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习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我的导师孙殿卿先生50年来不断对我谆谆教诲的治学之道,使我终生受益,始终不敢懈怠。我是1956年迎着新中国第一次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开始受教于先生的。记得第一次拜见师容,我深感“这是一位十分谦怀,热待后生,深爱祖国,崇敬先哲的老师”。他每每对我讲述一些中国地学创始人的故事和一些同辈学友的特长和治学精神,特别是向我讲述李四光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即培养了治学报国、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全球地貌和构造、中国地质、科古生物、冰川,尤其在创建地质力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方方面…  相似文献   

2.
值此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40周年和施先生八十华诞喜庆的日子,研讨施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跟随施老42年的老学生,他的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是地学界的宝贵财富,并激励着我们攀登科学高峰施先生是我...  相似文献   

3.
姜春发 《地球学报》1984,6(2):247-254
<正> 1984年3月30日,是严师黄汲清教授80寿辰。1928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后赴欧洲留学取得博士学位,从事地质研究和教育工作至今已有56个春秋了。黄汲清教授在地质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还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了大批地质人员。因此,赢得了国内外地质界的敬重,荣获了国家的奖励。 为什么他能在学术上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原因尽管很多,严谨的学风却是关键。我与肖序常、任纪舜同志等在他身边工作和学习近30年,目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受到了深刻的教益。他的治学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4.
袁复礼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教育家,是目前还健在的两位中国地质学会创立会员中年长的一位,也是我院建院元老。袁复礼教授从事地质科学和教育事业已经六十年。 几十年来,他献身于我国地质事业,历尽艰辛,兢兢业业,奋斗不息,功勋卓著,真是“探宝藏足迹遍中华,育英才桃李满天下”。特别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科学道德,重视实践、不畏艰险、顽强开拓的工作精神,关心他人,热心教育事业和地学各领域的建树,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颂。本期特辟专栏,发表袁老五十年前的文章和学生们的纪念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正>金风送爽,又是一度教师节。我们不由得想起那些默默耕耘在地质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三尺讲台、无私奉献,他们为祖国输送了一代又一代地矿人才,支撑起了祖国的地质矿产事业。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的郑明华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迄今已在地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60载。他热爱祖国,热爱地质教育事业;他学识渊博,严谨治学,具有坚韧的意志和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他成果丰硕,在层控矿床学、金矿成矿与预测、矿床勘查与  相似文献   

6.
王涛 《地质论评》2019,65(1):65010118-65010118
正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2002,48(6):611
黄汲清先生是我国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地质学家,是地质界的一代宗师,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为纪念黄汲清先生对我国科学事业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中国地质学会在黄先生捐赠的基础上,设立了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工作得到广大野外地质工作者、地质科研工作者、地质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质部门的大力支持。经专家评审,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管理委员会终评,决定授予下列十位同志第一届黄汲清青年地  相似文献   

8.
去年是我的导师杜兴斯基教授诞辰100周年, 看到许多俄罗斯冰川学者对他回忆的文章, 激起了我对他的深切怀念. 他在雪崩和冰川学的成就, 他严谨而求实的治学精神, 特别是引导我进入冰川学科学殿堂的亲切教诲让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09,55(2)
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继承和发扬他从国家需求出发,积极投身科学实践,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鼓励青年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孙枢  李继亮 《地质论评》1992,38(2):190-193
朱夏先生虽与世长辞了,但他全心全意为地质事业作贡献的精神是永存的!朱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地球科学、特别是在石油地质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呕心沥血完成的地质学著作是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袁复礼教授中学、大学和赴美留学的经历,叙述了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地质学院及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后改名中国地质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培育了几代人才;在建立中国地质学会、发展我国的考古事业中的开创作用;在西北科学考察中取得的突出成就;在进行基础地质研究和为国家找寻矿产、能源和水利工程建设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地层古生物学、考古学,特别是发展我国的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所起的开拓、奠基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高尚道德和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2.
Foreword     
李德生先生是最卓越的地质学家的典型代表。他为中国和国际发现和开发了巨大的石油资源。在他77年石油地质生涯中,他有勇气挑战当时的地质固念,成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主要奠基人、陆相砂岩油田开发理论的主要建立者、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开拓者、含油气盆地多能源勘探和立体勘探的先驱。他创建了中国陆相特大油田的地层对比,创造了大庆油田横切割早期注水的开发,建立了渤海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地质研究,开拓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他具有出色的领导才能,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领导一个又一个的石油会战,进行油气资源开发。李德生先生是举世闻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奠基中国石油地质学的世纪功臣。李先生的职业生涯将令许多追随他的地质学家敬仰。作为地质人,我们都梦想有一天可能会进行野外探险,我们梦想有一天能找到一个重要的油气田。李先生所拥有的大量野外经验和发现,是少有的地质学家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职业生涯展现了地质事业的巨大活力。正如他的老师朱森教授所强调的:“一个好的地质学家必须是一个永远的学生。”李教授做到了,并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 李德生先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45至1977年,先后在甘肃玉门、台湾、陕西延长、东北大庆、四川、山东胜利、华北大港和任丘等油气田从事石油地质勘探与开发工作;1978年以来,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李德生院士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是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贡献突出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曾获得诸多国内外重大荣誉奖项。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究的“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和“渤海湾油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与实践——以济阳等坳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两项成果双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授予他石油地质学杰出成就奖章和荣誉会员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陈嘉庚地球科学奖。李先生著作等身、嘉惠学界,在国内外地球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中文专著7部,英文专著2部,并为国家培养了2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的代表作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质学》《李德生文集》(上下卷)和《中国多旋回叠合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等。 李德生院士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有长期记笔记的习惯,数百本厚厚的笔记本字迹工整,经数十年岁月积淀,一笔一划凝聚起石油地质学知识的海洋,一点一滴凝结出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与深层海相石油地质学的坚实基础、清晰脉络与实践成果。长期的勘探开发实践积累了丰硕经验,进而凝练为理论再应用于指导油气田的发现,理论与实践如此相互催生,促成了大庆油田、渤海湾油田群的系列重大发现,使中国摘掉了“无油、贫油的帽子”。我们向“躬耕不辍、行路不止”的中国老一辈地质学家致敬! 李德生院士求真务实、荣辱不惊。他的一生几起几落、跌宕起伏,始终淡泊名利,追求自己认准的真理,以“唯奉献祖国,献身石油之崇高境界乃大”为座右铭,一以贯之。我们向这种“爱国奉献、丹心如炽”的科学家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笃学致远、见微知著。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基于对全国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编图与长期实践,系统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的创新认识,划分出东部拉张型、西部挤压型与中部过渡型3种类型,以清晰的图表形式体现出中国沉积盆地的叠合属性与多旋回发展历程,强调指出新生代以来沉积盆地具有强烈改造特征。这些认识在40多年来的研究实践中不断被证实,愈发“闪光”,构筑起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的“高楼大厦”。近20年来,他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基于油气勘探开发实际,聚焦能源前沿科学,致力于石油地质学理论创新,呼吁与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目前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向这种“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气度、境界与胸怀致敬! 李德生院士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李先生不但治学工作态度严谨,而且有很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在抗日战争流亡学习生活和艰苦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之余,用山水素描、木刻版画记录下壮美山河。他的素描画集《从大自然来,到大自然去》收集了他从1941年到1952年间的130多幅素描、版画。在普通人没有照相机的年代,留下了一幅幅山水景观。李先生喜欢随走随摄影,以此记录他的人生足迹。我们向这种“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求真精神致敬! 李德生院士与夫人朱琪昌教授琴瑟相合,携手一路走来,“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茫茫戈壁、浩瀚雪原,川中丘陵、祁连峰峦,国内讲堂、国际峰会,都有他们携手共进、同心协力的浪漫身影。他们养育儿女,培养学生,精心尽力。如今李先生桃李天下,他们延续老师的严谨学风,继往开来,担当起石油报国的重任,他们和他们当中的一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皆让李先生感到欣慰,是他们见证了中国石油地质学界日益蓬勃发展。我们向李院士这位学界楷模致敬! 李德生院士严谨治学、以勤奋和天赋绘就了他精彩传奇人生。值此庆贺李德生院士百岁寿辰(2022年10月17日)之际,《地学前缘》感谢贾承造院士、赵文智院士、何登发教授、卢双舫教授及各位作者出版这本《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与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进展——庆祝李德生院士百岁华诞专辑》,以此探讨能源前沿科学新进展,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专辑涵盖我国能源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态势,共收录39篇中文文章及其4篇英文(双语)文章,包括李德生先生的亲笔文章。专辑涉及石油地质学创新与能源多元化发展、盆地构造理论与油气分布规律、前陆盆地构造理论与勘探实践、克拉通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理论、原型盆地复原理论与方法、构造控油理论与勘探开发新领域应用、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与实践、新技术新方法在盆地构造分析中的应用等8个领域,囊括了理论、实践、前沿与技术等多方面内容。我相信,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领域探索,将为中国能源发展的理论创新做出新贡献。 为此,作为《地学前缘》主编,我欣然为之序,以表对李德生院士、对广大能源地质学家的敬意与谢忱!  相似文献   

13.
段万倜 《第四纪研究》1989,9(3):195-200
本文简要介绍了李四光教授从青少年直到逝世为止的毕生活动中的重要事迹。其中包括早年留学日本时参加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后,专攻地质科学,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前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教育工作,在长期的科学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为繁荣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和提高中国地质科学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在国内外科学界、知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中国人民引以为荣。  相似文献   

14.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89,9(3):237-242
本文以李四光先生在1925年写给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杨钟健的三封信为根据,记述了这两位学者长达五十多年的师友情谊。杨钟健是李四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时的学生,在李四光先生的鼓励、帮助下,杨钟健专攻古脊椎动物学,从而开始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程裕淇 《第四纪研究》1989,9(3):224-226
李四光先生是我国老一辈地质学家之一,对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而闻名于世。我对1933年11月他在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理事长演说至今记忆犹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强调一个地质工作者首先要做好野外工作,一切地质假说和理论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地质部部长,他鼓励地质工作者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殿卿 《第四纪研究》1989,9(3):205-223
从李四光教授对地层古生物、第四纪冰川和地质力学三方面的研究,来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以及他的地壳运动的理论。为便于有关学者进一步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特将他上述三方面的主要著作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7.
许杰教授对安徽南部奥陶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杰教授对安徽南部奥陶系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奠基工作。著有“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皖南地史及造山运动,等数篇专著。他所创立的谭家桥页岩、宁国页岩和胡乐页岩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鸿祯 《第四纪研究》1994,14(2):115-118
尹赞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又是我国地质事业的一位开拓者和组织者。尹先生对科学界、地质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地质教育方面,自1952年至1956年,他参加了北京地质学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了第一任副院长兼教务长。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他竭尽全力推进各项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学生,满足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地质人才的需求。他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成就而自豪,并长期关怀学院的成长,关怀地质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缅怀尹先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推动学校工作的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之建成为当代地质教学和科研的一个中心。  相似文献   

19.
袁复礼教授是著名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他对地质学、考古学和地学教育都做出重要贡献,是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他的学术思想、学风和主要贡献:1)热爱科学,执着追求,探索自然奥秘;2)博览广学,融会贯通,放眼大地学观;3)关心国计民生,注重生产实践,投身经济建设;4)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发展科学;5)启发教学,全面培养,造就几代地质英才。袁先生是深受爱戴的一代地质宗师,他所坚持的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施雅风 《第四纪研究》1989,9(3):231-236
本文简述李四光教授支持发展中国现代地理学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冰川冻土研究的若干事例,借以表彰李先生宽广开拓的胸怀与对地理科学的热诚,纪念李先生百年诞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