥岩互层作盖层, 构成盆地内最主要的含油气组合.由于雅布赖盆地特定的早期深埋, 晚期抬升破坏构造格局, 造就侏罗系砂岩储层早期强烈压实致密, 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成熟较晚, 构造发育期与烃源岩排烃期不匹配, 生成油气主要表现为近源成藏与层内滞留, 形成源内自生自储, 致密油应是主要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