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南极考察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无论是南极科学考察研究还是后勤支援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应有的地位。随着中国南极考察“十五”期间能力建设项目的启动以及国家财政对南极考察投入的逐步加大,公众对于我国南极考察事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如何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局领导的重要指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地管理南极科学考察站,更好地服务于南极科学考察事业,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神圣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科学与环境部南极局局长克拉伦斯·麦丘博士,应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邀请于九月十日至十三日在青岛讲学访问。麦丘博士应邀作了“澳大利亚南极和邻近洋区考察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发展”、“澳大利亚南极和邻近洋区考察的项目、目的和组织管理”、“国际南极考察机构概况”等学术报告。麦丘博士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参加报告会的有来自本市有关  相似文献   

3.
杨威 《海洋世界》2006,(9):36-41
“雪龙”船上过大年之一——年前的“雪龙”船上最热闹由于各自承担的考察任务不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144名队员在监守的4个岗位开展工作。25名队员在长城站,11名队员在南极上货糊内陆格罗夫山地区,剩下大部分队员分散在中山站和“雪龙”船上。也就是说,在风雪南极,22次考察  相似文献   

4.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6.
“雪龙”船全体同志以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为使命,以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题词为指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极地科学研究中心”为目标,发扬“爱国、爱船、团结、奉献”的“雪龙精神”,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工作条件下,团结奋斗,努力拼搏,先后执行了8次南极考察任务和2次北极考察任务,总航程14万海里,浮冰区航行2万海里,破坚冰200余海里,创下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史上单船一年走航南、北两极3个航次的先例;开辟了上海至北冰洋航线;2003年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纵深北极破冰达80°15'N,突破了我国破冰最高纬度纪…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南极科学考察基地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后勤管理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应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邀请,笔者于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被委派前往参加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地域观测队,赴昭和基地开展为期4个月的度夏考察。在这段时间里,在日本第四十五次南极考察队神田启史队长和山岸久雄越冬队长的关心和帮助下,笔者对日本现役“白濑”号考察船和日本南极昭和基地的各类软、硬.fae设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考察,收集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在昭和基地期间,通过亲身参与实施多项后勤保障工作,深刻地感受到了日本在南极考察后勤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在与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完成各项度夏考察任务的同时,不仅了解了日本南极考察队员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更与许多队友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同时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付的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8.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9.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生物学和医学组委托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89年4月7—8日在青岛召开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研讨会”。来自全国8个单位的23位生物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和捕捞、加工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生物医学组组长吴宝铃教授主持,国家南极考察委员  相似文献   

10.
1981年1—3月,我国派科学工作者参加“首次国际南极洋生物资源考察(FIBEX)”计划中南极普里兹湾(Prydz Bay)及其邻近海区的考察工作(与澳大利亚合作)。区域为南纬60°到南极大陆沿岸,东径60°到90°间的南印度洋海域。本文是对这次考察中由澳大利亚使用“内拉顿”号所采磷虾的初步研究报道,共五种,分录于两属。文中还记述了这五种磷虾的分布与生态特点。图7,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12.
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农业部东海水产所、青岛海洋大学共同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预研究”成果,日前由国家海洋局南极办组织的专家通过验收。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它的种群动态影响着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后者又制约着南大洋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系着全球变化。南极磷虾是现已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国南极考察10周年,也是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1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国家海洋局在有关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这次10周年南极考察好新闻评选活动。我代表国务院和科技界向获得中国10年南极考察首次好新闻奖的新闻界的同志们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礼!  相似文献   

14.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未被瓜分的大陆,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建立是中华民族灵魂的深沉闪光。人们至今留恋那部反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建设长城站的电视剧——《长城向南延伸》。人们更没有忘记“极地三老”——当年乘“极地”号赴南极建中山站的陈德鸿、金乃千、郑在石这三位年逾半百的“老”人。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已于1987年5月17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所水文、地质、生物室和器材处等单位共有5人参加。他们除参加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中心任务外,还进行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南大洋科学考察和试捕磷虾等项目。  相似文献   

16.
张林  蔡德培 《海洋预报》1994,11(1):55-62
本文通过对第九次南极考察“极地”船航渡期间,气象保障工作的总结,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航线上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南半球,南极地区的天气系统-绕极气旋和南极大陆冷高压对航线的影响,希望对今后南极考察航线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我国自1984~1985年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在西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至今已是第10个年头。在此期间相继派出了9次南极考察队,第10次考察队也正在筹备待发。十年来我国的南极考察和研究事业从无到有,有了很大的进展,1988~1989年第五次南极考察队又相继在东南极建立了中山站,并在南极东西两侧各建立了一个越冬考察基地,我国的南极考察工作从此由建站阶段转入了科研阶段。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我国南极首次考察以来,一直承担着海洋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工作。为能更好地完成南极考察任务,于1988年成立了极地研究组,1991年成立了远洋极地室。1990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内和国际合作资助项目。我室于1988年开始跨入了南极研究的行列,为了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抓了南极考察报告、南极冰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长城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1985年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决定组建中国第二次南极考察队,成员40名,来自全国各单位,提出了80多个科考项目,包括天文、高层物理、气象、水文、生物、冰川、地质、地貌、地球物理、测绘和通讯等十多个学科。这是我国派往南极的第一支多学科的考察队,目的旨在对长城站区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获得各种自然科学数据,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二次队海洋地质与海洋测绘组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王先兰、宋德康组成,任务是完成长城湾沉积和水深考察。  相似文献   

20.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10):66-69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已于2008年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改造建设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