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用交流供电的方法,采用井中深埋电极,进行电阻率的观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观测数据证明,采用深井,将电极放入井中测量电阻率,可以避免地表干扰,用交流供电,可以得到和直流供电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1.观测概况从一九六八年开始,甘肃省内先后布设和改建的地电台共有十七个。采用的基本都是四极对称法;供电极距最长为一千五百米,多数在一千米左右;观测仪器大都是DDC—2A型电子自动补偿仪,仅在兰州和临夏两台长期使用精度在万分之五的直流数字电压表;多数  相似文献   

3.
1985~1988年在丰城堡—祝家庄地区进行了偶极法电测深观测。观测中采用供电偶极距为1000m,测量偶极距950—1000m,偶极中心间距5000—8000m。在观测期间发现地电阻率ρ_s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在距测区100公里范围内发生M≥4级地震前10天左右,ρ_s出现3—8%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马家沟地电南北道(供电极距AB600米;测量极距MN80米。)地电阻率观测值自一九八四年六月开始,出现持续下降变化,截止一九八五年十一月相对变化达10%。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份以后,地电阻率在低值摆动(图1)。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河北省隆尧县大柏舍地电台不同供电极距试验观测资料,与地下潜水水位动态的相关分析及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给出地电阻率年变化的一种物理解释,即认为大柏舍台地电阻率年变化是由于供电极距短,勘探深度浅,从而受潜水动态影响的结果。为消除大柏舍台地电阻率年变化,应采用不小于1500米的供电装置。  相似文献   

6.
天水地电阻率地表与井下多种观测方式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初天水地震台建成井下地电阻率观测专项项目,将地电水平观测推向了立体观测,其观测方式包括地表水平观测井下百米水平观测、地表与井下互换观测等.通过近两年的持续观测,地表A、B供电并下M、N观测以及并下水平观测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相对稳定、可靠;同时地表A、B供电井下M、N观测有助于数据变化的可靠性分析.在电磁环境较复杂的观测场地,地表A、B供电并下M、N观测和井下水平观测可能是地电阻率观测较为有效的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一、台站简况马家沟形变电阻率台,于1976年1月开始观测,台站位于唐山7.8级强震区北东约8公里处.台址下是北东向开平向斜的北缘,即开滦马家沟矿井口保安煤柱范围之内,探测体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岩性为粗、中、细砂岩及粘土岩等.表层为9~12米厚的粘土层所覆盖,探测深度有60米左右.地面地形平坦,观测布置方向有N69°34′59″E向(供电极距170米,测量极距20米);N20°25′01″W向  相似文献   

8.
昆明地震台位于北纬25.1411度,东经102.7456度的一个山洞内,距最近海岸约600公里,洞深30米左右,覆盖10米左右。1975年4月起,用一台 GS—15型重力仪进行重力固体潮观测。到目前为止,观测数据基本上是连续的。用 Lecolazet 和 Venedikov 分析方法进行了数据处理,得到的初步结果是:周期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增大测量极距和提高供电电流2种实验途径,探讨提高兴济地电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结果表明,提高供电电流能明显提高兴济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精度,且与供电电流提高倍率相当,而增大测量极距效果甚微。其原因是,提高供电电流是在干扰幅值不变情况下增大人工供电电位差,而增大测量极距使人工供电电位差和干扰幅值同比例增大,二者相抵,对观测精度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活动断裂探测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较准确地探测活动断层的位置、性质,并初步研究断裂的活动性。作者在夏垫断裂上采用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的探测方法,获得了多条高质量叠加时间剖面图,图中清晰地显示了从几米到几百米深度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和构造特征。通过对这些叠加时间剖面的分析,获得了不同激发震源、不同道间距、不同观测系统参数时间剖面的分辨率。给出了对于不同的探测目标层埋深和精度要求所适用的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为提高断层探测的分辨率和活动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确定精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