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叙述了山西中南部重力测量情况、重力分布特征、重力异常变化等。并根据重力异常变化结合几个震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测量对山西中南部地区地震监测的实际意义。认为利用重力测量捕捉山西中南部的中强地震信息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晋中南地区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晋中南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重力场变化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观测对山西断陷带地震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区几次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山西测网1997年—2006年重力复测资料,主要研究了重力点值特征和重力场变化情况,认为,重力场变化与山西境内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喜马拉雅地区的均衡重力异常与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0—1975年的地震资料,用地震迭加法绘制了喜马拉雅中、东部地区地震活动性图。并与该地区均衡重力异常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在喜马拉雅地区地震活动性随均衡重力异常下降(上升)而增强(减弱),大的负均衡重力异常往往与高地震活动性有关。较强的地震活动通常出现在均衡重力异常水平梯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缅甸西北地区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喜马拉雅中部地区的二倍,结合该地区大地构造,探讨了造成高地震活动性和均衡重力异常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精细处理山西省地震重力监测网全部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经典平差中起算基准的稳定性及其对平差结果的干扰.采用最小二乘拟合方法,消除了起算基准对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山西阳曲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明显,反映了地震孕育的基本信息.因此,在处理地震重力监测资料和分析地震重力异常时必须修正起算基准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利用四川地区2010年8月至2015年3月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等值线变化图像,研究分析2014年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三岔口地区长期保持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2)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后三岔口地区的区域性重力正值变化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变化并不是特别显著;(3)在康定MS6.3级地震前震区重力变化等值线出现四象限区域或者类似于四象限区域的分布特征;(4)康定MS6.3级地震发震位置处于0值线附近且0值线在此处发生明显的转折、畸变;(5)康定MS6.3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减小后回调增加的过程中,震后重力继续回调增加。  相似文献   

7.
山西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分析与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山西及邻近地区(简称山西地震带)的地震烈度资料,用最小二乘法分析确定了山西地区的烈度衰减关系。借用美国西部地区的地震动衰减资料,用转换的方法分析确定了山西地区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这些研究结果可供山西重大工程场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城市地震小区划时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计算了华北地区康氏面和莫氏面的深度,从而得出了这一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结果发现,华北地区的三个地震带——从渤海经北京到张家口的北西向地震带、以太行山为对称轴的河北地震带和山西地震带——从深部来看都处在上地幔相对隆起的部位上。因此,作者认为,重力和重力均衡调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华北大地构造的发育,塑造了其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因而也就制约了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
包头地区重力场变化与阴山带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包头地区的重力复测资料及重力变化、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重力观测对阴山带地震监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西临汾—晋陕交界地区重力复测资料系统分析,结合地质、地壳深部构造资料,讨论了2016年3月12日山西运城盐湖区M_L4.9地震前后重力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发震的演化过程,由准均匀态-非均匀态-发震-震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临震电磁波信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震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的现象,早在1966年邢台地震时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75年海城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震后,一些单位从不同的方面开展了观测研究工作。我省一些中强震震前也曾出现过不同表现形式的电磁波辐射与电磁扰动现象。如1970年10月29日金湖4.2级地震前约2小时,震中区一鱼场工人发现收音机受到强烈干扰,震后即恢复正常;1974  相似文献   

12.
地球和月球的弹性潮汐形变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一个由较新的月震、月球形状、月球重力及月球天平动资料所建立的真实月球内部结构模型,解算了在地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月球表面的弹性潮汐形变。得到了表征月球弹性潮汐形变的特征数--月球勒夫数。这个结果与国外一些学者采用假想或简单月球模型所得结果有较大不同。同时,本文还根据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地球模型,再次求解了地球的静态勒夫数。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地球模型对解算地球的静态弹性潮汐形变的结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介从新疆叶城至西藏狮泉河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它北起塔里木盆地,横跨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地区到冈底斯西段,全长800余公里.探测结果表明,不同测点的地壳内部有的有两个低阻层,有的则只有一个低阻层,壳内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10-35km,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30-65km。在南昆仑缝合带以南,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有从南向北不断加深的趋势;而在其以北的壳内低阻层的埋藏深度则与此相反.上地幔第1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100-150km之间,第2低阻层的埋藏深度约在350-550km之间.  相似文献   

14.
高中和  季幼庭 《华南地震》1992,12(2):42-47,T002
本文阐述了浙江东部沿海海蚀地貌的分布特征,认为高位古海蚀地貌是浙江东部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海蚀地貌确系古海面遗迹,但它们今日之分布高度乃是长时期构造抬升作用的结果。同期海蚀地貌的分布高度不同,除在形成时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外,断块间的差异升降运动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从物质分异的角度讨论了板块俯冲带及大陆地壳内某些地震成因机制问题。认为由于构造的活动和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在深大断裂带附近的上地幔或玄武岩层顶部容易产生分异的底辟构造。这种构造上隆引起的垂直作用力可促使地面产生同步隆起和侧翼相对下降,地震的震源往往位于底辟构造的侧翼或顶部。一般由底辟构造形成的垂直作用力与水平向区域构造应力场叠加成为一种叠加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16.
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17.
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特点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地电磁阻抗相位资料的性质及其意义作了总结和评述。文中述及的阻抗相位资料正则化反演方法,是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笔者就此给出了实际算例和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洞庭盆地的第四纪构造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石钧 《地震地质》1992,14(1):32-40
依据第四系分统等厚度图,分析了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活动的演变。早更新世及晚更新世表现为盆地东西两侧对边掀斜,沉积中心呈近南北向伸延;中更新世及全新世,迎丰桥-北景港断裂两侧断块反向扭动掀斜,以致盆地西北角和东南角掀升,并形成与此主掀升部位相应的俯伏部位,其伸延方向与主掀升部位的掀斜方向垂直  相似文献   

19.
地磁暴与电离层骚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引言 太阳活动区喷发出的粒子流引起太阳风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作用,从而发生地磁暴和电离层骚扰,所以它们的发生是与太阳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地磁暴期间常常伴随着电离层F_2层骚扰,即峰值电子密度相对于中值有大的减少或增加。  相似文献   

20.
由动力Alfven波沿磁场方向传播的扰动非线性方程,用量纲分析法导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谱. 太阳风中观测到的湍流谱恰是由方程得到谱的特例. 我们提出太阳风中Alfven湍流是一支反向串级的湍流,正向串级的一支湍流已经用于日冕而耗散掉. 理论上提出这支反向的Alfven湍流产生机制是由于动力Alfven波的非线性色散造成的调制不稳定性驱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