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某水电工程坝区岩体结构的表生改造形迹调查,发现坝区除了发育与岸坡平行的正常的卸荷破坏方式外,还发育了一种破坏方式——夹泥型张裂隙。裂面性质的弱化和发育的普遍性,使这类破裂带可能成为控制坝区高边坡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岩体力学边界。在其发育过程中的诸多控制因素中,岩体结构对这种岩体破坏方式的发育起了控制作用。夹泥型张裂隙与岸坡成大角度相交的陡倾角裂隙和缓倾角错动带组合并构成一个整体。缓倾角错动带的改造是前提。夹泥型张裂隙的发育则伴随陡倾角裂隙和缓倾角错动带的改造过程而产生,构成由陡倾角断裂或裂隙、缓倾角错动带组合形成的典型的岩体破坏模式。结合本地区构造特征和岩体结构特征,并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该文主要探讨了坝区岩体结构特征和夹泥型张裂隙发育的关系,以及岩体结构对夹泥型张裂隙发育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西南某坝区右岸由海西期花岗岩组成。除断裂构造发育外,右岸岩体蚀变类型多,分布广,风化和卸荷强烈,深度大。上述现象组合在一起,使右岸岩体极为复杂。实地调查表明,这一复杂岩体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右岸丫口后山穹隆新生代以来曾经经历过较强烈隆升导致放射状和环状张裂隙发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在大量的裂隙调查基础上,总结分析了西南某水电站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地质特征,阐释了中缓倾裂隙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模式。通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岩坡中缓倾裂隙总体与岸坡大体平行,是河谷下切伴生的岸坡应力分异和卸荷回弹形成的表生压致拉裂破裂体系; (2)岸坡的形成是河谷多期次下切的结果,河谷下切坡度变陡,后期形成的中缓倾裂隙亦相对早期宽缓河谷形成的中缓倾裂隙倾角增大,河谷侧向偏移致使凸岸坡体更有利于保存早期裂隙,因此凸岸坡体中上部多见中倾裂隙与缓倾裂隙同时存在现象; (3)峡谷的形成总体是间歇性快速下切,相对稳定阶段岸坡形成表生中缓倾裂隙,快速下切期间以河谷垂向卸荷为主,由此形成与间歇性快速下切各阶段相对应的裂隙密集区和裂隙稀疏区的间断分布。 相似文献
7.
勘探发现,某水电站右坝肩边坡,除正常卸荷裂隙外,发育有大量的夹泥型破裂带。为了揭示其成因、发展趋势及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作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分析,本文拟对所获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8.
黄桷湾危岩高边坡是泥岩和砂岩呈类似夹心饼干状软硬互层结构、缓倾坡内的岩质高切坡。危岩高边坡除坡顶的陡崖处厚层砂岩发生崩塌失稳外,主斜坡体下部还存在局部的切层失稳。为确保高边坡下部的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居民的安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边坡的主斜坡进行稳定性评价,选取天然自重和地震动荷载两种工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主斜坡岩体在两种工况下仍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稳定系数下降显著; (2)陡崖和主斜坡接触带附近及主斜坡坡脚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发生破坏的可能性更大; (3)主斜坡潜在滑移面位于坡内中深部,剪出口位置可能位于主斜坡的坡脚处。 相似文献
9.
西南某水电站工程边坡泥化夹层构造形迹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区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受控于地层岩性(含软弱结构面)、向斜构造、微地貌等多种因素。边坡岩体中的层间剪切破碎带、断层破碎带不同程度地赋含泥化夹层,直接影响边坡的岩体结构。然而,工程边坡中泥化夹层却分布不均,是各种破碎带中的弱化带,最危险的潜在滑(弱)面,对重点工程部位的边坡岩体稳定性构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因此,寻求其成因机制,优化治理措施,在整个开挖边坡系统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边坡所发育的煤系地层母岩体经多期强烈的构造挤压与研磨,各种风化的长期作用及地下水不断渗入,形成层间剪切破碎带产出、岩性较为复杂的泥化夹层岩组。枢纽区该泥化夹层岩组在实测地层剖面中,所占比例变化较大(1.77%~27.21%)。针对泥化夹层岩组的成因机理,提出5个成因阶段,对坝区所发育的泥化夹层作X射线粉晶衍射测试,证实其中确含有新(次生)的粘土矿物,为泥化夹层的存在提供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11.
在对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区河谷地质条件、地应力分布及左岸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离散元数值软件UDEC以剥蚀法模拟河谷演化发育过程,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左岸边坡深部破裂的形成原因。模拟结果反映河谷应力场分布呈现出了典型深切河谷所具有的应力松弛、升高及原始三区以及谷底存在高地应力包的规律。同时对河谷边坡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现今河谷地质特征,认为该深部破裂是在河谷地层顺倾、区域高地应力、不对称V型河谷、下蚀迅速等特定条件下,在河谷演化过程中局部应力集中使岩体发生剪切屈服,并发育剪切破坏,河谷剥蚀卸荷后顺倾向错动带的出露使剪切破坏进一步发育成张性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试论构造因素对泌阳断陷陆相层序形成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受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21(4):315-322
构造作用是控制泌阳断陷湖盆陆相层序发育的关键性因素,它制约着低频层序(盆地充填序列、构造层序、层序组及层序)的发生、发展与形成。区域性构造运动控制着盆地充填序列及构造层序;盆地边界断裂的脉动性控制着层序组及层序。在陆相断陷湖盆中,盆地基底构造沉降是非线性或间断函数;由盆缘控盆边界断裂向盆地中心,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呈“反铰链式”沉降。在从假定湖平面变化呈一正弦函数曲线、物源供给速率中等且匀速的条件下,采用计算机分别模拟了加速沉降和减速沉降两种过程的陆相层序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个构造沉降旋回过程控制着一个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的发育和形成。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环境的形成时代是我国古环境研究的重要问题。干旱环境的存在可据地层中风成沉积、风化沉积、水成沉积、古生物等信息综合确定。对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河西走廊、陕甘宁等盆地的中、新生界干旱环境沉积记录分析表明,我国西北干旱沉积及其时代可上溯到晚侏罗世初期(约160Ma以来),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1)晚侏罗世至古近纪(约160~24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为主; 2)晚第三纪(约24.0~2.5Ma),以红色干旱沉积与亚热带干旱环境向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逐渐过渡为特征;3)第四纪(约2.5Ma以来),以灰、黄色干旱沉积与温带干旱环境为主。干旱环境在晚侏罗世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侏罗纪全球气温回升、北亚热带北界北推引起的。相比可见,新近纪温带干旱环境的形成主要与古特提斯海关闭、青藏高原及盆地外围山脉的隆升等构造运动引起内陆盆地干旱效应的加强有关。进而推知,我国西北在新近纪出现的温带内陆干旱环境既是盆地外围高原、山脉隆升的重要直接结果,也是亚洲季风系统的重要直接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4.
南岭成矿带是太平洋及印度洋板块对中国大陆板块联合作用的结果。囊括大量稀有-有色金属矿床的中心弧形构造-岩浆岩系正是这个“钳式”应力场作用的集中体现,“深部叠加-重熔”——以板块持续运动和相对高速率运动产生并贮集能量为前提,以俯冲板块不断带入新的挥发物质为条件,随着动力热和挥发组分的不断回流—汇集—贮集而使仰冲板块深部预热的原地或途中固化-半固化的先期熔融的岩浆岩发生了二次甚至多次的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首次175m试验性蓄水过程中,凉水井滑坡出现了险情,受到地质灾害防控、管理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对凉水井滑坡进行调查、勘查的基础上,基于对地形地貌、物质组成及地质结构等的分析,研究了该滑坡的成因机制; 结合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该滑坡的复活机制。研究表明:(1)凉水井滑坡为一老滑坡,由两次滑移形成,是三峡水库运行过程中,受江水浸泡及水位变动影响,由上部滑体变形错动诱发复活的推移式滑坡; (2)在三峡库区蓄水运行的不同阶段,水位通过影响不同部位的滑带而降低滑坡整体稳定性; (3)由于滑体中前部厚度大,下部块石粒径巨大,块石与滑床间形成点接触,滑动面上产生砥柱作用,在中间相对较缓段产生较强的锁固效应,使得滑坡未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16.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的中部,潭口油田靠近潜北大断层.通过勘探开发,根据测、钻井资料及生产动态数据发现,该区地层厚度在短距离内发生较大变化,砂体间的侧向连续性差,范围小.该地区盐岩十分发育,根据地震剖面以及盐层的发育,分析该地区产生一系列盐构造的类型,分别有盐层滑脱带以及滑脱断层、盐隆构造、盐辟构造等几种类型.该地区的盐构造的成因机制主要为走滑作用,根据盐构造的类型,成因机制可分为盐层滑脱作用、盐层隆升作用以及盐层刺穿作用.将盐构造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荆沙组盐构造孕育期、潜江组潜四-潜三段盐构造生成期、潜江组潜二段-荆河镇组盐构造定型期.盐岩的发育以及盐构造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的层砂体侧向连续性差,油层展布范围小,对油气成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吉林大拉子组的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拉子组是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典型层位,但该组的具体地质年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最近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通过对大拉子组被子植物优势属的地质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被子植物群的对比研究,发现大拉子组与北美Potomac带B中部的被子植物群较为相似,结合孢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等其他生物化石证据,认为吉林大拉子组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中期或晚期。 相似文献
18.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的中部,潭口油田靠近潜北大断层.通过勘探开发,根据测、钻井资料及生产动态数据发现,该区地层厚度在短距离内发生较大变化,砂体间的侧向连续性差,范围小.该地区盐岩十分发育,根据地震剖面以及盐层的发育,分析该地区产生一系列盐构造的类型,分别有盐层滑脱带以及滑脱断层、盐隆构造、盐辟构造等几种类型.该地区的盐构造的成因机制主要为走滑作用,根据盐构造的类型,成因机制可分为盐层滑脱作用、盐层隆升作用以及盐层刺穿作用.将盐构造的演化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荆沙组盐构造孕育期、潜江组潜四-潜三段盐构造生成期、潜江组潜二段-荆河镇组盐构造定型期.盐岩的发育以及盐构造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的层砂体侧向连续性差,油层展布范围小,对油气成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