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根据银心区的CO谱线观测 ,对 30 0pc气体分子环提出了一种开普勒模型 :气体分子分布在一个膨胀或收缩的椭圆环上 ,环上的气体分子按开普勒定律绕银心转动。在这样一种模型下 ,气体分子的辐射可以产生类似CO谱线观测的图形。简单讨论了各种模型参数对图形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俞志尧 《天文学进展》2002,20(3):256-264
自从在活动星系核NGC4945的视线方向上发现第一个河外H2O超脉泽源以来,迄今为止已发现了19个河外H2O超脉泽源,对与活动星系核成协和河外H2O超脉泽源及分子谱线的观测和研究是探测和研究活动星系核核区中央源,拱核气体和尘埃环性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主要评述对河外H2O超脉泽源及与其相关分子谱线的搜索,观测和理论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超新星遗迹(supernova remnant,简写为SNR)在早期阶段的结构和演化是与周围星际介质环境密切相关的,这些星际介质也就成为研究SNR.演化的探针.观测了SN1572方向周围的12CO(J=1-0)谱线,拟调查SN 1572周围CO气体的分布,为研究SN 1572与周围分子气体的关系以及该超新星遗迹的演化提供观测依据.观测结果表明,在视向速度VLSR=-69~-58km s-1范围内的CO分子气体与SN 1572成协,此速度成分来自一个大尺度分子云.分子气体沿着SNR的射电壳边缘连续地但非均匀地分布,形成一个包围着SNR的半封闭的分子壳层.整个东半边有着增强的发射,尤其是东北边缘处的CO发射最强.峰值发射位置的谱线呈致宽(>5km s-1)的速度特征,结合光学,红外、X-射线等其它波段在对应位置上的已有观测,都表明了快速的激波和抛出物质正膨胀进入东北边缘的分子气体中,与稠密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将对SN 1572今后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裴春传  曾琴 《天文学报》1998,39(1):103-105
使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6年12月10日至1997年1月2日和1997年3月25日至1997年4月4日对海尔-波普彗星的CO分子J=1—0转动跃迁谱线(频率为115.27120GHz)进行了观测.观测谱线表明,CO分子相对于地心的速度比彗星整体相对于地心的速度要小些,即有蓝移现象.这反映了CO分子是由该彗星迎着太阳的面以一定的速度产生出来的.从观测谱线中还初步估算了该彗星CO分子的产生速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离轴型慢横波TeO_2声光偏转器,设计和制造了一台高分辨率声光射电频谱仪。主要用于南天暗星云中一氧化碳分子谱线的观测研究。其频谱分辨率达28kHz,对CO分子的115GHz谱线而言,相当于速度分辨率0.07kms~(-1)。将这台声光频谱仪与澳大利亚的4米直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结合使用,观测到一些暗星云中具有不同形状的CO分子谱线。谱线轮廓清晰,细节清楚。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文献上惯用的表现银河系分子谱线巡视结果的完全平滑了方位信息的径向分布方法,我们发展了原子气体或分子云参量的分环银经分布图,(X—l)_i图,它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方位信息。用现存旋臂模型结合这种图我们得到的银道面旋臂区和臂间区的E(HI),E(CO),E(~(13)CO)和N/S(~(13)CO)的两维对比度约为1—2。  相似文献   

7.
江治波  王敏  杨戟 《天文学报》2000,41(1):28-35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米射电望远镜对红外源IRAS05437-0001和IRAS05351+3549附近区域进行了CO(J=1-0)的分子谱线观测.发现在这两个源的方向都有很强的CO发射,CO谱线还有明显的线翼成分,这暗示两个红外源存在分子外流.同时还获得了每个源5'×5'的成图.通过对高速气体的空间分布的观测和分析,认为这两个源为分子外流源.其中IRAS05437-0001附近区域的外流结构比较复杂,可能这一区域的外流是多极的.IRAS05351+3549附近的外流结构较简单.从两个源的红外光谱分类以及外流的动力学时标得出都是年轻星(年龄~105yrs).通过对这两个外流源的参数估算,得出两个外流源的质量损失率.  相似文献   

8.
星系中气体转化为恒星的过程决定了星系的结构和演化,因此研究恒星形成最直接的原料——分子气体的含量、分子气体形成恒星的规律以及会受哪些物理机制的影响,对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和设备(尤其是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天文学家可以在不同尺度上探测到越来越多星系的多种分子多种能级跃迁的谱线。首先,介绍了探测分子气体的多种方法和新的发现;然后基于CO巡天数据和致密分子气体数据,分别在统计上讨论了分子气体分布及分子气体含量与恒星形成率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与小尺度上的恒星形成理论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影响星系演化的物理过程,讨论活动星系核、星系形态以及星系所处环境对分子气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W40(G28.8 3.5)中分子云的主要能量交换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12)CO、~(13)CO分子谱线及红外观测资料,估算了W40中分子云的基本物理参数,并进而计算了它的气体冷却率、气体加热率、尘埃冷却率和尘埃加热率。并且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讨论了W40中分子云的气体、尘埃及嵌入红外源三者之间的能量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0.
若干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与^13CO(J=1—0)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对若干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区的~(12)CO(J=1—0)和~(13)CO(J=1—0)分子辐射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自中心位置的谱线轮廓。作为一个实例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对分子云~(12)CO(J=1—0)和~(13)CO(J=1—0)谱线的综合分析与计算得到云中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1.
大质量中微子晕内相对论性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致密天体(例如星系核和黑洞)周围存在大质量的对光线透明的中微子晕,则晕内的强引力场对处于其中的发光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可能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给出由可见物质核与中微子组成的核晕结构中的开普勒环的谱线轮廓的精确解,并与无晕情形进行了对比,文中还给出了典型情况下晕内中微子质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12CO(1-0)、13CO(1-0)、12CO(3-2)、12CO(6-5)、HCN(3-2)、\lk HCN(4-3)、 HCO+(3-2)和HCO+(4-3)分子谱线的ALMA (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归档数据, 来研究近邻亮红外星系NGC 1614的分子气体性质, 尤其是致密分子气体的性质. 在高分辨率分子气体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中, 在星系中心区域($<$ 1kpc)可以看到环状结构, 分子气体主要分布于星系中心区域, 核区分子气体含量较少. 12CO(1-0)显示出向南部、 北部以及东南部的延展结构, 高阶的CO ($J \ge$ 3, J为转振能级量子数)分子谱线和致密分子HCN、HCO+谱线显示, 较致密的分子气体主要集中于星系中心区域. HCN(4-3)/12CO(1-0)和HCN+(4-3)/12CO(1-0)积分强度比值图显示, 致密分子气体主要集中于中心区域的环状结构上. HCN/HCO+强度比值的分布变化表明星暴环的不同区域可能具有不同的激发条件. HCN/HCO+(4-3)强度比值分布在环的东、西部(sim0.44 pm 0.04)高于环的南、北部(sim0.35 pm 0.03). HCN/HCO+(3-2)强度比值较高的区域(sim0.38 pm 0.04)分布在HCN(3-2)峰值位置, 而环的西北、东南部强度比值相对较低(sim0.3 pm 0.03). 对于中心不同区域 HCN/HCO+比值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黑洞发光环谱线轮廓的精确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黑洞作开普勒运动有环发光物所发射的的光,将受到多普勒频移和引力的综合作用,本用光子输运方程方法,针对洛仑兹型发射谱线,求出在Schwarzschild度规下谱线轮廓的精确解,并讨论了Hercules星系团中类星体1604+179光谱的认证。  相似文献   

14.
我们研究了Orion-IRc2 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找到了很好的拟和谱线轮廓的函数。在观测结果中发现,Orion-IRc2 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中存在着若干峰,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布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盘壳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新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脉泽的非饱和辐射谱,而且可以解释脉泽的饱和辐射谱。  相似文献   

15.
对分子云中甲醛的辐射传能问题用大速度梯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计算,以图解形式表示出气体温度为10K,20K,40K及70K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相似分辨率下的H_2CO 1_(10)—1_(11)和2_(11)—2_(12)谱线观测可以确定分子云中的气体密度和甲醛丰度。在20K—100K范围内,结果对气体温度的依赖并不十分强。 确定了Cirrus 7核区的某些物理参数。考虑到周围低密度气体的压力,用维里定理考察了此核区的稳定性,发现它是引力束缚的,可能处于动力学平衡状态,也可能坍缩形成低质量恒星。  相似文献   

16.
使用名古屋大学4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5年1月对对分子云ORION-IL区域的CH3CNJk=6k-5k谱线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5点的谱线。该谱线的观测为青海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又一条可供观测的分子谱线。  相似文献   

17.
猎户座中SiO脉泽分布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了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找到了很好的拟和谱线轮廓的函数.在观测结果中发现,Orion-IRc2SiO脉泽饱和辐射谱线轮廓中存在着若干峰,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布模型,即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盘壳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这个新模型,不仅可以解释脉泽的非饱和辐射谱,而且可以解释脉泽的饱和辐射谱.  相似文献   

18.
使用名古屋大学4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5年1月对分子云ORION-KL区域的CH_3CN J_K=6_k—5_k谱线(110GHz)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5点的谱线(grid=2角分)。该谱线的观测为青海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又一条可供观测的分子谱线。  相似文献   

19.
大质量中微子晕的存在,必然会对晕内星系中的恒星运动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用广义相对论讨论了有中微子晕的星系中恒星的谱线频率移动的分布,得到了与经典开普勒运动不同的分布。这一结果为证实中微子晕的可能存在提供了一种可观测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富坚 《天文学进展》2011,(4):473-476
星际气体是星系中重子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分子气体(主要是分子氢H2)以及原子气体(主要是中性氢HI)对于星系中发生的各个物理过程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半解析模型基础上,加入了描述星系盘中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成分的物理模型,来研究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对于星系形成和演化所起的作用。我们主要使用了马普天体物理所Munich Group的L-Galaxies半解析星系形成模型,并借鉴了星系化学演化模型的方法,把半解析模型中的每一个星系盘分成了多个同心圆圈,然后在每个圈中分别追踪气体下落、分子气体和原子气体转化、恒星形成、金属增丰、超新星爆发加热冷气体等发生在星系盘上的物理过程,并且每个同心圈都是独立演化的。在我们的模型中,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时间步内气体都是以指数形式下落到星系盘上,并且直接叠加在已有的气体径向面密度轮廓之上,其中指数盘的标长rd正比于星系所在暗物质晕的维里半径rvir与旋转参量λ的乘积。我们的模型使用了两种描述分子气体形成的模型:一种是基于Krumholz等人解析模型的结果,其中分子气体的比例与局域气体面密度以及局域气体金属丰度相关;另一种是分子气体比例与星际压强相关的模型,根据Obreschkow等人的近似,分子气体的比例与气体面密度以及恒星质量面密度相关。由于恒星形成过程发生在星际巨分子云之中,并且根据Leroy等人的观测结果,恒星形成率面密度近似正比于分子气体的面密度,因此我们在模型中使用了与分子气体面密度相关的恒星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